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北京拟在中小学推广秧歌舞狮以培养接班人

2005年9月20日

    
    华声报讯:北京宣武区两档创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濒危”民间花会——五斗斋高跷秧歌和太狮老会9月19日通过了专家论证,开始申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今后,该区有关部门将在辖区居民和中小学校中推广秧歌和舞狮技艺,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新的接班人。
    
    据中新社报道,据专家介绍,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创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慈禧太后掌权时最为兴盛。五斗斋高跷秧歌是一种以唱腔为主,同时具备高跷表演技巧的民间花会,其高亢、婉转、韵味十足的“京腔大韵”,加之“蹲桩”、“抱月”、“蝎子钩”等高难度动作,曾经令多少京城百姓流连忘返。但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由于后继无人等问题,五斗斋高跷秧歌一度面临着濒临绝迹的危险。
    
    白纸坊太狮会成立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作为“北狮”的代表,白纸坊太狮在表演中充分体现出了“凶猛刚勇、形神兼备”的特点。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白纸坊太狮最为兴盛,该地区有二三百人同时练太狮,当时的各种民间乡会上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30年代以后,白纸坊太狮的活动逐渐减少。改革开放后,北京印钞厂将其恢复。
    
    此次正式申遗之后,北京宣武区将在辖区居民和中小学校中推广秧歌和舞狮技艺,避免后继无人的尴尬。据介绍,2003年底,有关部门曾寻访到了五斗斋的传人、76岁的张全增老人,并于次年安排了7位小学员正式拜张全增为师,使有200多年历史的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在中断十多年后终于有了新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