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侨办先进事迹

WB01417_.gif (1257 bytes)


  道里区位于哈尔滨市的西北部、是中共哈尔滨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为22.6平方公里。
  道里区是哈尔滨市归侨、侨眷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区之一。全区现有归侨、侨眷1O12O多人。其中港澳侨眷1290人,外籍华人眷属182O人,侨眷5280人,归侨1190人。他们主要分布在道里区17个街道办事处和5个乡(镇)及教育、卫生、商服、区直工业企业、区在党政机关等部门。其海外关系分布在2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居多,归侨成份中以朝鲜、苏联归侨居多,是一支对外联系广泛,素质较高,并有较大贡献的队伍。几年来,我们以邓小平侨务思想为指导,以宣传贯彻《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号为重点;以为侨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强化桥办职能,依靠社会方方面面力量,努力做好新时期侨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认真贯彻实施《归侨、侨眷保护法》,努力营造维侨护侨的良好氛围。
  1、思想发动舆论先行。《归侨侨眷保护法》颁布之后,我们首先抓的是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多条渠道的宣传教育,使广大侨务干部掌握这部法律,特别是让广大归侨、侨眷了解熟悉这部法律,从而达到更有效地运用这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我们曾以区政府的名义两次下文,要求全区以系统为单位,掀起学习《保护法》的热潮。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答卷等形式,加大了领导干部和侨务干部的培训教育力度;通过在公共场所摆放宣传板、宣传画、标语等形式,大造舆论,扩大了宣传面,使一法一例得到普及和宣传。区侨办曾先后三次组织了全区归侨、侨眷培训班,并邀请省、市侨办领导,分别就贯彻实施《保护法》以及如何做好侨务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辅导,并就一些反映突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解释和说明,为道里区部分侨务干部和归侨、侨眷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通过以上学习和宣传,使全区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对《保护法》和有关法规育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真正认识到《保护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促进侨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党的侨务政策的重要体现,认真贯彻实施,对于维护道里区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团结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促进我市、道里区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增强了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抓好侨务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也使全区的广大归侨、侨眷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部法律,并运用这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形成了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道里区对侨务工作非常重视,真正将其作为履行职能,落实党的侨务工作方针政策的一项重点工作来对待,并将其作为政府法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区政府常务会议曾把贯彻实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作为一项专题讨论研究。为了加大推进力度,还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区政府常务副区长直接主抓这项工作,区政府侨办作为全区侨务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安排、部署和督办检查;并将其列入政府的督办事项。同时,还进一步理顺职能、明确责任,使全区上下普遍认识到,搞好《保护法》的实施,不只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不是仅凭侨务部门和侨务干部就能推进得了的,而是要靠全区方方面面共同动作,协调配合。因此,我们还将有关部门,特别是归侨、侨眷较多的单位和部门以及主要的杠杆部门的领导吸纳为领导小组成员,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共喊一个号。共唱一个调,形成全区上下一盘棋,保证了《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3、深入实际依法解决问题。道里区在贯彻一法一例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坚持以法律为依据,以党的侨务工作“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十六字方针为工作原则,主动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为归侨、侨眷多办实事。特别针对当前在住房、子女升学、就业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并对走访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新发镇前苏联归侨马怀德因父亲患病,变卖了房产等全部家当为其父治病,父亲去世后,他和妻子带着刚出世不久的孩子四处寄宿,无家可归。我们区侨办得知这个情况后,几次拿钱和衣物接济他们。后来在市侨办和区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为其建起了7O平方米的新房。原菲律宾总统阿基诺的姨亲家唐侬华,离休政策多年未得到落实。区侨办了解此事后,经过多方协调,终于落实了离休待遇,并为其解决了赴湖南会见国外亲人的返住路费。
  4、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工作效率。近两年来,我们先后在认定侨务对象身份、认定侨属企业等项工作中公开办事制度。公开了归侨、侨眷身份认定工作程序,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依法办事落到了实处。在工作中,我们深感做为区级政府的侨务工作部门,为市里把好归侨、侨眷身份认定关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去年年初,针对一些考生家长希望通过政策加分;渴望办理侨眷身份证的现状,区政府专门召开区属各单位负责人会议,再次重申了办理归侨、侨眷身份的认定资格和条件。我们还主动与市侨办协调涉外公证有关事宜,进一步明确了身份认定审批程序。区政府实行三级把关制,首先由申请人所在基层处级以上单位出据证明,再由区政府侨办负责对其进行审档及有关材料的认定,并统一由区政府侨办向公证处出具证明材料,进行公证后,由主管主任签批上报市侨办。由于我们做到了严格把关,未出现一例“假冒”事件。
  二、实施归侨侨眷再就业工程,开辟跨世纪侨务工作新领域
  近年来,我们以实施归侨、侨眷再就业工程为重点,从讲政治的高度,全力推进此项工作。经过全区各级党政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仅去年一年来,全区共安置下岗归侨、侨眷及其家属再就业601人,占下岗归侨、侨眷及其家属总数的90%,受到了广大归侨、侨眷的普遍欢迎,从而开辟了侨务工作新领域。
  1、自上而下地强化领导。实施归侨、侨眷再就业工程,关键在领导。为了切实加强领导,道里区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归侨、侨眷再就业工程推进工作领导小纽,同时决定把实施归侨、侨眷再就业工程推进工作,作为全区各级党政组织的“一把手”工程,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分工,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去年以来,区委、区政府曾先后三次召开例会,专题研究实施再就业工程工作,并着重听取侨务工作情况汇报,具体讨论、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李延芝和区长陆文君都十分关注归侨、侨眷再就业工程,多次深入到区侨办、再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及有关单位或部门检查指导工作,带头抓归侨、侨眷再就业工程的落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陆区长还直接倡导建立区再就业工程基金,并亲自协调解决再就业基金落实工作。目前道里区再就业基金已达到50万元。今年以来,常务副区长付智君先后三次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推进工作中的问题。在人才劳务市场建设过程中,区委、区政府领导利用双休日,深入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去年年底,区领导还亲自带队去外地取经,完善工作网络,提高工作档次和水平。各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的领导十分重视归侨、侨眷再就业工作,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领导,积极抓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再就业工作。在此期间,国务院侨办、省、市侨办领导多次亲临道里区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带有方向性的意见,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信心,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2、坚持一手抓调研,一手抓推进。为了有的放矢地做好实施归侨、侨眷再就业工程工作,根据市侨办的部署,去年四、五月间,我们先后抽调专人,深入街道办事处、工业局、商委了解情况,并对全区75户国有企业、854户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统计预测。从调查结果看,全区当时仍有20O名下岗归侨、侨眷及其家属有待安置。1998年还将有200名,1999年至2000年每年还将有100名归侨、侨眷及其家属下岗。通过这次调查研究,不仅使我们掌握了下岗归侨、侨眷的基本情况,也针对存在问题,制定了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措施和办法,为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在工作摆布上,我们一手抓调研,一手抓推进,不失时机地把全区实施归侨、侨眷再就业工程工作引向深入。制定了道里区实施归侨、侨眷再就业工程工作方案,及时召开了动员大会,明确了任务,分清了责任,规定了时限和操作方法,使全区实施再就业工程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铺开,并有了新的突破。
  3、注重宣传舆论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增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意识,帮助下岗归侨、侨眷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保证道里区再就业工程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注重加大了宣传工作力度,充分利用省、市新闻媒介,及时宣传报道道里区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工作动态,先进典型、好人好事等。一年多来,省、市电视台播放10余次,省、市电台播放近2O次,省报、哈报、新晚报、生活报等刊登消息报道62篇。3月中旬,我们还配合哈尔滨市电台中波972直播室,对全市归侨、侨眷进行现场咨询问答。为了及时沟通日常工作信息,反映情况,指导工作,我们编发了“侨务工作”简报,及时刊登领导批示、讲话、典型经验、工作情况等稿件10余篇,对推动工作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4、采取多种形式,促进下岗归佩侨眷实现再就业。为了把全区归侨、侨眷实施再就业工程推进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一年多来,我们利用多种形式,采取多条渠道,努力促进下岗归侨、侨眷的再就业。一是开展“侨”帮“侨”活动。道里区已有龙霸集团。彭祖营养补品屋等10多家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侨资企业,这些企业在招收新员工时,首先录用下岗归侨、侨眷及其家属。目前已有100多名下岗归侨、侨眷及其家属在侨资企业重新上岗。二是开展侨务干部与归侨、侨眷“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区长陆文君本身是侨眷,他与新阳地区的苏联归侨张淑清结成帮扶对子。张淑清是下岗女工,儿子患重病,她还有一个残疾的女儿,为了从根本上帮助张淑清一家摆脱困难,区长亲自过问,政府办主任常士奇与新阳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殷彩琴四处奔波,为其在安升摊区安排了一个餐饮摊点,每天卖包子、小吃等。现在区直机关已有20多名干部与特困归侨,侨眷结成互帮对子。三是政策扶持,鼓励归侨、侨眷自谋职业。区政府出台了归侨、侨眷再就业优惠政策,并开办了归侨侨眷再就业“练摊”一条街,为归侨、侨眷自谋职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条件。
  5、充分发挥有关单位和部门的作用,推进归侨、侨眷再就业工程的落实。实施再就业是一项社会工程,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条块结合,齐抓共管。一年多来,我们经历了由被动的单一部门抓,到主动的、全面系统抓的发展过程。全区初步形成“三个增强”,即各级领导的认识明显增强;各部门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劳动部门的工作力度明显增强。“三个突出”,即:街道办事处的主渠道作用比较突出;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比较突出;有关部门的协同作战作用比较突出。1997年以来,区侨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开展对下岗侨眷女工的培训工作,共培训了4O多人。还组织下岗大嫂十项服务队,开展保育、快餐、计时工、净菜、书报、托老、护理、销售、接送儿童等项服务,有2O多人经常参加,全年共安置下岗女工实现再就业170多人次。各街道办事处利用市场摊区、街办企业安置下岗归侨、侨眷再就业361人。全区有10个办事处相继开办了下岗职工夜市,安置下岗职工达400余人。其中归侨、侨眷占5%。
  三、建立归侨、侨眷之家,突出宗旨办实事
  我们坚持郭东坡主任指示的“侨办、侨办,为侨而办”的指导思想,注重把侨务工作与社区服务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为归侨侨眷服务的档次和水平。去年3月1O日,道里区在全市率先建成了2000多平方米并集多项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区级社区服务中心,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相应成立了分中心和服务站,全面开展了以家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活动。
  为了让归侨侨眷有较好的求助活动、休息和交流的场所,道里区还在区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归侨侨眷之家。为归侨侨眷提供咨询、培训和解困服务。同时,我们发动社区单位共同利用社区资源参与为侨服务。这些社区单位主动提出为归侨、侨眷排忧解难,成为为侨服务的志愿者单位,为侨提供家教、介绍钟点工、设立家庭病床、家电维修、房屋维修等多项服务,使归侨、侨眷有了困难有处可寻,有人可帮。侨眷张淑萍是一名下岗女工程师,她不幸遇车祸腿被撞伤成为残疾人,真是天灾人祸一起被她摊上,她爱人也从运输公司下岗,全家失去生活信心,张淑萍多次产生自杀念头。为了彻底帮扶张淑萍一家脱贫,区侨办和建国办事处协调兴市房地产开发公司,帮助张淑萍一家自筹资金盖起自行车棚,并开办了便民食杂店,建国办事处还为她家减免了管理费用,使张淑萍一家摆脱了困难。前不久,省、市侨办领导和陆文君区长、付智君副区长还为王振远、康贞秀、马怀德等15名在去年特大洪水中受灾的归侨、侨眷送去每户30O元钱和面、油、鞋、衣物,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韩国侨眷康喜淑一家三口人在韩国定居,为了让儿子接受华文教育,康喜淑专程回国找到区侨办请求帮助让其儿子入重点校安静小学就读,此事区侨办高度重视,并得到区教委的支持,很快康喜淑便送其儿子入安静小学接受教育。侨眷马怀德生活困难,去年下学期开学,两个孩子交不起学费,面临失学,马怀德的妻子从郊区步行两个多小时走到区政府向侨办求援。区侨务科长修维和侨务干部温光成当即为她捐款200元,以解燃眉之急,使马怀德的两个孩子高高兴兴地迈进学校课堂,他们全家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赞扬社会主义制度好。近两年来,我们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与支持下,共为侨务对象办理安排就业、解决住房。子女入学、落实政策等各种实事100多件,切实依法维护了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受到广大归侨、侨眷、海外侨胞的拥护和信赖。由于我们认真落实侨务政策,从政治上尊重归侨侨眷,生活上关心,从而凝聚了侨心,形成“社区为侨服务多,侨为社区贡献多”的格局。
  四、广泛利用侨资源,促进招商引资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深挖“侨”的潜力,提出了“投容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我们当功仆”的工作方针,并转变了招商思路和方法,充分利用侨资源,先后聘请了厦门白骛洲大酒店董事长(侨眷)、泉州建益集团总裁(侨眷)、广东中山市侨办主任(侨眷)等20余名归侨、侨眷为道里区招商顾问。每年春节前,道里区还召开新春恳谈会,把归侨、侨眷以及在本区工作过的领导和同志们请回来,辞旧岁,请嘉宾,八方合聚叙友情;迎新春,兴道里,共谋大计展宏图。通过此形式,取得了明显效果。香港林秀锦女士和美籍华人黄远平先生先后捐资100万元和50万元人民币,在道里区建立了杨楚珊中学和希望小学。同时,道里区还成立了招商引资中心,建立了“五库一网”网上招商系统,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为道里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五、大力兴办侨属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侨务工作的发展点
  侨属企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道里区侨属企业经历了摸索、实践、整顿之后,目前已进入巩固和发展阶段。全区现有侨属企业13家,主要从事生产旅游商品、商贸、量具仪器、通讯器材等,其中龙霸集团是我省最大规模的侨属企业。1998年,全区侨属企业总产值肥3200万元,销售收入7000万元,上缴税金160万元。在发展侨属企业工作中,我们主要从强化服务入手,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加大领导力度。设立区长接待日、区长热线和区长信箱,强化垂直领导,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打通梗阻、拆除“围墙”,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加大服务力度。成立侨属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把工商、税务、交警、防火等17个部门组织起来,实行一条龙办公,并以此为依托,成立企业家俱乐部,把企业家聚集起来,定期开展活动,交流信息,征求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三是加大查处力度。区监察部门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查处阻碍经济发展的案件上来。公布举报电话,认真受理企业和群众的投诉,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部门、单位和个人依法从重处罚。四是加大奖励力度。区政府拿出100万元,设立奖励基金,对纳税大户为经济发展服务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去年4月,道里区组织了部分侨属企业,到厦门参加厦门商品博览会和第二次对台交易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交额11000万元。
  六、加强领导,构建强有力推进机制
  道里区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对侨务工作的领导和机构建设。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付智君分管侨务工作,定期听取侨务工作的汇报。同时还把侨务工作列入全区工作目标考核之中,各部门、街道、乡镇也把侨务工作列入对基层的目标考核。各级党政组织每年至少研究两次侨务工作,每年至少集中宣传一次侨务政策。党政领导与归侨、侨眷结对子已成制度,仅街道,乡镇领导与归侨、侨眷结对子交友就有125人。我们还特别重视侨务干部队伍建设,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从上到下建立健全了管理网络,进一步提高广大侨务干部的政策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同时区政府要求各职能部门;要对侨务工作给予最大的支持与配合,归侨、侨眷集中的卫生局、教委、商委、市政局及各街道办事处和乡(镇)都设立一名专职侨务干部。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改善侨务部门工作条件,在机构、编制、经费等问题上,按照有关政策给予适当解决。1998年,道里区侨务干部参加了省市侨务干部的培训,同时,区侨办还对全区30名侨务干部进行了邓小平侨务思想的专题辅导。今年,道里区还选送侨务干部参加国务院侨办组织的理论学习班,并准备在下半年组织侨务干部走出去学习外省市侨务工作的经验,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逐步培养一支素质较高的侨务干部队伍,强化侨务部门的职能,创造有利于侨务工作发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