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地处天津市中心区,是全市商业、金融、教育、文化中心,也是全市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眷属相对集中的地方,各项工作要求高、难度大。为了扎扎实实做好侨务工作,和平区侨办在市侨办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支持、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侨务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结合本区侨务工作实际,以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探索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有特色地开展和平区侨务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侨界人士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优势和独特作用。为和平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夯实基础,建立网络。
多年来,侨办通过实实在在有特色的工作赢得了领导、干部和广大归侨侨眷的支持,也使侨务工作得到不断地提高。夯实基础、建立网络主要是:
1.重视调研、掌握侨情是我们夯实基础的重要环节。几年来,每年都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确定调研专题,发动基层单位认真完成,在侨情调研中,先后开展了侨情普查、侨界重点人物调查、新移民及其眷属调查、新移民重点人物调查等,通过侨情调研,掌握全区侨界人士的基本情况,建立侨情登记表和侨界重点人士档案。在专题调研中,写出了关于“打好侨牌,为经济建设服务”、“确定重点,做好新移民工作”、“和平区侨法贯彻情况”、“发挥侨务工作优势,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思考”等专题调研报告,为区内经济发展和解决热点问题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2.建立三级工作网络。1991年成立和平区侨务办公室,配备充实了侨办领导和专职干部。1996年机构改革中,在各部门都减编的情况下,仍给侨办增加人员编制,每年保证拨款、保证机构、人员、经费的落实。在加强区侨务部门力量的基础上,区属各局、公司、街都落实专、兼职侨务干部,并有一名处级领导分管侨务工作。各局、公司、街所属的基层单位、居委会也落实了专人负责侨务工作。从而实现了侨务工作区、街、居委会三级工作网站。
3.建立三级培训制度。每年定期组织各局、公司、街一级分管侨务工作的领导、侨务工作干部和居委会、基层侨务工作干部参加的培训班。通过采用报告、讲座、辅导、知识测验等多种形式学习党的侨务理论和法律法规,特别是组织学习邓小平侨务思想,提高侨务干部和归侨、侨眷的认识,使邓小平同志“独特机遇”的论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据统计,几年来培训人数累计达1000人次,其中基层居委会工任一级的培训就有230人次,使各级侨务干部和涉侨部门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更加努力自觉地做好侨务工作。
4.建立侨界人士骨干队伍。通过侨情调研在掌握全区归侨、侨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筛选部分在经济上有实力、政治上有影响、科研上有成果、国内有投资的人士,做为工作重点和骨干,进行经常联系。为充分发挥侨界重点人士的作用,1994年建立了和平区海内外联络工作信息员队伍、1996年又成立了和平区国际交流促进会,吸收几十位海内外重点人士参加,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参加区内招商引资会,宣传天津、宣传和平、引进项目,为和平区乃至天津市的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献计出力、牵线搭桥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围绕中心服务经济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新时期侨务工作指明了方向,侨务工作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有为有位。区侨办认真落实小平南巡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和平区侨界人士联系海内外优势,调动全区归侨、侨眷的积极性,为繁荣发展和平经济和各项事业献计出力。
l、积极开展竞赛
几年来在归侨、侨眷中开展“四个一”竞赛活动。即提供一条信息,提供与区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如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公益事业一方富有价值、可操作的信息,引进一笔资金,即吸引海外、区外的企业财团、个人筹资金投资于和平区各项建设,介绍一个项目,即向国外宣传介绍和平区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向国内引进能促进和平区发展的先进项目,促销一种产品,即向海外、及区外介绍并促销本区或本单位的一种产品,开拓销售渠道。此项活动在基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体,区侨办定期听取汇报,召开总结交流会,推广竞赛中的典型事迹和好作法。近两年为深化“四个一”竞赛,又开展了“侨界之星”的竞赛评比活动,“侨界之星”包括岗位贡献星、社区服务星、经贸红娘星、道德高尚星、守望相助星、侨界良友星。通过在各行各业、街道居民中开展此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通过开展竞赛为经济服务活动,共为区内介绍、洽谈和引进项目52个,促进合作投资项目19个,投资额折合人民币4000多万元。
二、参与招商工作
通过市侨办、市外办、贸促会等市、区有关部门的支持,我们先后邀请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南韩、科特底瓦、香港、台湾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访华团组、华人、华侨客商、使、领馆大使、参赞等来和平区参观考察、洽谈合作项目。积极参与和平区每年一次对外招商活动,邀请海内外客户百余人,分别参加了和平区93年至98年的招商洽谈会,在和平区推出的南市地区房地产招商工作中,召开30多位与海内外有联系的重点人士宣传座谈会,请负责该项目的同志详细介绍对外招商政策具体运作程序,与会的侨界人士积极邀请海内外客人参加南市招商工作。由于每次大型招商活动,区侨办都圆满完成邀请海外客商的任务,受到区政府表扬。
3、开展对外宣传
为和平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对外积极宣传和平区区情、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等。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召开经济形势报告会,宣传和平区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
2)发放致全区归侨、侨眷一封信千余份宣传和平区投资环境和有关政策。发动03侨、侨眷写家信300余封。
3)加强与海外联系,积极参加区内招商活动。
4)利用市、区组团出访和归侨、侨眷出国探亲机会发放宣传和平区的资料、招商项目等。
5)对来区考察的海内外社团、知名人士,主动上门做宣传和服务。
4、为侨资企业服务
积极主动为侨资企业来和平区投资做好服务,与区外经贸委联合为这些企业办培训班,讲授有关政策和程序,深受他们欢迎。深入侨资企业逐户调查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好协调工作。主动与区建委、规划、房地产开发公司、外经贸委、经委、经协办等部门联系,提供区侨办掌握的客商投资项目和信息。如96年家必得比萨饼有限公司为扩大经营,与区糖果公司康乐冷食店合作开一分店,谈判初期双方差距较大,区侨办积极协调此事,做大量细致工作,促成双方合作成功。
三、落实侨法,维侨护侨
一是认真组织学习“侨法”,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组织基层单位领导、干部和归侨、侨眷学习宣传《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实施办法。通过举办培训班、请市侨办领导宣讲、专题讲座、召开座谈会、举办侨法知识竞赛,向基层单位印发宣传材料、建立宣传园地等多种形式使学习宣传深入人心,落实到基层。据统计,全区共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座谈会68次,参加人数达23O2人。
二是坚持依法治侨、维护权益。依法行政是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基础。和平区侨办制定和建立侨务工作制度,即《关于建立侨务系统情况报告制度》、《关于做好对海外人士接待工作的意见》、《侨务执法情况年度自检报告制度》等。公布了区侨办政务公开的项目和办事程序,如对归侨、侨眷身份的认定,外籍华人眷属、新移民眷属身份的认定、出具出境探亲、定居眷属证明等。
为认真贯彻落实《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实施办法,成立了和平区侨务工作年法律、法规宣传推动组,由区人大一名副主任和区政府一名副区长担任组长,有关涉侨部门参加法制宣传推动组的任务,熟悉掌握侨务法律、法规,推动工作,调查研究,及时解决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办法、程序,不定期检查抽查各单位部门贯彻实施侨务法律、法规的情况。在加大侨法的检查力度方面,区内建立了侨务执法情况年度自检报告制度,制定自检、互检和抽查的内容。扩大依法护侨的影响力。与此同时,还定期聘请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的领导和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检查侨法的贯彻实施情况,加强区内各涉侨单位在执法中的协调配合,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平区侨办的这些作法得到了市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在区行政执法总结交流会上,区侨办介绍了坚持行政执法的作法,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肯定。针对旧城区拆迁改造任务加大,归侨、侨眷需要照顾这一热点、难点问题,寻找“适当照顾”新的结合点,争取区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全市率先制定了“在拆迁分配归侨、侨眷住房时给予分配总分加一分”的照顾政策,并写进了区拆迁安置办法中,使归侨、侨眷在同等条件下依法得到适当照顾,体现党的侨务政策的优越性。几年来,已有32名归侨、侨眷享受了这一优惠政策。
三是重视涉侨信访工作,认真妥善处理。据统计,近几年,侨办依法圆满处理解决国内外涉侨信访和各类涉侨问题203件,办结率在98%。做到一般信访件30天内答复,准件不过周。件件有答复。对于大部分反映房子、热点信访件,不怕麻烦。深入基层入户调查了解,熟悉掌握政策,做好耐心细致的答复工作,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千方百计解决,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保护了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受到海内外侨界人士的好评。在认真落实历史遗留华侨私产房问题方面,克服了时间久远、情况复杂、准于取证的困难,完成了全市第一户华侨私产房政策落实和76户核查工作,并按户建立复审档案。
四、为侨服务、办好实事。
几年来,区侨办始终坚持把为侨办实事做为侨务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制定了为侨服务措施,落实到基层。在拆迁安屋、分房调房、落实房屋政策、处理来信来访、职称评定、报销医药费、出国定居、等诸多方面做好服务。据统计,近几年共为归侨、侨眷排忧解难办实事360余件,平均每年解决各类问题60余件,受到归侨、侨眷的赞扬。
区教委归侨、侨眷相对较多,他们下大力量做好服务工作。几年来,共为归侨、侨眷解决住房困难13户,评职称12人,安排侨眷子女就业2人,协助归侨解决报销医药费问题。仅1998年就报销医药费5万余元。各街办事处成立了为侨服务小分队。使为侨服务落到实处。根据调研,反映出的和平区归侨年龄偏大,且多数子女不在国内和身边,新移民在国内眷属也有许多年龄大的老人的新问题,区侨办把这些归侨、侨眷老人作为一支特殊的群体,称之为“留守老人”,提出了做好“留守老人”的服务工作。总结推广了基层单位为“留守老人”服务方面的“四定”措施,即街道、居委会按居住片、楼院设立互助组,对不同服务对象做出定期、定人、定时、定任务的服务措施。提出了为侨服务搞好四个结合的作法,即为侨服务与社区志愿者活动相结合;与基层单位送温暖活动相结合;与驻区、街单位服务相结合;与发挥归侨、侨眷作用结合。在帮助归侨、侨眷排忧解难办实事的实践过程中,和平区侨办寻找深化为侨服务新的切入点,提出以社区为载体,落实为侨服务区、街、居委会三级网络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和平区开展社区侨务工作实施方案,抓好典型、试点和推动工作,更加扎实地把依托社区、深化为侨服务工作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