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外侨办
乐山市(含眉山地区)有归侨侨眷8,515人,港澳同胞眷属1,571人,在海外的华侨华人3,154人,港澳同胞1,162人。1985年乐山撤地建市后,市侨办与市外办合署办公,1998年合并为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是市政府的序列机构。
乐山市外侨办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邓小平侨务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侨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开展工作,认真落实了党的各项侨务政策,为促进乐山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97年6月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万绍芬副主任率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来乐山市检查侨法的贯彻实施情况,同年10月国侨办张伟超副主任来乐山检查侨务工作,两位领导对乐山市委、市政府重视侨务工作,乐山市外侨办认真宣传贯彻侨法,依法护侨,为侨服务和为经济建设服务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1998年11月和1994年2月,国侨办刘泽彭副主任和郭东坡主任先后到四川检查工作,市外侨办和所辖健为县侨办都分别专题汇报了开展侨务扶贫、新移民工作、“三引进”及发展侨属企业的情况,得到了国侨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鼓励。
现将乐山市外侨办开展侨务工作情况,介绍如下:
一、认真宣传贯彻“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依法护侨,落实党的各项侨务政策。
历年来,我办共复查平反了归侨侨眷中的冤假错案88件;基本完成了历史遗留的华侨私房政策的落实任务,对核查后该落实的已全部落实处理,共30户,7.239平方米;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的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按照“适当照顾”的原则,热忱为归侨侨眷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办实事。据不完全统计,归侨、侨眷、港澳亲属有282人被选为乡以上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有100多人被提拔到乡以上领导岗位,其中40多人担任县级以上领导职务;有400多人晋升了各类技术职称,其中高中级职称300多人;在生活上帮助办实事1200多件,其中解决夫妻分居70多户,子女升学就业400多人,帮助解决住房200多户,帮助出国探亲和自费留学60多人。
二、常抓不懈,侨务扶贫见成效。
我市归侨、侨眷多数居住在农村,过去他们中多数人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人均水平。从1987年以来,市侨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侨办的领导支持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抓了侨务扶贫工作。通过成立“侨务扶贫基金会”,帮助制定生产计划、技术培训、科技承包、印发农技资料、解决急需的生产资金、生产资料、富户帮贫户,以及将侨务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等措施开展扶贫工作。共向归侨、侨眷和港澳亲属提供无息贷款50多万元,解决优质化肥490多吨、良种15000多公斤、果苗4万多株、种禽15,000多只、农药3,000多公斤、农技培训13,00O多人次,印发农技资料5,000多份,重点扶持的291户已全部脱贫。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市归侨、侨眷和港澳亲属已全部脱贫。
近几年来,市外侨办在全市归侨侨眷中大力倡导“富户带贫户,共走富裕路”,也取得很好的效果。市中区侨眷金兆春、陈世英夫妇开办果场致富后,在侨务部门支持下从1995年起出资扶持村民和侨属种植优质果树600多亩,31,000多株,免费进行技术培训、指导,让利供应农药化肥。1997年5月在省侨办的扶持下,创办“四川省乐山华侨果林场对,引进国内外优良果树品种以色列水果西红柿、澳州蜜桔、大五星枇杷等试种,已获成功,近期又与乐山市所辖沐川县杨家乡政府合作开发发5000亩山地,已种植批把70,000株。
乐山市外侨办开展侨务扶贫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省侨办和乐山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省侨办在自身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先后拨款3万元给乐山外侨办开展扶贫。1991年在市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市政府拨4万元给市外侨办,用以支持各区、县建立“侨务扶贫基金会”。
为做好侨务扶贫,市侨办在1987年,会同市侨联、民政、税务、工商、银行等十一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开展扶持归侨侨眷脱贫致富的通知”,有力地促进了侨务扶贫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海外联谊,为发展经济作贡献。
乐山市外侨办多年来坚持在中秋、圣诞、春节向海外重点工作对象,寄送慰问信和外宣资料共8000多份;列出重点工作对象,建立重点人物档案加强联系;由侨港澳同胞邀请组织了13批75人次的侨务考察团,走出国门广交朋友,争取侨心,宣传乐山,洽谈交流合作;接待来访的侨港澳同胞1200多人次,广交深交朋友。我们坚持在侨务干部和归侨侨眷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加大“三引进”工作的力度。乐山市“三引进”工作起步较晚,在1990年前全市还无一家“三资”企业,随着乐山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到1997年全市“三资”企业已发展到249家,连续三年,每年引进外资1亿美元。
多年来,我市侨务部门和归侨侨眷,积极为发展乐山经济牵线搭桥,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海外侨港澳同胞回国回乡与乐山进行经贸合作、科技交流、捐资办学、扶贫救灾的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侨务部门和归侨侨眷牵线搭桥和积极参与,促成侨港澳同胞在我市投资项目60多个,引资5,000多万美元;开展经贸、科技、文化交流300多次;接受各种捐赠约1200多万元。
1998年10月,市外侨办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下,积极争取市领导的重视,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在短短1O多天时间里,牵头组织了由市政府领导带队有市级各经济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及多家大中型企业参加的代表团,赴长沙参加“98’中国中西部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在省侨办的大力支持下,职得了重大成果。在洽谈会上,发送招商项目资料3000多份,宣传乐山的画册、光盘近200份,推出了8个对外合作项目,与外商签定了合资建设杨村电站、健为2X30万千瓦火力发电厂、乐山第四水厂等3个意向合作协议书。协议总投资5.63亿美元,协议引进外资4.37亿美元。另外,我办还向国侨办、省侨办上报了3个引资引智项目。洽谈会后,市外侨办正抓紧后续跟踪服务工作,争取协议项目的落实。最近,在洽谈会上与乐山市签定了意向协议书的马来西亚投资控股公司董事长杨寿贤先生及香港汇津公司高级经理黄劲先生,已先后来乐山市进行实地考察。
四、积极鼓励大力扶持,侨团企业取得较大发展。
乐山市外侨办认识到发展侨属企业,既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又增强了侨务工作的实力和凝聚力,是侨办开展“三引进对外窗口和载体,多年来大力扶持,加强指导,坚持发展。
在发展侨属企业工作中,乐山市市中区侨办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们的主要体会是:转变观念,摆正位置,积极扶持,强化服务。市中区侨办总结了过去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对侨属企业参与太深,管的太细,约束太多,企业成了始终长不大的孩子,侨办成了捡不完摊子的家长的教训,调整与企业的关系,变主管为服务,变“婆婆为参谋。”他们的做法一是不强求挂靠,不争当企业的主管部门,不管是何种经济形式的侨属企业,都一样扶持,搞好服务;二是对已挂靠的企业,一般只进行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不插手经营,不提供担保,不硬性要求上交管理费;三是侨务干部不到企业兼职,不搞摊派,不吃拿卡要。侨办集中精力搞好服务,争取党政重视,协调与有关部门关系,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有利的环境。市中区侨办主管的富侨建材公司开办时,只是一家设备简陋、场地狭小的小厂,侨办发动侨属集资解决了流动资金短缺困难,又找有关部门协商,采取分期付款方式征用了土地,为企业的扩张发展排除了一个个障碍。现在公司已征用30多亩土地,固定资产达600多万元,设备先进,管理有序,效益良好的建材生产企业。市中区广生有限公司也是在侨办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公司从20万元投资起家,从单一经营建材销售,扩张成了拥用固定资产800多万元,营业额3000多万元的综合性公司。不久前还兼并了洛阳玻璃厂的包装车间。
市外侨办认真总结推广市中区侨办的经验和做法,全市侨属企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乐山市现有侨属企业95家,注册资金5200多万元,1998年产值7000多万元,税利500多万元。
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做好新移民工作。
近几年来,乐山市外侨办在全市认真开展新移民普查、建立新移民工作档案,加强和新移民联系,着力做好新移民眷属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新移民回乡探亲考察、讲学交流、投资合作的逐渐增多。乐山市八十年代后期侨居澳大利亚的新移民卿太辉先生,在澳创办的澳大利亚港峰集团公司,从1997年至今已在乐山市投资4亿元人民币,修建乐山市至峨眉山市公路和收购乐山市“一桥两路”25年收费权。
在开展新移民工作中,市外侨办认真总结推广了健为县侨办的作法和经验。健为县侨办对新移民工作,认识深、决心大、方法对、行动快,他们积极工作争取了县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1996年8月健为县以政府名义下发了“批转县外事侨务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新移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县侨办还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国家关于新移民的方针政策。在此基础上县侨办发动各部门和乡镇、街道广泛开展调查,基本上查清了新移民的情况,先后建立了“新移民登记表”、“新移民信息资料卡”、通信、照片档案等资料,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新移民重点人物的工作制度,切实加强了与新移民及眷属的经常联系。1998年,县侨办报请县政府批准,聘请了雷继雨、袁述等8名重点新移民,为健为县人民政府海外科技顾问。几年来新移民通过各种渠道,为健为县提供了科技、商贸信息100多条,引进资金130多万元。健为县侨务部门坚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高度重视,广泛团结,突出重点,积极引导,热情服务”的方针开展新移民工作,得到了国侨办、省侨办领导和省、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开展新移民工作的材料被乐山市政府办公厅全文转发,省政府政研室作为《送阅件》报送给了省委、省政府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