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其壮,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82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药学系,同年8月赴美留学。1988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1990年加入美国一大型制药公司,从事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他建立了多种蛋白酶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以重组的蛋白酶作靶点,从筛选中得到了高效、高选择性的酶抑制剂,并对这种酶抑制剂进行结构改造,使它成为具有新的作用机制的化合物,进入临床研究,从而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等疾病的新型药物。合作研究中,他运用了一系列X光衍射法和核磁共振法分别得到了一系列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三维结构;用致突变法对蛋白酶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融合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等多种学科,将新技术、新方法用于药物研究。在此期间,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几篇,还获得了多项专利。
叶其壮在美国学习、工作了十五年,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活稳定、安宁。他看到我国药物研究与世界上创新药物研究的发展水平相比,还很落后。生产的药物绝大多数都是仿制药,要实现我国药物研究从仿制为主到以创新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是关系到我国医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他感到自己在国外所学的,正是祖国急需的,他找到了自己掌握的知识结构与我国发展创新药物研究体系的结合点。1996年他得知中科院重点培养年轻学术带头人的“百人计划”,他被这个计划深深吸引。经过招聘单位组织的有关专家评审、面试答辩,他从10余人中遴选而出。1996年9月专程回国再一次答辩后,被人选中科院“百人计划”,1997年9月叶其壮博士辞去了在美国制药公司的职务,正式启程回国。
回国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及时给他解决了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从实验室、人员配备、仪器设备等多方面予以支持。除“百人计划”给他的科研经费外,还帮助他申请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积极为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1997年经专家评议,国家科委确定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筹建国家第一个新药筛选中心。在上海药物研究所他担任了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主持该中心的筹建工作。新的实验大楼将于2000年矗立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在那里,将为他提供更好的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我们深信,叶其壮博土,这位爱国的学子,必将为祖国作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