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华从事侨务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社区、侨联有什么工作和任务,只要她说句话、发个号召,就会得到拥护和支持。
市侨联提出要在贫困地区建造一所由上海侨界捐赠的“希望工程”小学的倡议,她发动瑞金街道三级网络135位联络员,走访了400余户侨眷,她自己带头与胞兄两人就捐了1200元。侨眷们也共襄义举捐助了117,966,01元。侨界尽了心,她也得到了最大的安慰。
朱永华的母亲、兄长都在海外,胞兄朱永棠是美国普渡大学终身教授。姊夫徐皆苏是较早来华讲学的美国加洲大学教授。母亲也盼望她去香港相伴。她可以出国,也可以在国内当“太太”轻松舒适的生活,但她十分“珍惜”这份为人民服务的权利,周国有那么多归侨侨眷要她去关心,她是财经大学经济计划系毕业生,就在1980、1985的全国性侨情调查中,使她的专长得到充分发挥。从此,她越来越热爱这项从来不给工资、全心全意义务为侨服务的工作。在党的关怀下,她作为区海联会也被侨界推远为政协委员,参加港台经济委员会。她珍惜党和人民给予她的这个无限光荣的权利,她多次说:“也只有在这条侨务工作战线上,才能实现我的自身价值,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这就是朱永华全身心投入侨务工作二十年找到的人生直谛。
二十年来,朱永华将心比心地和归侨侨眷交朋友,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共尝“侨”的甘苦,才获得广大侨眷的信任,树立了威信。在一位姓沈的侨眷,丈夫因有“历史问题”,于是历次运动都受打击,还被无中生有横加罪名,对这位侨眷的孤苦无助,朱永华俨然伸出手去帮助她,为她书写“申诉信”,向侨务部门呼吁,朱永华的奔走,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复查得到平反。还进一步让这位侨眷生活有靠,安徽的女儿得以照顾报进户。……还有位侨眷邻居老夫妇,老太骨折住院,老先生不善家务,朱永华到医院去探望时,细心地发现非但没有从家里送来的营养菜肴,反而还将吃剩的医院饭菜送回家让老伴吃。回来将这情况告诉联络组同志后,如同发出一个激发同情心的号召,就从第二天起,他们象编了队似的,每天有人送去不同的营养食物,使这对老夫妇感动不已。一个月出院后,直到如今,这位老大发挥他老传字迹工整能写一手好字的特长,包揽了多次誊写侨情调查表格的任务。从多年的组织活动的实践中,朱永华了解每位联络员的特长,特区级和街道级联络员135人分别纳入组织联络、学习、留学生家属、总务、财务、秘书、经济、烹饪、文体、旅游、摄影等十个活动小组,使每个联络员有展示才能、发挥优势的舞台。曾经为了交流全区各街道系统联络组工作经验,开过一次会,朱永华为了调动积极性,采取了由各活动组组长汇报的办法,确实很精彩,让大家听到了令人振奋的数字:十多年来依靠海外亲人的亲情乡情,共引进项目72项,投资额22亿美元,其中也包括了她外甥女和侄女婿的二个项目和胞兄朱永棠教授引进的新优良种子等农科新技术,去年敬老节送给老人的蛋糕达120只,一次祝寿会及留学生家属和联欢聚餐都有近百名归侨侨眷参加;96年发动订阅“上海侨报”共321份,又在全市名列前茅;1996年组织联络员访问留学生家属和新移民共832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