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汝琛,上海塑料制品模具厂工人技师。侨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侨联委员。
1997年初,上海航空公司来厂联系制造薄壁航空杯模具,因该模具注塑产品是一模二腔薄壁型;模具的同心度、垂直度及配合尺寸要求相当高,以往模具是从国外进口,这次该公司为节省外汇,降低成本,再三要求厂里能组织攻关;试制好航空杯模具。朱汝琛在接到负责车加工的高难度任务后,一心把精力全部扑在生产上,加工中凭着几十年的经验,一丝不苟,保证了模具型腔同心度和垂直度在符合标准的范围内,从时间和质量上为下道工序加工清除了障碍,同时,还积极配合技术部门攻关,解决加工中的难题。在他的积极配合工作下,一次性薄壁航空杯模具终于试制成功,受到了客户的好评.两年多来;国内其他航空公司慕名而来,先后加工了七副同类模具,为企业创利三十五万元,更重要的是,为国家节约了一笔数量可观的外汇。
1997年7月,浦东某塑料厂来企业加工保龄球模具,质量要求高,产品要远销美国及其他地区。该模具外型尺寸配合、精度等技术指标要求高、难度大,他又抢挑重担,在普通车床上,靠自己精湛的技艺,用手工车削曲面成型;完成加工任务;其他工种师傅翘起大姆指,表示佩服.控股公司内一单位;以四十多万元代价引进一副纯水桶模具,在生产中,因模具的容量不够,无法正常使用,该单位要求协助会诊,使其起死回生,在设计人员的配合下,他大胆改革,经过必要的开刀整修,终于使模具正常投入生产,该单位仅出了五万元的整修费,就解决了模具的问题,非常满意。
1997年11月,他和妻子办好出国护照,准备赴美探亲,正巧某一合资企业要求厂里在短时间内,加工一副纯水桶模具。厂部再三考虑,该模具车加工难度大,要求高,对方提供的又是进口原料,万一加工失败,经济赔偿担负不起,车加工任务只有朱汝琛能承担,厂领导请他能否为企业作些牺牲,他以大局为重,无条件地服从整体利益,留了下来,仅用三个星期,超额近300个工时定额指标,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模具的车加工任务,得到大家的好评。
朱汝琛在企业处于困境中,能顾全大局,发扬奉献精神,为企业走出低谷,满腔热情地工作.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中,他完全可以离开企业,凭自己过硬的手艺在外挣得高薪,他的子女及许多亲友都在国外,完全可以出去享受.但是,他坚持认定,作为一个在党多年教育下的老工人。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应该为企业担忧解忧。当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二话没说,继续留在一线岗位上挑重担。他克服了上班路远不便、克服了家庭生活中的烦恼事,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模具加工中的难点,为企业的减亏增效,作出了贡献。
朱汝琛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是一流的。尽管年岁已大,儿女都在国外,生活条件优厚,但他一直放弃去美国安享晚年的机会,一心扑在企业,忘我工作.在退休的前一天,他还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把另件加工好后才去参加厂部为他举行的欢送会。朱汝琛善于团结组内同志一起工作,在技术上传、帮、带;在政治上关心青年工人的成长;乐于助人,发扬风格,多次捐款捐物,奉献一片爱心;在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上,为企业职工作出了表率。受到大家的尊敬.
朱汝琛在国外的亲友中,有的是很有成就的科学家:他的哥哥朱汝瑾博士,现任美国技术资源顾问工程公司董事会主席、董事长,曾获美国华人工程师协会“成就奖”、比利时皇家大学荣誉奖章;侄子朱棣文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获九七年世界“诺贝尔物理奖”、他利用电话、通信、接待等形式,积极向海外亲友宣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及祖国的大好形势;使他们能了解大陆情况,消除误解,增加共识。98年8月,朱棣文博士应邀回国在复旦大学作学术演讲,在沪的短暂时间内,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去机场迎送、陪同去江苏太仓老家参观、了解吴健雄大学筹建情况等,朱棣文博士对看到的、听到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家乡的变化表示满意;对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他感慨地说;国内的形势确实要比国外传言的好,表示要经常回来作学术演讲,竭尽为祖国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