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侨办先进事迹

WB01417_.gif (1257 bytes)


  长宁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西部,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60余万。区域内的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目前最大的涉外居住区——古北新区荣获上海十大景观之美誉。虹桥国际机场架起通往五洲的桥梁,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人文环境,使长宁成为上海涉外功能凸现的一个区,也是归侨侨眷相对集中的一个区。目前,区内有归侨288人;侨眷近5000户,2万余人;1978年以后移居海外的8000余人,其中留学生3000余人(获硕士、博士以上学位的472人),他们与分布在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侨是资源、侨是优势、侨是机遇的意识,日益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近年来,在侨务工作日趋社会化、社区化的态势中,长宁区侨办顺应形势发展,围绕中心工作,服务侨界人士,不断开拓创新,为长宁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突出重点,做深做实
  近年来,长宁区侨办始终把老归侨、新移民这“一老一新”的工作作为重点,力争做深做实。1999年,本市对早期归国华侨发放了“归侨证”,我区在广泛听取了归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能力,制订了对归侨进行照顾的“六大措施”,区内医院为归侨提供十一个方面的优先服务,并对困难归侨发放免费医疗卡;区文化局开设的归侨免费电影专场,公园免费入园等受到归侨的欢迎。今年,我们又组织归侨代表对“为归侨服务定点单位”明察暗访督促检查,以求落实。
  我区于1996年建立新移民眷属联络组,对全区七十年代后期以来移居海外的人士进行调研,对他们在沪的亲属提供必要的服务,街道(镇)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对子女出国的留守老人开展“一对一”的精神上解忧、生活上解难的服务,对行动不便者安装求助电铃,为经常出境探亲的老人开设“侨韵英语口语班”,组织旅游、时装表演、医疗咨询、书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做好国内眷属的工作,其使海外的亲人得到慰籍。同时,我区在全市首创了“留学人员工作站”,并在临空工业园区内特设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两年来,已有56家留学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园区。最近,又成立了海外留学人员沙龙。
  二、抓住难点,积极探索
  新时期的侨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区自1992年以来,先后形成了十多处涉外居住小区,最大的古北新区入住了3000多户外籍人士,如何对居住其中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归侨侨眷开展服务,是侨务工作新课题。1996年起,我区开始就涉外小区的侨务工作进行探索,特别是在古北小区建立了上海第一个涉外居委会之后,加强了与小区内十多家物业管理公司的联系沟通。在他们的支持下,开展各种适合中外人士需要的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点的活动,使小区内的侨务工作深入到家庭,得到了好评。
  由于市政建设、旧区改造的需要,我区动拆迁的量很大,其中涉及到不少归侨侨眷和海外人士的住宅。我们本着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主动参与,提前介入,向动迁部门宣传侨务政策法规,并形成处理侨房的照顾办法。几年来,我区上千户归侨侨眷在动拆迁中,未发生强迁现象,一些侨界的特殊困难,得到重视和圆满解决。每年我们不定期专门去探望迁居郊区和外区的归侨侨眷,并组织“旧地重游”活动,以弘扬他们“舍小家、为国家”的精神。
  三、培育亮点,形成特色
  在侨务工作日益社区化、社会化的态势中,区侨办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很重要的职责是指导基层的侨务工作的开展。几年来,我们坚持一手抓指导,一手抓队伍,使侨务工作成为上下齐心协力、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群众性工作。
  在抓工作指导上,就是深入基层去发现亮点、培育亮点、推广亮点,帮助基层形成符合实际的工作特色。几年来,我区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各自特色的街道和单位,自1999年起,我们又进一步深入到居委会帮助居委会拓展工作。
  在抓队伍建设上,我们既抓街道、单位、居委会干部的培训,又着力做好归侨侨眷联络员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了350人左右的联络员网络。这批无私奉献的联络员在侨务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