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林是上海生理所研究员,人类基因组和精神补经疾病分子遗传机制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九届政协委员,民盟盟员,1998年被选为上海科技侨联副主席。
文革使贺林耽误了学业,但是他从不气馁,他同精于半导体技术的弟弟一起搞技术革新,小小的年纪便登上了领奖台,并出席了南京市科技代表大会。恢复高考以后,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刻苦攻读,考取了南京铁道医学院,并在南京大学修完了部分重要课程,终于获得了硕士学位。1987年,他远涉重洋,到英国的佩士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半纤维素酶在工业中应用的研究工作,为了借助市中心思特科莱德大学的实验设备,勤奋好学的他不辞劳苦,穿梭于两所大学之间。同时,他努力地通过语言关以适应苏格兰的生活。他以惊人的毅力只花了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常人需要4-5年才能学完的课程,在半纤维素降解等的研究上取得了卓有有成效的进展,1991年他获得了微生物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他博士毕业后来到了爱丁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有人对这位黄皮肤的中国青年不屑一顾,他并不气馁,默默地做实验,认真阅读文献资料,并大刀阔斧地对实验方法进行改革,很快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在实验方法学上的钻研使他大大提高了效率,短短的时间内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令那些英国同行们都刮目相看。
在博士后研究阶段,贺林组建了具有很高生物活性的大肠杆菌PCNB蛋白质的基因,有关文章发表在《Molecular
Microbiology》等权威杂志上。贺林并不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绩,他对长期以来困扰科学家们的人的精神疾病发生了兴趣,他成为英国医学科学院爱丁堡人类遗传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众所周知,爱丁堡市的英国医学科学院是一个人才辈出的科学殿堂,曾有8人9次获得过诺贝尔的医学奖。贺林凭着扎实的功底和忘我的拼搏精神,闯关夺隘.在神经精神性疾病的基因定位和分子遗传机制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建立了目前被广范应用的颇有效的连锁分析自动化基因定位法,成功地应用此法对遗传性精神病进行了基因定位,他们的《双相情感性精神疾病基因定位于人类4号染色体短臂》一文在国际一流杂志《Nature
Genetics》上发表后引起了轰动。
尽管英国的教授们竭力挽留地,有关主管还愿意为他在爱丁堡人类遗传研究所保留一年的工作机会,然而,贺林归意已决,1996年他放弃了美国2万多英镑的年薪以及研究所研究员和研究组负责人的职位回到祖国怀抱。他说:“为振兴祖国出力,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1996年到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任研究员、课题组长。1998年调到上海生理研究所。
几年来,他领导的课题组已经建立了国内最大的精神疾病遗传资源库,同时也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精神疾病分子造传学研究基地,他的关于中国人群老年痴呆、精神分裂、双相情感障碍及弱智等疾病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初步成果,对于遗传病的基因定位及克隆工作也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归国后,先后在国内外主要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和参与著书60多篇。培养了多名博士后、博士生和本科生。目前,他还担任一些大学的兼职教授、第四届“中国青年科学奖”初审评委、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专家组成员等职务。
1997年他被评为“全国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荣获“1997年上海市侨界杰出人士”荣誉称号、1998年又荣获全国青年科学家“求是”奖,同时享受上海市特殊津贴和国务院特殊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