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地区侨办先进事迹

WB01417_.gif (1257 bytes)


  酒泉地区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南连青海,北界外蒙,东通兰州,西邻新疆。兰新铁路纵贯全区,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是祖国内陆通往西北边陲的交通要冲,全区辖7个县(市),总面积19.l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2%。
  酒泉地区侨务工作是全省的重点之一。其中: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分别被国家侨务部门和省上确认为侨乡,全区共有归侨、侨眷、港澳眷属393户2346人,海外亲属1806人,归侨16户40人。仅肃北和阿克塞两县有归侨、侨眷、港澳眷属305户1805人,其海外亲属l428人,主要分布在中亚、西亚、蒙古国及美国和港澳地区。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侨务部门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根据我区侨务工作具有“三多、一广”即:人数多、新移民多、申请出国定居的多和分布广的特点,克服我区侨务工作机构小、人员少、工作难度大的困难,彻底改变过去以落实政策和适当照顾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模式,重新确立了主动参与、主动宣传、主动服务、主动配合和勇于开拓的“四主动,一开拓”的工作思路,开拓了我区侨务工作的新局面。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动参与为地方改革开放服务
  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以搞好调查研究为基础,以发挥归侨、侨眷联系广泛的优势为出发点,以重点外商和侨胞企业家为工作对象,以确定对外招商引资项目为突破口,以动员侨务系统为经济建设服务为重点,加大参与经济建设的力度。
  1、打好基础,建设引资招商项目库,搞好侨情和三资企业调查。为了突出侨务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切实加大引资招商力度,我们对全区对外招商项目进行了调查筛选,确定了一批工业食品、建材、化工、冶金、产权转让等对外招商洽谈项目,做为我区对外招商项目库的第一批项目,在对外交往中宣传、介绍。与此同时,我们还组织力量对全区侨情和三资企业的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较详细地掌握了国外重点工作对象和区内三资企业的状况,为我们开展侨务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奠定了基础。
  2、发挥优势,在归侨、侨眷中开展“兴国利侨”和“三引进”活动,为我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归侨、侨眷在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在全区归侨、侨眷中广泛开展了,“提供一条信息,介绍一个项目,引进一笔资金,推销一种产品,奉献一份爱心”的“五个一活动”。为“三引进”穿针引线,搭桥铺路。全区各级侨务部门和归侨、侨眷利用接待探亲旅游的海外亲友、出境探亲、组团考察以及向海外亲友通信等各种机会,共写介绍家乡经济建设方面的家信1230多份,送资料428份,共达成外商投资、贸易意向协议15项,提供各类经济信息79条,为我区经济建设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围绕中心,主动参与当地对外开放的各项重大活动。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中,我们把各种对外招商引资活动视其为推动地方侨务工作的契机,积极配合,主动参与,针对我区马鬃山口岸的开放,93年和98年两届敦煌招商会,我们抓住这些机会不放,6次召开了归侨、侨眷座谈会,进行宣传动员,并及时向招商筹委会推荐海外客商邀请名单,向海外发出邀请函112封;向港澳地区重点客商电话联系63人(次),寄送各种资料240份;邀请港澳台客商58人。同时,配合招商会的举办,及时向美国《侨报》、《华声月报》电子版提供信息和发布引资项目新闻,成功地将招商会信息在《华声月报》电子版国际互联网向全球播发;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鼓励统战人士为我区经济建设做贡献的意见》。经过努力,初步达成经济项目14个。同时,不失时机地协助地、县市有关部门办理了车辆、医疗设备捐赠手续,节约资金260多万元。
  二、坚持为侨服务的宗旨,主动服务,把侨办办成归侨、侨眷之家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为侨服务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只有树立为侨服务的思想,处处为归侨、侨眷办事,工作才能越干越红火,路子越走越宽广。多年来,我们从实践中逐步摸索到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法,这就是“爱护侨胞,维护侨益,解决侨难,帮助侨富,创办侨家”:
  一是爱护侨胞。1983年我区接受安置了11户蒙古难侨,为了稳住他们的心,我们协助有关部门将他们安置在条件较好的酒地(市)有关单位,并做到“住房、工作、生活”三落实,使他们感到真正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们还从政治上关心归侨、侨眷,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为他们提供参政议政的机会。近年来,共有36名归侨、侨眷当选为省、地、县(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98名归侨、侨眷被评为中级以上职称;有57名归侨、侨眷走上中层领导岗位,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
  二是维护侨益。几年来,我们通过与人大等单位联合发文,层层举办学习班、培训班等活动,广泛深入地宣传《侨法》。并将《侨法》印成小册子,走家串户送法上门。结合执法检查,到各县市有关单位检查落实,听取反映,总结好的做法。推动了《侨法》全面落实。提高了归侨、侨眷遵法、守法、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维护侨益。几年来,我们先后为70多户归侨、侨眷或他们的子女解决就业、升学、住房、待遇、困难补助和农转非户口等困难,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
  四是帮侨富。采取多种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为归侨、侨眷解决就业难问题。缺资金的协调贷款,急需生产资料的,给予照顾,优先供应。对不懂技术的,给请来农艺师、工程师示范,解决技术问题,还扶持侨眷发展养殖业,使一批归侨、侨眷困难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五是把侨办办成归侨、侨眷之家。通过“服务、保护、照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心里,使他们发自内心的称赞侨办是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之家。
  三、坚持宣传先行的方针,主动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我区是全省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多年来,我们接待来我区探亲旅游、交流、考察投资的海外华人和台港澳同胞2万多人次,我们将接待过程变为宣传过程,做好面对面宣传,把宣传寓于吃、玩、游、购之中。向客人介绍我区名胜风光、风土人情、名优特产,更重要的是向客人介绍我们的投资环境,优惠政策与引资项目。与此同时,我们做好文字、图片稿件的宣传。几年来,我们先后向“两台一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和中国新闻社)、《侨务工作研究》、《华声月报》《深圳特区报》、《甘肃外事》等宣传部门,组发文字、图片稿件150余篇;为《李氏家族》电视片和《甘肃河西走廊》画册征集组拍图片220余张;出版发行了《敦煌壁画与邮票》画册,起到了宣传敦煌,宣传甘肃的效果,受到了海内外宾客的好评。
  四、坚持党的新移民政策,主动做好新移民工作
  由于历史原因,从93年来,我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有五批63户337人赴哈萨克斯坦定居。至今,还有许多人继续申请出国定居。这在哈族群众中产生极大的反响;一度时期出现人心思走的不稳定局面。针对这一新问题,我们紧密配合县委、县政府做到: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新移民工作当作压倒一切的任务来抓。地委、行署组织工作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依据《侨法》和党的新移民政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定,稳定了广大职工和群众的情绪;
  二是积极引导,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根据调查的一些情况,地、县侨务部门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开展工作,深入群众,走访座谈,在归侨、侨眷和哈族群众中广泛开展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三热爱”教育活动。
  三是热情服务,配合党委、政府做好善后工作。根据新移民的要求,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服务活动,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仅召开欢送会,而且派人、派车送行。对走不了,生活确有困难的发给生活补助费,妥善安排他们的生活、工作。使走者高兴、留者安心,由人心思走变为人心思定,稳定了大局,调动了广大哈族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五、坚持有为才有位的原则,努力开拓侨务工作新局面
  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任何一项工作。只要自身过得硬,才能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成绩越大,地位就越高,领导就越重视。
  一是坚守阵地,扩大队伍。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侨务工作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地委、行署根据我区实际,决定将台办、台联、侨办、侨联合署办公,编制增为7人,配备了工作用车,健全了领导班子,改善了办公条件,加强了台侨工作。
  二是理顺工作关系,提高办事效率。合署办公后,我们为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搞好内部分工,理顺了工作关系,做到了分工不分家,业务上互相沟通、互相协调;方法上辩证思考,形成合力;切实做好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手上有事做。通过合署办公,发挥了对台、侨务干部的特点,增强了侨务、对台组织的凝聚力,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是为强内部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干部的素质决定着工作的质量,素质的提高,有赖于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管理出人才,我们始终把干部管理当作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在工作方法上采取“三抓”即思想上抓学习,制定政治、业务学习计划,做到具体安排,坚持周一例会,周五学习日制度;纪律抓制度。我们坚持把组织纪律作为完成各项任务的保证常抓不懈。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门,办好自家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学习、考勤、车辆及保密、文件管理等制度,形成了人人比自觉、比工作、比上进的良性循环局面。工作抓落实。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责任制,将各项任务按照各自分工逐项分解到每个人头上,每月一小结,半年一总结,使各项任务件件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