在加拿大“遭遇”上帝


2005年8月29日 15:45

□ 文/王进 楚杰

    
    从免费晚餐到免费社会服务,加拿大社区为吸引外国留学生加入教会下足了功夫,无孔不入的渗透使中国学生无法与宗教绝缘。去加拿大前就有人告诉我,国外劝中国留学生信教的事情挺多。我还不以为然:中华五千年文明熏陶下的我,还能被只有不到500年历史的加拿大“修正”了?

中国学生变基督徒

    但到了加拿大,情况还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房东劝我信教可以理解,学校里竟然也有个教会办公室,而且工作主要就是发展国外学生。
    
    我认识一个在学校传教的德国老头,在每天的固定时间都会有人找他学《圣经》,一周安排得满满当当。我参加过他组织的一些活动,居然发现大部分是中国人,有本科生、研究生和毕业后工作的,还有家庭主妇。东德老头这么评价他见到的中国学生:每个人身上都有基督徒的潜质。这句话着实给了我一点震动,基督徒说你乐于助人、脾气好、品德好,有谁不乐意听呢?
    
    有那么多的中国同胞信教,我心里也就多了些对加拿大宗教状况的理解。整体来看,加拿大的宗教气氛没有中东那么浓,也不像中国那么淡。老百姓信上帝和不信上帝的都大有人在。而宗教基本上还是以天主教和基督教为主,其他各个基督教下的支流教派——什么“兄弟会”、“浸礼会”也有不少。虔诚的信徒每礼拜天早上要去跟上帝“会个面”,不管零下30摄氏度,还是大雪堆得有院墙高,都不能阻挡他们的行程。
    
    对此,我的解释是:加拿大是个福利国家,普通老百姓吃喝不愁,工作压力也不大,多余的精力和热情都投放到宗教中去了。不过,当我看到许多中国人一到加拿大马上就地信教时,我还是有些困惑。

圣歌也有摇滚风格

    在加拿大待的时间久了,我周末空闲时也会到教堂附近散散步。我慢慢发现,教堂里年轻人很多,后来,我和一个18岁的加拿大女孩聊天。她说,她每礼拜都去教堂,首先是出于习惯。其次教堂里规矩不多,谈话聊天没有什么限制,有什么事跟神父聊聊,他也不会大惊小怪,心理上也得到些解脱。
    
    于是,我常到各个教堂里做客,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很多新式教堂里都装上了高档音响设备,而伴奏的乐器如电子琴、贝斯和架子鼓一应俱全。人们唱圣歌时也不像传统印象中那样每个人脸上庄严肃穆,相反气氛相当活跃。曲子经常被改编成流行、爵士、乡村甚至摇滚风格,结果凡是唱歌的时候总是有很多年轻人跑来主动参加。原来我一直没搞懂为什么好些摇滚歌手都是教堂唱诗班出身,现在终于明白了,人家那唱诗班跟我们原以为的根本就是两码事。

免费晚餐与教义

    去教堂次数多了,竟也捞到不少好处,首先是免费晚餐,或者叫Potok,平均每个月都要搞一次。大家自己做好饭拿来一起吃,一般来说是教堂组织加拿大家庭做,而留学生因为是单身,可以空手来,吃完抹嘴就走,因此这里颇受留学生欢迎。到了圣诞、感恩节之类的日子还有点儿节目,菜也比较丰盛,各民族风味都有。比如一种乌克兰面食,怎么看怎么像饺子,吃到嘴里才发现根本不是一个味。
    
    这里还有免费的英语家教,教堂组织的加拿大志愿者给留学生教英语,都很负责任。到了圣诞前后,各地教堂更是大显身手:各种各样的音乐会、音乐剧、庆祝活动到处都是,而且这些活动不仅分文不收,还提供交通方便。这些小事情对紧张的留学生活来说,绝对算得上是荒漠甘泉。不过,教堂的目的也很明显,就是拉你入会。中国人一般都好面子,占了人家一点儿便宜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吃完饭基本上还都留在座位上听教。偶尔有个别人要走,教堂组织者也不会耷拉下脸。
    
    总的来说,加拿大的宗教渗透是潜移默化、花样繁多,中国留学生很少能跟它完全绝缘,但不知为什么,我自己至今仍然不信教。
    




海内与海外 总第1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