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秀芳先进事迹

WB01417_.gif (1257 bytes)


  黎秀芳1917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兰州军区总医院专家级主任护师。
  建国初期,我国护理人员少,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程序比较紊乱。从国立南京高级护校毕业的黎秀芳,看到许多伤病员,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护而匆匆离开人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血的教训,迫使她象当年“提灯女郎”南丁格尔那样,对伤病员倾注了全部爱心。她把解决护理与病员需要之间的矛盾当作自己的责任,白天精心照顾伤病员,晚上手提马灯挨个病房地巡视,反复征求伤病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意见,随时记录每一天护理工作情况。经过数百个日日夜夜的认真探索,根据病人病情轻重和自理能力的不同需要,最早总结出对病员分危、重、轻“三级护理”的理论,并建立了发药治疗“三查七对”和“对抄勾对”操作制度,在服药、治疗、注射的前、中、后,进行认真查对。同时,还要查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和用法。护理工作由难变易,由乱变治,保证了有重点、准确、安全、及时地实施救治护理工作,大大减少了护理差错事故,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效果。她撰写的 《三级护理》论文,刊登在《中华护理杂志》1995年第二期上,后被苏联《护理杂志》转载,引起了国内外护理界的重视。为了表彰蔡秀芳,西北野战军授予她“甲等工作模范”称号。两次给她记三等功,四次推荐她出席全国性大会,先后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中央领导的接见。
  蔡秀芳一生致力于护理教育事业,象一个辛勤耕耘的园丁,默默地为我国的护理队伍建设,培养了一丛又一丛希望的绿荫。1943年,蔡秀芳被聘任为西北第一所公立高级护士学校兼职教员,参加了学校的筹建工作,并负责筹措教学设备,拟定教学计划及规章制度,起草招生简单。1945年,她在北京协和医院护士师资专修科进修实习期间,撰写了《怎样普及营养学》的学术论文,在美国《妇女友仁会》杂志发表后,获得500美元的奖金,她全部捐赠给了兰州中央医院附设高级护校,建立起护校第一个营养实验室。1947年,蔡秀芳任高级护校教务主任兼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当时,由于缺乏资金,缺乏教材。黎秀芳除正常教学外,日以继夜地编写《基础护理学》和《营养学》等几部主要课程的讲义。为发展护理教育事业倾注自己的心血。
  建国后,黎秀芳又先后担任了西北军区总医院高级护士学校校长、兰州军区军医学校训练部副部长和副校长等职。在职期间,她始终坚持严密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的治学之道,形成了一套严谨的治校经验和良好的校风。在课程设置上,她也有别于传统,大胆改革,增设了《家政学》、《营养学》、《伦理学》、《社会学》。她既抓课堂知识教学,又抓日常养成。据资料记载,她亲自教过的学生有4000多名,她们就象一粒粒种子洒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如今,不少学生被评为高级技术职务,成为临床护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的骨干,在护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她连续37年担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还先后担任过第一、二届全军护理专业组副组长,第三届全军护理专业组组长和第四、五、六届全军护理专业委员会顾问。在任职期间,他多次对护士的学历结构、技术状况、人员配置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多次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建议改善和提高护士待遇,对改变“重医轻护”的观念,发展高护教育,提高护士地位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80年代中期,她对全军护理人员的数量、质量进行全面调查,发现中专毕业的护士仅占32%,大专更少,便奔走疾呼,及时向总部领导反映情况,呼吁全面加强护理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在领导支持下,总部正式下发文件,决定利用5年时间将全军未经正规训练的护理人员全部补训一遍,达到中专程度。在她的建议下,第二军医大学设了护理系,全军办起了5个护理大专班;大力改善了军队护士学历结构和基本素质。
  从1941年底,黎秀芳冲破家人的阻拦,和们一起来到西北“兰州中央医院”,迄今已近60春秋。刚到兰州时,她一切都很不习惯。刮风满天土,下雨遍地泥,住的是土坯漏雨房,吃的磋牙黑面馍,土豆萝卜加咸菜,成了她们的家常菜。生活和工作条件的艰苦,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并没有使这位来自江南水乡的年轻女性退却。当时身为国民党中将的父亲多次写信催促她回南京,然后全家去美国,却未能动摇她留在西北继续从事护理事业的决心。多少个夜晚,她辗转难眠,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苦吗?这里实在是苦。但因为怕苦而退缩,这不是我的性格。要成就一番事业,再苦我也要坚持下去”。就这样,在“中央医院”正式开张的第二天,黎秀芳在院长张查理的带领下,在十分简陋的病房里,为来住院的第一个病人一位难产妇女做了手术,迎接一个小生命的诞生。
  她为了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一辈子没结婚,膝下无子女,身边没亲人。有人曾对她选择独身表示不解,她却说:“这有什么,南丁格尔不也没有结婚吗?我的老师,还有亲密战友张开秀不也没有结婚吗?”她从小崇拜南丁格尔,不仅喜欢读介绍南丁格尔的文章,在学校时还在话剧中扮演过南丁格尔,为了象南丁格尔那样真挚地投身到为人类解除痛苦的互理事业,她决定在现实生活中也做一个象南丁格尔一样的独身女性。也有人问她:“你对自己的选择后悔过吧?”,她的回答是:“互理事业是一项需要倾注爱心的事业,我对自己的选择从没有后悔过”。
  她不是一个缺乏感情的人。新中国妇女解放了,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地位,她不愿意看到因家庭的拖累,而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常说:“专注事业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对她要把自己全部的爱都毫无保留地献给护理事业。她在与她情同手足的好同学张开秀逝世前,共同写下《联合志愿书》,将她俩四万元积蓄全部捐赠兰州军区作为护校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护士奖励基金,并定名为为“双秀奖”,遗体也捐赠出来做医学解剖,充分表达了两位姐妹对献身终生的护理事业的一片真情。目前,军区获得“双秀奖”的护士已有22名。
  她在国内没有亲人,但却有68位亲人生活在海外。1987年,她到美国与阔别了34年的母亲及弟妹团聚。当时许多人猜测她会一去不复返。美国的母亲、弟妹和一些学生也劝
她留下来,都被她拒绝了。她对母亲说。“妈妈,你是我的母亲,祖国也是我的母亲。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学生在中国,我不能离开她们。”就这样,她带着无限的眷恋,告别了亲人,又回到了西北这块让她依依不合的土地。
  人常说:“最美不过夕阳红”。如今她虽退居二线,但并不是她事业的终结,也不是永远的归宿。她把晚年比做生命的金秋,她说她要在奋斗和追求中,让生命的晚霞比朝霞更红、更灿烂。她除了参加专家组的工作外,还兼任了《中华护理杂志》等5种杂志的编委和副主编。兼任中华护理协会常务理事,甘肃分会理事长,甘肃省科协副主席,全军医学科学委员会护理专业委员顾问等13种社会职务。先后参加编写了《中国百科全书医学护理分册》、《中国人民解放军护理发展史》等7部专著,发表论文20余篇。有生之年,她仍孜孜不倦为发展我国护理事业贡献余热。国家和军队给了她极高的荣誉,她被批准为终生制专家和顾问,享受国家和政府特殊津贴,她的名字被录入《华夏妇女名人词典》、《中国妇女名人录》和《中国当代医学家荟翠》等典籍。
  1997年,她获得了国际护理界的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并荣幸的受到了江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不仅实现了她要做一个中国南丁格尔的最高追求,也为全国全军护理战线树立了光荣的典范。今年,她还被甘肃省妇联评为巾帼“十佳”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