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本1965年8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学系,毕业留校在本系任教。1983年至1987年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进修,并以博士后身份在耶鲁大学研究医学院专攻“分子免疫学。”1987年7月回国在复旦大学遗传所工作。1990年1月应耶鲁大学邀请,再次赴美继续进行基因研究。1994年1月回国。李昌本现为复旦大学遗传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分子遗传研究室负责人,兼任我国卫生部新药审批委员会委员、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1983年,41岁的李昌本赴美国深造。他仅用十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导师原定需要三年的工作。李昌本成为美国导师及同行们公任的“一流科学家”。八十年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高效率被公认为日本人的工作效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或者专程到大学实验室的造访者,都以为他是日本人。面对一次又一次“您是不是日本人”的问话,李昌本自豪地回答:“不,我是中国人”。
李昌本留学期间,工作十分辛苦。他从不过周末,每天总是一头扎进实验室,甚至连他的美国导师拉多教授都再三阻止他周末上班,要他好好休息。规劝不动,便安排他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你哪怕在风景区晒晒太阳也好”。李昌本实在无法推倭才向自己的导师拉多教授“妥协”,代表她出席两次国际会议。难怪美国实验室的技术员同事,抱怨和李昌本一起工作“太累了!”只有李回中国或去参加国际会议,“我们这些当助手的才能松口气”。1990年1月,他应耶鲁大学之邀再次赴美,继续人体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1991年和1992年经过激烈的竞争,李昌本连续两年获得专门提供给青年学者的SWEIBILLUS癌症研究基金。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具有巨大的国际意义。李昌本在三十几篇论文中,三分之一发表在国际的一级刊物上,他的多项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多次引用。
李昌本1983年赴美在马里兰大学研究基因电镜定位,1985年转入同样著名的耶鲁大学研究医学院,专攻分子免疫学,在国际上第一个研究克隆成小鼠淋巴毒素基因,这项研究在免疫机理和生产应用上有很大价值,论文发表,引起轰动。耶鲁大学课题主管教授拉多女士盛赞李昌本是“从事小鼠基因模型研究举世无双的人物”,月薪加一倍。声誉鹊起的李昌本由于可以顺利地申请到颇丰的科研经费,吸引了众多博士后争相与他合作。
李昌本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时,首先想到的是“饮水思源”,“要不是邓小平总设计师提出改革开放,我也到不了美国,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是的,李昌本在赴美之前,从未接触过“克隆”技术,到美国以后他从头开始学。他虚心学习,刻苦工作,仅用十个月时间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由于他的出色工作,1986年便获得了“H1”签证,作为美国需要的专业人员可立即申请“绿卡”。不久,妻子也到了美国。独生女儿赴美就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全家团圆,近在眼前。
但是,李昌本想的不是小家庭,而是“国内大业”。强烈的报效祖国的愿望激励着他。李昌本说“如果大家都是去而不归,。国内的大业谁来创?让知识分子经常来来往往,把国外先进的东西学回去,也是需要的。”这一切,是外国的学者困惑不解的。耶鲁大学拉多教授说:“你的女儿可以赴美办理就读手续,这么多人想来美国,为什么你却想回去?”面对自己的美国导师拉多那无奈的目光,李昌本理解地说:“因为我的事业在中国。”
1994年初飞回祖国怀抱,投入轰轰烈烈的祖国高科技建设和科教兴国的大潮中。
李昌本经常说:“我是一名新华侨,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体现者、奉献者。”
改革开放给李昌本走出国门赴美学习深造的机会,在科研条件比国内好得多的环境里,创造出一流的成绩,重塑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的美好形象。当功成名就时,91、92年连续两年获得SWEIBLILUS癌症研究基金、有四个生物技术公司愿意提供三倍于耶鲁大学的工资聘用、美国导师愿帮助办妥全家移民和照顾自己的女儿,并且只要李昌本愿意可以在她的实验室工作20年。简言之,个人的前途,家庭的团聚,可谓十全十美,李昌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贡献智慧”。问题在于为谁奉献:留在美国奉献——继续做高工资的雇员;甚或回国大干一场?
诚如前面所述,李昌本的“中国”意识很强。他有一颗滚烫的“中国心”。这是新一代华侨的最主要特点,也是最宝贵的高尚品质。李昌本耳边常常 绕着邓小平同志的教导:“要做出贡献,还是中国好。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同时复旦大学校长和第三军医大学校长访美期间的交谈,促使他下决心于1994年初只身飞回上海。
李昌本回到国内,仍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单身一人在国内,住所如同宾馆,一周只烧一次菜,从早到晚都在复旦大学遗传所五楼实验室工作。他为了完成国家“863计划”的“人体肿瘤坏死因子的遗传工程研究”项目,因连续作战体力不支,几次晕倒在校车和实验室里。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李昌本在国内率先建成肿瘤克星TNF工程菌,其纯度达到97%,大大超过国外水平。上海各大报刊报道了我国生物工程研究的重大成果,并推测李昌本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引起肿瘤治疗一次革命”。该成果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李昌本获得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
李昌本回国后,在科研和新学科建设上不单自己做出贡献,而且根据我国科研上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缺少先进设备,继续和国外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积极争取科研合作项目和科研基金。例如,经李昌本牵线搭桥,预防医学科学院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和李的美国朋友一起,从美国政府申请到五年共250万美圆经费,用于全国有1.8亿人次感染过的钩虫疫苗研制。这是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建所以来最大的一笔研究基金。又如,李昌本联合自己同学及上海农业大学从美国马氏基金会申请到三年78万美圆的资助,研究昆虫媒介的水稻病毒病防治;1998年又争取到后三年共81万美圆的资助。该病使我国水稻年产量减少5%~10%。
利用国外资金、设备、人才、管理为我国服务是李昌本为祖国现代化作出奉献的特点。1997年筹备成立的“摩根——谈家帧国际生命科学中心”又是一个典型。该中心设有十一个国际项目。迄今多数国际项目已经落实中外项目负责人。有的已落实项目经费。由李昌本担任中方主要负责人的“摩根——谈国际生命科学中心”,将在风险基金募集、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积累经验,让学有所成的海外学子带着课题甚至经费每年来沪工作几个月,使国内基地里的研究人员边学边干,快出成果,快出人才。
李昌本除了发挥早期出国留学而成为所在国科研带头人——“海外兵团”的作用外,还利用与美国的合作项目派出去学习。例如,利用马氏基金派出七位博士生到国外联合培养两年,其中三位已回国。他们在国外学习刻苦、工作努力,每人发表论文两篇以上,在国际上树立了新一代中国科学家的良好形象。
团结、争取中国留学生为祖国服务是李昌本经常化的工作。由于洛克菲勒基金会每年资助李昌本去国外工作学习三个月,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留学生和外国学者。经过李昌本的宣传和鼓励,留美的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学生们自动组织起来,给学院资料室订赠10本原版期刊。两位出国十余年未回国访问过的新移民,李昌本邀请他们回国参观,他还陪同他们参观交流。上海和浦东的巨变,使他们感慨万分:“上海再过几年可与纽约曼哈顿媲美,中国大有希望”,并主动提出要在国内搞协作,帮助培养学生、师资,打算每年来访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