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侨办先进事迹

WB01417_.gif (1257 bytes)

qingdao.jpg (11915 bytes)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侨务工作突出抓好为经济建设服务和为侨服务,充分调动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联系青岛实际,实施了“凝侨兴市工程”,全市侨务工作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积极引进海外资金、技术和人才不断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侨务工作突出抓好为经济建设服务和为侨服务,充分调动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联系青岛实际,实施了“凝侨兴市工程”,全市侨务工作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积极引进海外资金、技术和人才不断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
  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新时期侨务工作的中心任务。近年来,青岛市侨务部门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中心工作抓大事、办实事,通过实施“凝侨兴市工程”,在引进海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全市已批准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投资企业3400多家,项目总数和总投资额均占全市三资企业一半以上。近几年,侨务部门每年直接向省市经贸部门和企业引荐客商上千人次,组织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十几次,全市每年新批准侨港资企业300家左右。为青岛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围绕全市重大项目和重点开发区建设,积极引荐境外大财团来青投资合作。侨务部门每年组织走访全市经济综合部门、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优选汇编招商引资项目册,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传真、上网、华侨港胞中介等多种途径向外推介项目。目前名列“世界华人富豪榜”的大财团已有多家来青投资合作。如正大、嘉里、金狮、哈拉班、华侨银行集团等。通过以侨引外,还吸引了一批外资企业。如英国加信氏、麦当劳等。1998年,1999年和今年上半年,市侨办都大大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引资指标,并年年创新高。
  二是围绕全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协助青岛名牌企业和名优产品开拓国际市场。近年来,侨务部门围绕全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协助青岛名牌企业扩大对外宣传,掌握国际市场信息,拓宽外销渠道,走出国门办企业。促进大中型企业与海外华商相结合,共同发展。如1998年侨务部门促成了海尔集团与华商菲律宾LKG集团在菲律宾合资成立了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菲律宾总统亲自接见,副总统和几百名工商界名流出席开业仪式。通过侨务部门引荐的华商、外商促成海尔集团在美国投资3000万美元建厂生产。侨务部门还为海信、青啤、双星等名牌企业引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积极协助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海外销售网络和信息咨询网络。
  三是围绕“科教兴市”战略,重视做好引进海外智力工作。引进海外智力是侨务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青岛侨办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引智工作,为发展知识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1996年以来,市侨办进一步加强与海外华人科技社团的联系,先后引进海外华侨华人、科技专家200多位,与市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进行了科技交流,全市3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交流活动。引荐海外科技社团与市科委等有关部门建立了经常性联系。向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重点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科技专家,协助企业解决了一些重点问题。如侨务部门引荐美国硅谷软件专家一行,向海信集团介绍了目前国际软件的有关信息和发展趋势,对信集团加快软件开发、提高产品竞争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侨务部门重视加强与欧美、日本新移民科技社团和香港专业社团的联系,聘请高层次专家担任经济科技顾问。如促成加拿大渥太华几十名新移民博士成立了“加拿大齐鲁高科技咨询服务团”,为家乡建设积级献计献策。1999年3月,经国务院侨办批准,引荐海外和港澳5个重要经济科技社团在平度市创办了“青岛华侨科技园”。为了进一步吸引海外科技专家为国服务,来青岛发展事业,侨务部门与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建“青岛海外学人创业园区”。
  四是围绕改善投资环境,加强为侨港资企业服务。近年来,青岛市侨办围绕改善投资软环境,做了大量的工作,促进了侨港资企业的健康发展。1999年在国务院侨办开展的“为侨资企业服务年”活动中,他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实施方案,推出了有13项内容的《为侨服务承诺制》,确定了“侨港商与青岛共繁荣”的活动主题和工作重点,活动搞得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第一,开展“安商助侨送温暖”活动,凝聚了“侨心”。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侨港资企业虽然总体稳定,但部分企业出现产品滞销、资金短缺等困难,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的甚至面临停产倒闭。侨务部门对困难较多的侨港资企业进行了走访慰问,帮助协调解决企业的存在困难,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对部分特别困难的侨港资企业给予了缓减税费、优先贷款等扶持措施,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第二,建立“市长接待日”制度,切实为侨港资企业排忧解难。市领导和侨务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直接听取侨港资企业反映问题,当场拍板,限期解决,在侨港资企业与政府之间建立了“直通道”。关心办好现有侨港资企业,对改善投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海外同胞来青岛发展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青侨港资企业不断增资,如美籍华人创办的昌隆文具公司,被评为青岛市十佳外资企业。第三,实行分层对口服务,形成维护投资华商权益的工作机制。侨务部门和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对侨港资企业实行分层对口服务。市侨办重点联系50家。把侨港商投诉处理网络纳入全市外商投诉处理总网络,市侨办成立了投诉办,开设了侨港商投诉电话,各区、市设立投诉受理点,对侨港资企业投诉做到“四专”和“四有”,即专门机构、专项制度、专职人员、专用电话和投诉有门、解决有人、处理有规、结案有期。他们还建立了华侨法律服务中心,积极协调涉侨法律纠纷。如:为印尼华人投资企业青岛印华陶瓷有限公司解决了建筑工程质量纠纷问题,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70余万元。第四,为在青常住海外同胞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他们在全市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侨港企业在省市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参加展览、运动会等活动,生动形象地展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企业形象。通过这些活动,侨务部门与侨资企业保持经常的联系,向他们提供帮助,坚定他们办好企业、立足青岛发展的信心。
  积极开发海外关系,全方位推进对外合作交流。
  侨务工作对外联系广泛,是青岛走向世界,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桥梁。青岛市侨务部门确立“大侨务”观念,立足青岛区位优势和工作优势,面向海外几千万同胞,积极开发海外关系,增创开放新优势,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是扩大联络,积极发展与海外重点社团的友好关系,拓展海外侨务工作,推动多领域的对外交往。他们积极利用侨务外联网络,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依老交新,增进与海外重点侨社团、重点人物的联系,推进以经贸为主的交流与合作。如通过侨务部门牵线搭桥,促成青岛市与美国佛罗里达州橙郡正式建立了城市友好合作关系,并在经贸科技法律文教等方面促成了青岛国际学校等12个合作项目。目前青岛市已与海外150多个重点社团建立了联系,并注重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交流。青岛市海外交流协会分别与美国中华工商联合总会、瑞中经济协会等10余个海外侨界、工商界影响大、经济实力强的重点社团,正式建立了友好关系。侨务部门走出国门,与海外重点社团、财团联手合作,在海外代理招商、科技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重点加强与海外和港澳重点知名人士的联系与合作,扩大对外影响。近年来侨务部门每年邀请几十名重点人士来青考察,参加青岛市重大节庆活动。1998年青岛市首次举行了“琴岛奖”颁奖仪式。经市侨办推荐,市政府批准,1998年、1999年共有12位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荣获“琴岛奖”。1998年、1999年青岛啤酒节期间,香港中华总商会等20余个重要社团、财团,曾宪梓、陈有庆、张永珍、等二百多名海外和港澳重点人士应邀来青考察,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对外产生了良好影响。在国侨办主办的’98中国中西部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上,青岛市侨办共联络海外重点客商500余名,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2项,合同利用外资2050万美元。其中一项被列为洽谈会首签仪式的六个重点项目之一。目前,青岛市侨办正在全力积极筹备将于今年9月由国务院侨办、经贸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政府主办、青岛市政府承办的“2000年世界华人论坛”大会,届时将有包括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参加的海内外嘉宾500余人参加,就21世纪的中国经济和发展建言献策。
  三是注重利用侨务工作整体优势开展工作。从1998年开始,他们每年都邀请国务院侨办与其他7个国家部会作为青岛国际啤酒节主办单位,得到国侨办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在对外邀请客商参节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还与全国17个大城市签订了侨务工作协作协议书,借助重点侨乡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外地籍侨胞来青岛发展事业。
  四是强化侨务宣传工作,提高青岛知名度,树立对外良好形象。青岛侨办借助海外侨报侨刊众多的优势,建立了以10个海外中文媒体为主干的对外宣传网络,近两年在海内外新闻媒体发表宣传介绍青岛的稿件500余件(次)。市侨办与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合作,拍摄了《海外青岛人》、《乡音》等侨务专题电视片,在国内外陆续播出反映很好,荣获山东省对外宣传品一等奖。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之际,市侨务部门与国务院港澳办、新华社香港分社及海外友好社团等共同主办了’97迎香港回归大型图片展、足球义赛、’99港澳行特别列车等大型主题活动,受到了国务院港澳办的充分肯定,进一步深化了我市与港澳地区的合作交流。
  加强统筹协调,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全市侨界团结稳定。
  近年来,青岛市提出并实施了“凝侨兴市工程”,从面向新世纪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高度来探索和拓展地方侨务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与各区、市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全市逐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侨务部门统筹协调,有关方面共同参与,“掌握侨情、凝聚侨心、维护侨益、发挥侨力”的侨务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基层基础工作,逐步实现侨务工作制度化。第一,抓了市、区(市)、街(乡、镇)三级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做到侨务工作自上而下有人抓、有人管。第二,抓了基本制度建设。普遍建立了侨务工作政务公开制度、党政领导同志联系侨界重点人士制度、涉侨部门例会制度、为侨胞和归侨侨眷办实事制度、侨务工作目标责任制度等基本工作制度。第三,深入开展了侨情普查活动。1997年在全市开展了建国以来规模、范围、影响最大的一次侨情普查活动。市政府批转了《青岛市侨情普查实施方案》,全市组织了一支7000人的普查员队伍。印刷普查材料200万份,对全市200多万个家庭进行了普查。经过近一年的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侨情底数。在侨情普查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为归侨、侨眷领发了身份证,为开展侨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坚持依法行政,逐步实现侨务工作法制化。第一,建立执法队伍和责任制。制定了《青岛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侨务部门每年会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侨务执法检查或视察工作。第二,制定和完善涉侨法规政策。近年来,他们把制定和完善涉侨法规政策,作为维权护侨的重要环节来抓。如在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职工下岗再就业安置的意见》中,制定了对归侨侨眷实行“一不两优”的政策,即归国华侨一般不安排下岗,确需下岗的需经市劳动部门和侨务部门同意,对下岗的侨眷实行优先培训,优先上岗。他们还在出入境等方面制定了若干政策规定,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归侨、侨眷“适当照顾”的方针,细化了《保护法》的有关内容.为了鼓励海外同胞来青岛发展事业,市人大、市政府还制定了《青岛市聘请经济顾问暂行规定》和《青岛市设立琴岛奖暂行规定》等法规规章,起到了凝聚侨心的作用。第三,严肃查处侵侨案件。近两年来,共处理侵侨案件365件次,较好地维护了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市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亲自接待处理一些典型案件,使老大难问题妥善解决。第四,广泛开展《保护法》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侨务法制观念。他们确定每年9月7日为《保护法》宣传日。每年都开展大规模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是依托社区网络,逐步实现为侨服务规范化。青岛市在开展“凝侨兴市工程”中,不断拓宽为侨服务领域,积极为侨胞和归侨侨眷办实事。第一,发挥社区服务功能,推进为侨服务社会化。把为侨服务纳入全市社区服务的总体规划,扩大了为侨服务的领域,深化了为侨服务的功能,方便了归侨侨眷。第二,抓好扶贫助侨,切实搞好侨界送温暖工作。近两年来,全市筹集资金100多万元,用于侨务扶贫工作。全市归侨已全部脱贫。市侨办与市民政局一起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侨务扶贫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到两年内全市贫困侨眷基本脱贫,鳏寡孤独归侨侨眷全部安置进社会福利院、敬老院或办理五保供养。被评为山东省侨务扶贫先进单位。
  四是充分调动归侨侨眷积极因素,维护侨界安定团结。第一,全面落实侨务政策。目前,已落实侨务政策5500多件次,基本解决了涉侨落实政策的遗留问题。第二,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归侨侨眷参政议政。市侨办加强与致公党的对口联系,加强与涉侨部门的工作协调。全市推荐了79名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分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们围绕全市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重点问题,提出了近百条建议和议案,受到了各有关方面的重视。第三,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提高侨务行政工作透明度。市办将10个方面的政务工作全部对外公开办理,并制定了督和奖惩规定,聘请12名社会各界人士担任监督员。从而调动了广大侨界人士的积极性,在扩大海外联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做出了贡献。全市侨界近年来先后有200多人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00多项,20多人被评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20多人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侨界人士在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五是积极建设侨务阵地,逐步形成涉侨接待服务和投资服务两个“一条龙”服务体系。市侨办直属事业单位实行了集约化管理,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增强了侨务工作的实力和能力,为更好地为侨服务和为经济建设服务提供了条件。
  1998年,青岛市被国务院侨办确定为全国侨务工作重点城市。1999年,青岛市侨办被评为全国侨务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