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侨务局先进事迹

WB01417_.gif (1257 bytes)


  海口市是侨乡海南省省会,有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以及归侨、侨眷近10万多人。我们认识到,充分发挥好“侨”这一优势,对海口的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落实各项侨务政策,为侨办实事、办好事;是最有效地争取侨心的基础。近年来,我们紧密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及《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坚持不懈地保护华侨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的合法权益,竭诚为侨服务,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深得侨心。
  1、以信得侨。即言必信,有法必依,把各项侨务政策落到实处,这是取信于侨的关键。如落实侨房政策,一直是侨胞关注的焦点。按中央有关文件规定,我市落实侨房政策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已基本完成任务。琼府办(1989)34号《关于进一步处理侨房遗留问题的意见》的文件下发后,我市执行了一段时间,落实了一部分起改点以上侨房,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就停止下来了,同时还撤销了市落实侨房政策办公室。由于侨房问题迟迟未能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侨务工作的开展。为了尽快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我们反复向市委、市政府反映侨胞的强烈呼声,引起了市领导的重视。蔡长松书记来海口市上任伊始,即召集市侨办、房产局的负责人到他的办公室,专门听取了我市落实侨房政策工作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不久,市里又恢复了落实侨房政策办公室。我们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在落实侨房专项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不等不靠,真抓实干。仅1997年至1998年两年即落实侨房共17249平方米,是琼府办[1989]34号文件下达后的前8年落实侨房总和的两倍多。通过落实侨房政策,又唤回来了侨胞的信心。海外侨胞纷纷回乡观光探亲,投资办实业,捐资公益事业,效力桑梓。如旅泰云氏宗亲在泰国华人社会是一大望族,有的官至国家副总理、财政部长,具有较大影响。前几年,其宗亲年年派代表团回乡与政府交涉,要求落实“海口云氏会馆”,但年年落空,令海外乡亲大为失望。市落实侨房政策办公室恢复工作后,我们即把“海口云氏公馆”落实政策问题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但由于该产业在解放初期被军管会接管,时隔几十年,原始档案资料残缺不全,给调查取证带来重重困难。局领导亲自带领工作人员,深入走访知情者调查取证,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工作,终于查清事实。经报市政府批准,1997年7月将该产业退还云氏宗亲,得到了海外云氏乡亲的理解,称赞:“讲信用的政府又回来了”。又如,前年我们将海口市第一宗土改拍卖侨房落实政策退还旅泰知名侨领欧宗清先生时,他说:“海外侨胞不在乎这些侨房值几个钱,而是要看政府对这件事的态度”。他当即给有关单位捐款75万元,并决定追加在琼的投资。
  2、以严护侨。即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切实维护侨胞的合法权益。5年来;我们处理侵侨案件60多宗;挽回经济损失达几千万元。在处理权益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严格执法。如座落在海口市新华南路“潘氏别墅”侨房落实政策后,使用单位却以种种借口迟迟不肯退还,引起了侨房业主的很大不满,我们将情况向市政府反映后,主管侨务副市长专门召开会议,严厉责成使用单位立即腾退,否则就地撤免责任单位领导的职务,使问题顺利得到解决。又如归侨邱香云来信反映其被人殴打致伤,但肇事者社会关系广,其所辖公安派出所迟迟未立案处理,导致邱女士患上严重精神障碍。局领导非常重视,郑荷西副局长示自带领工作人员深入调查了解,查明真相后,曾10多次登门与市公安局、派出所交涉,促使公安部门将肇事者绳之以法,为侨胞申张了正义。另一方面是加强法律监督,促进公正司法。海南爱力房地产公司,是参与我市长堤路1城区拆迁改造的侨资企业,在宏观调控的艰难环境下坚持下来,并成功建起了3万多平方米的爱力大厦;对海口旧城区改造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大厦建设中的一些纠纷问题,该公司近两年官司不断。为鼓励侨商在我市投资建设的积极性,使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两年来,在省高院、市中院、区法院审理此案时;我们多次牵头组织省、市人大侨工委、侨办、侨联和司法、新闻单位等部门到庭旁听,加强对该案审理的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赢得了投资者的信赖。
  3、以宽待侨。即在制定有关政策规定时,争取对侨予以优惠照顾。如在长堤路旧城区改造中,涉及拆迁侨房60多家,由于海外华侨历来非常珍惜在国内祖屋这个“根”,我们及时向市政府提出保侨“根”的建议,得到了采纳。在制定长堤旧城区拆迁安置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凡属侨房的,可按1:1比例就地回迁安置,受到了侨房业主的支持。又如在旧城区的侨房改建时,经市侨务部门出具证明,市城建规划部门原则上允许在原容积率的基础上,可增加30-50%,吸引了很多海外侨胞携资回来改建旧房。近年,在解决下岗职工分流再就业的问题上,我们经与市总工会、人事劳动局等部门会商,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市属各企业单位原则上不安排归侨职工下岗;对停产、转产、破产的企业而下岗的归侨侨眷职工,市政府已列入统筹优先解决的再就业计划。如市印刷厂侨眷颜某,因患有轻度精神分裂症,不宜在车间工作,该厂便决定让他分流下岗。后来,经我们做工作,厂里又将其收回重新安排管绿化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在我们的帮助下,全市有3000多名归侨、侨眷在分房、就业、上学、出境探亲等方面得到了优惠照顾。
  4、以诚为侨。即诚心实意为侨服务。海口市侨务局平时很注重加强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狠抓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使每个干部把自己看作公仆,把来信来访的侨胞和侨眷看作是自己应为之服务的主人。每年接待来访者数百人至上千人(次),处理来信数百件,做到了对人不论贫富,对事不分大小,只要有求必应,有难必帮。这种服务精神为侨胞侨眷所赞扬,并年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信访先进单位。1997年10月,旅居新加坡有五、六十年之久的华侨符祥珍、王亚英老夫妇来访,反映其为了落叶归根,前不久在海口市抱伦村买地建了一栋两层楼房,因不了解国内法规,系私下买地,办理不了土地使用证。曾有人提出付6万元可替他们办理。我们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指派专人予以帮忙。经过一个多月的跑上跑下,有关部门最终同意按对华侨特殊照顾来处理,当符老先生领到土地使用证时,他高兴地说:“这回我回乡养老心里踏实了”。1997年6月,上海市南汇县侨办来信来电称,该县侨眷孙某在海口被某银行办事处温某以假存单诈骗150万元,请求海口侨办帮助。我们及时深入了解,证实确有其事。派出工作人员顾不上周末休息,积极协助侨眷孙某找当事人追回了部份款项,并报案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又如归侨叶能祯在解放初期被错判成反革命分子,没收其财产。1982年,海口市法院子以平反,判决退还被错没财产。原没收其在海口市的房屋已退还业主,但对于错没的“棣华行”货物和全部家私却至今尚未退赔。当事者已年近80岁高龄,时过十多年了的这条尾巴还未割掉。去年,当廖东明局长了解到这件事后,急侨所急,多次主动找市法院领导商讨解决办法,并向市政府报告,经批准从市财政拨出专款予以业主赔偿。对此,叶能祯感动得流着老泪说:“海口市侨办诚心为侨服务的精神可嘉可贺”。
  5、以利兴侨。即积极为侨谋利益,以兴侨务事业发展。在为侨服务工作中,除了认真做好应时为侨排忧解难外,还注意从长远利益考虑为侨服务。一是扶持侨属企业发展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市归侨侨眷充分利用海外关系的优势,大力发展个体经济,有不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如原海口市供销社归侨侨眷职工符小仪、郭木镇夫妇,前几年,我们帮助他们利用海外捐赠设备进行茶叶加工,经过几年奋斗;已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经济实体海南中兴茶业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05人,年加工茶叶2万担,产品销售全省、北京、广州、上海等地,还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海外市场。该公司还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茶叶学会团体会员单位”。二是着力兴办侨务公益事业。目前,我市还有一部份老难侨和特困归侨,另外,由于企业改制,又有一部份归侨侨眷下岗,步入贫困行列,不仅其生活受到影响,而且其子女上学也面临着很大困难。如完全依靠政府解决不了问题。怎么办?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认识到,设立侨务公益事业发展基金将是为侨谋长远利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取于侨用于侨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多渠道筹措,得到了侨界人士的有力支持。去年,旅加拿大华侨潘先钾、黄玉珍的后裔,决定将其在海口市新华北路的祖业价值100万元捐献作为侨务教育基金,以支持海口市侨界子女求学。一位老归侨退休教师闻信也自愿捐款4万多元。虽然这项事业才开头,今后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只要对侨有利,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争取更大成绩。
  五年来,海口市侨务局积极贯彻执行党的侨务政策,努力依法维护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博得了广大归侨、侨眷的信赖,赢得了侨心。侨胞与海口市的友好往来日益增多,五年来,仅市侨务局接待来访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540批,4697人次。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直接或协助引进项目有30多个。侨胞对海口市的投资项目也逐年增多。据统计,目前,我市历年累计审批外资企业5933家,其中侨资企业5043家,协议投资总额108.59亿美元,实际利用侨资40.04亿美元。侨胞关心家乡造福桑粹的事例明显增多。五年来,侨胞对海口市公益事业捐赠款物达1800万人民币。同时,对海口市开展对外宣传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下,到目前为止,海口市已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宣传厨窗12个,大大提高了海口市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