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棣十多年来不为名,不为利,热心于助老、助残、助困的社会公益事业,被大家誉为“慈善大叔”。
张景棣退休前教外语,精通好几国文字,还未退休,就有许多人慕名拜访。高薪聘请他去教外语和做资料翻译工作,但都被张景棣婉言谢绝了,因为他有自己的追求,就是要为神圣的慈善事业贡献自己的余热。
1985年,张景棣赴美探亲时经人介绍,认识了几位驻沪外国专家及他们的夫人,为了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这些洋夫人请张景棣教她们汉语,热心肠的张景棣一口答应。从此,这些洋夫人与张景棣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一次,洋夫人们在讨论慈善捐助对象时发生了矛盾,产生了不同意见,最后,她们一致决定找张老师,听张老师的意见。张景棣是个慈善事业的有心人,他便将附近一座儿福院情况如数家珍似地向洋夫人们作了介绍,并希望这些外国友人能帮助这所儿福院。没料到,这些洋太太们出奇的干脆,她们说:“既然眼前就有这么需要帮助的人们,就不用舍近求远了。”从此,那些洋太太们把慈善捐助的目标转向对她们来说还相当陌生的脚下这块土地,当看到钱和物品送到那些被助者手中的时候,张老师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宽慰和快乐。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张老师萌发了一个念头:退休后要为祖国的慈善事业奉献自己余热。但一个这么大的上海,究竟有哪些人需要帮助,张景棣心里没有底。于是,他主动找街道和民政部门联系,按照他们提供的线索,一家家实地了解情况。从此,上海的许多大街小巷留下了他的足迹;嘉定、崇明等地的乡间小路上也留下了他一行行深深的脚印。亲友们既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也生怕因此累坏了他的身体,劝他能尽尽心意就算了,细水长流,别把弦绷得太紧了。张老师却乐哈哈地回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虽然自已累点,但只要能落实到捐赠的钱款和物品,使那些困难的人们得到帮助,心中的快乐是无可比拟的,洋太太们的心也被张老师的热心拨动了。可一贯处事认真的作风,使她们在每次捐赠之前,非要亲自看过以后才可最后拍板,但当她们每次来到捐赠对象的家中时却无不赞叹张老师提供情况准确无误,无不对他的前期工作做得如此细致而感慨不已,时间一久,她们便更加支持张老师的慈善工作,因为他们看到张老师有着一颗专注于福利事业的爱心。
目前地区中正常人下岗也为数不少,残疾人就业就更困难了。然而张景棣抱着对残疾人强烈的爱心,决心要另辟蹊径,为残疾人就业闯出一条路来。几年来,张景棣在民政部门和街道的支持下,解决了地区中5名残疾人的就业,为地区的再就业工作和关心残疾人的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聋哑青年密祥是一个孤儿,从小在儿童福利院长大,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行动敏捷喜欢画画,他早就到了法定的就业年龄,可是他的就业一直是个大难题,福利院领导为他日夜操心,却毫无进展。张景棣知道后,又为这个聋哑青年忙碌开了,并很快与闵行开发区中德合资华爱尔美达仪器公司德方总经理取得了联系,该经理表示愿为一、二位残疾青年提供就业岗位。96年8月24日,张景棣和儿福院领导一起陪同密祥前往公司报到,他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摸出100元钱塞给密祥作零用。经过几个月的试用后,密祥成了该公司一名合同制工人。
今年14岁的残疾少年徐莉,自幼不幸被火烧伤,需多次手术治疗才能康复,但家庭却无法承担医疗费用。经过热心老人张景棣的牵线搭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驻沪副总裁的夫人莎伦.凯尼亚以及简.伯奇等捐助了10000美元供徐莉做手术,并表示将帮助她直到恢复健康。
又有这样一对残疾夫妇,妻子下岗在家,丈夫单位效益不好,由于生活窘迫,小两口子产生矛盾,小家庭一度濒临破裂边缘,张景棣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上门做起“老娘舅”,一边做小两口的思想工作,一边积极帮助女青年寻找就业门路,一个身患残疾的下岗女工的再就业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张景棣却硬凭一股满腔热情,为她的就业问题四处奔波。终于感动了一位洋经理太太,在这位洋太太的帮助下,残疾女工很快在一家合资企业上班了,近二千元月薪,使这对残疾夫妇的小屋内又充满了欢声笑语。
对精神病人,很多人是如见蛇蝎,避避不迭的,而张景棣却没有忘记他们。1991年,他就开始动员洋夫人们关心这个被遗忘的角落,1993年,他第一次带着洋夫人们跨过第一精神病院的大门,成为社会上第一批来关心精神病的国际友人,在张景棣热心的牵线下,洋夫人们每隔三个月就去第一精神病院一次,每次都带礼物去,除了送去550条睛论毛毯等生活必需品等,并发动精神病人自己动手,一个个由挂历。圣诞卡做成的动物、风景、人物镜框,把病房装点得充满生机。萍夫人们还和精神病人、医护人员一起搞联欢活动,参加他们的运动会,为这些被人遗忘角落的人们带去了欢乐。
几年前,张景棣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在街道的支持下,筹措到一笔资金办起了街道第一所敬老院。1994年,他又争取到一笔4.5万元的“外资”,帮助街道扩建敬老院,从此敬老院“鸟枪换炮”,床位增加了,设施改善了,老人们无不笑逐颜开。而张景棣的“活动”并未终止。98年,他又为市地福院、嘉定老人福利院、长宁区老人福利院送去了衣物、食品、玩具、童车、医疗机械、床上用品等物,总计金额约8万元。
在关心帮助儿福院、敬老院的一些特殊人群以外,张景棣还关注着那些社会孤老和特困的重度残疾病人,在他的四处奔波下,街道内14名孤老、特困老人及6名重度残疾病人得到了国际友人的助养,每人每月可得到一百元的补贴,国际友人还根据中国的风俗,逢年过节另增一百元,还送上月饼水果、糖果等礼品,并根据各人的不同需要,为他们添置了羽绒衣、羊毛衫、取暖器、电视机、电饭坚、液化煤气灶、残疾人轮椅车等,真是大到家用电器,小到生活用品。有二位老人因牙齿掉了,咀嚼不方便,国际友人还为他们装了假牙。几年来,为这二十名孤老、特困老人和重度残疾病人的帮助金额达到了
10多万元。仅此一举,每个月,张景棣陪同国际友人访问送温暧就不少于15次,用呕心沥血来形容他帮助老人、残疾病人的热心一点也不为过,老人们都很过意不去,可张景棣却坦然地说:“只要他们比我过得好,我心里就舒坦。”
当教师出身的张景棣,最爱惜人材,当他得知地区内有一些孤儿、单亲家庭的孩子,品学兼优,却因为经济上的原因,继续学习有一定困难时,内心深感不安,他要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完成学业,将来成为有用人材,回报社会。于是,董家渡街道和老西门街道64名孩子的名单汇集到了张景棣的笔记本上。为了取信于热心慈善捐助的外国朋友,他又一家家地去学生家庭访问,了解核实情况,再把孩子们的材料译成英文,寄给那些外国朋友,然后一个个地给予落实。经过张景棣的努力,64名孩子全部拿到了外国朋友资助的资金,小学生一年1500元,中学生2000元,高中2500元,而考上大学的则每年可获助学金3000元。三年来,助学资金已达到四十万元,解决了这些孩子的燃眉之急。98年的夏天,上海天气特别热,气温高达38-39度,是50年未遇的高温,人们都喊热,最好躲在空调间里不要出来。而张景棣仍在为他的慈善事业而奔忙。因为有些孩子又到了该拿助学金的时间了,而还有些孩子的资助人因为工作调动回国了,需要为这些孩子重新落实资助的外国朋友。于是,75岁高龄的张景棣,仍然每天踩着自行车,东奔西忙地为这些受助学生到处奔走联系,望着老人满脸的汗水和已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受帮助的孩子都很懂事,很珍惜得来的机会,学习成绩优异,不少孩子考进了大学和重点高中,今年光董家渡街道的受助学生就有7名同学进入高等学府,孩子们对张爷爷和外国朋友充满感激之情,而张景棣则说得很干脆:“你们不必觉得受之有愧,将来有一天,你们长木了,好好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社会的回报。当然,如果有机会出国,也可以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人嘛。”而他自己却决不需要孩子们回报,至今没有一个孩子和家长知道他家的地址和电话。
他从不为自己谋一点私利,相反,不仅在精力上付出很多,而且在经济上他也付出不少,尽管他们老俩口退休工资并不高,但为了和外国朋友联系,他家的电话费就得支出好几百元。他还自己拿出了一大笔钱为街道敬老院买了电冰箱和6只吊扇,又把子女给他过七十岁寿辰的孝敬费为敬老院添置了液化煤气,在去年的抗洪救灾募捐中,他和老爱人捐助了500元和一床里外三层新的棉被。见刘文同学的家庭特别困难,他还经常自己拿出钱来帮助刘文家。为了方便查阅被帮助的特困老人、残疾人和特困学生的材料,他还自费购买了一台电脑,75岁的他还“八十岁学吹打”,学会了操作电脑。电脑里记载着他对慈善事业的一片真情,记载着他执著的追求和一颗义无反顾的慈善爱心。常有人问张景棣:“你不为名,不为利,还要自己掏腰包,究竟图的是什么?”张景棣老师总是笑着说:“什么也不图,为那些贫困的人们尽一点微薄之力是我的责任,能够帮助别人,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他还说:“最希望他帮助过的孩子能把他的事业持续下去,继续去帮助别人。”76岁的老人还在为社会上最困难的人过得幸福而忙碌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