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侨办侨政处先进事迹

WB01417_.gif (1257 bytes)


  近几年来,上海市政府侨办侨政处努力宣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简称《保护法》)和上海市《实施办法》,切实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坚持为归侨侨眷办实事,得到侨界的一致好评。在去年六月的全国侨政工作座谈会上,侨政处工作受到了国侨办领导和各省市同行的充分肯定。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振奋精神
  侨政处的同志们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认识到,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府的职能与计划经济时代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国内侨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使侨务部门无法延续过去的传统做法。一方面,政府行政干预的范围日趋缩小,靠行政手段来贯彻侨务政策日显不够;另一方面,侨务部门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对象呈扩大趋势,对他们在国内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满足他们在其他方面的需求也成为国内侨务工作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改革的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深入调查研究,在实践中破解难题,在实践中寻求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邓小平同志关于发挥华侨华人作用是我国大发展“独特机遇”的精辟论述不仅为新时期的侨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国内侨务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空间。侨政处全体同志努力学习邓小平关于侨务工作的论述,正确领会精神,并深入基层广泛宣传,把广大侨务干部、涉侨部门干部、广大归侨侨眷的认识统一到邓小平同志的侨务思想上来,努力使小平同志“独特机遇”的精辟论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二、依法行政,帮侨维权,为侨服务
  1、贯彻执行《保护法》和《实施办法》,依法行政
  为响应市委市府“政务公开,搞好为民解忧服务”的号召,将依法行政、为侨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市侨办通过上网向全社会公布了政务公开的项目和办事程序,侨政处认真做好其中的对归侨身份认定,出具出境探亲、定居眷属证明等政务,受到广大归侨侨眷的肯定。
  《保护法》和上海市《实施办法》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侨务工作走上依法维权护侨的法制轨道,为侨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为侨解忧开展凝心工程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每年的人大对《保护法》执行情况的视察活动中,围绕侨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典型案例,加强法制观念,并通过视察解决一些久拖不决的侵权案例,促进《保护法》的贯彻落实。
  2、围绕热点难点,为侨办实事
  大兴调研之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年坚持完成几个调研课题,为侨出政策、办实事,是侨政处突出特点。
  在对上海归侨的现状调查后,发现早期归侨绝大多数已经退休,其中不少人由于退休工资低,有人还因在“文革”中遭迫害而患病,生活相当困难。侨政处积极协调劳动、人事、社保、财政等部门,于1995年制订了《关于发放早期归侨退休生活津贴的通知》,充分肯定了归侨当年踊跃回国报效祖国的壮举,1996年又制订了给无业的早期归侨定期困难补贴的规定,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近年在企业深化改革和转制过程中,归侨侨眷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岗的情况,侨政处会同劳动局制订了《关于鼓励归侨侨眷职工积极参与“再就业”工程的若干意见》,要求有关部门对归侨侨眷下岗职工优先培训、优先推荐。1997年侨政处会同市侨联给全市归侨颁发了归侨证,并会同市民政局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早期归侨工作的意见》,要求各个区、县侨办和区有关部门制订落实对归侨、对全市归侨的照顾,做到“阳光普照,一个不漏”。全市有12个区、县制订了具体规定,最多的区落实了23条照顾措施。
  在侨房拆迁这个热点问题上,针对一部分拆迁工作人员“只知拆迁法,不知保护法”的情况,侨政处积极争取市房地局的支持,两次组织全市各区、县拆迁部门负责人举办学习班,请市侨办领导讲侨史、侨情课,侨政处处长宣讲《保护法》及《实施办法》,介绍外省市的先进经验,并组织他们考察侨乡,增强执行侨法的意识。由于得到动拆迁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使得侨房动拆迁这个敏感问题得到较妥善的解决,既保证了上海城市建设的顺利开展,也维护了侨房业主的利益。
  侨界的扶贫帮困工作也是近几年的热点之一。1995年,市侨办联合市侨联和有关单位,建立了100万元的上海市扶侨帮困基金,对侨界困难家庭进行帮助。作为筹建扶侨帮困基金和具体运作的职能处室,侨政处主动争取市慈善基金会、市总工会的理解和支持。近年来,仅与市慈善基金会等联合组织的“送温暖”活动,资助款物就达34.4万元。
  3、一腔赤诚见成效
  侨政处把做好侨务信访工作提高到确保侨界平安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首先,依靠社区侨务工作新机制,使许多处于萌芽状态的信访矛盾在基层得到化解和解决;其次,借助市房地局、市公安局等十八家涉侨部门,每半年联合举办一次“社区为侨服务日”活动,把政策送到最基层、送到群众中去,变“上访”为“下访”;第三将侨务政策法规上网,使海内外的侨界人士都能从网上浏览到有关政策和信息;另外会同电话声讯台,开辟“168”和“160”侨界咨询热线,将服务时间延长到晚上九点,进一步扩大了侨务政策办事程序向社会公开的覆盖面。
  三、解放思想,努力开拓创新
  侨政处在工作网络的构建上注重广泛运用社会力量,优势互补,加强了与18个涉侨部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对侨界反映的“热点”、“难点”和国内侨务工作中一些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主动与涉侨部门加强沟通和协调。有时组成联合调查组,开展专题调查,寻找解决对策;有时召开联席会议达成共识;有时联手搞大型咨询活动,以咨询和现场办公相结合的形式破解难题。另外,侨政处还借助三个载体开展工作:一是上海市社区侨务工作联谊会,充分利用社区各方资源优势,做好面上归侨侨眷工作;二是上海侨界知识分子联谊会,着重做好归侨侨眷中知识分子的工作;三是上海扶侨帮困基金,着重做好侨界困难户的稳定和关心工作。
  社区侨务领域的工作拓展,是侨政处响应市委市府提出“以社区建设为载体,促进上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召,抓住上海城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新体制这一机遇,开拓创新的成果。
  1996年和1999年,经过对全市100多个街道、200多个乡镇社区侨务工作检查评比,分别命名了42个和74个街道、镇为“上海市社区侨务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社区侨务工作联谊会”于1998年3月成立,目前已发展到71个成员。从98年上半年开始,侨政处定期举办“社区侨务干部业务培训班”,通过定期办班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交流,不断提高社区侨务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