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涛先进事迹

WB01417_.gif (1257 bytes)

  吴新涛(1939-),侨眷,福建晋江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福建物构所副所长。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6年于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83——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到美国Viopnia大学化学系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从事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研究及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EXAFS)的研究。1988年晋升为研究员,1989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为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及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委,农工民主党福建物构所总支主委。长期从事结构化学研究,尤其在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在我国结构化学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四项研究课题,负责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重点及面上项目)及两项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基金课题,均取得圆满的成果。1978年“天花粉蛋白的晶体培养及晶胞常数的测定”等三项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以其为主建立了富有创新性的我国天花粉蛋白的晶体培养透析法,成为该项目的坚实基础,为我国在蛋白结晶等方面的研究进入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的国家基金重大项目“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学研究”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居于国际领先,1991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研究项目“钼、铁、硫原子簇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获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于1994年又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铜、银异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分子设计”获1996年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该项成果在分子设计思想及实验合成方法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该领域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7年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其发表在国外刊物和学术会议的论文共一百多篇,其中60多篇发表在SCI国际重要刊物上,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学者独立引用160多次,美国、德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同行专家来函60多次索取论文。合作翻译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一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1次。注重年轻人才的培养,先后培养博士、硕士17名,指导博士后1名,在其培养下,5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先后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奖。1992年获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中科院优秀教师。1999年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