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地处湖北省中部秀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国土面积2622平方公里,人口173万,辖2个乡、22个镇、3个办事处、2个农场和1个开发区。
天门古称竟陵,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更名天门。从秦置党陵具算起,天门已有2000多年县制历史。1987年撤县建市,1994年升格为省直管市。
天门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境内有长江流域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唐代“茶圣”陆羽,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清代状元蒋立镛等都诞生于此。解放后,天门的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市每年为全国各类高校输送的新生都在千人以上,今年将突破4000大关。天门盛产棉花、水稻,全市皮棉年产量曾11次超百万担(5万吨),被国家定为优质棉生产基地。主要矿藏有石油、岩盐、无水芒硝和天然气等。
天门市是中国内地著名侨乡,湖北省的重点侨乡。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约七万八千多人,分布于世界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内归侨和侨港、澳眷属有八万二千多人。天门华侨出国始于十八世纪末,经历了“北上欧洲”、“南下东南亚”和“转徙世界各地”三个时期。他们在出国途径、谋生方式等方面有着不同于闽、粤华侨的显著特点。在天门众多旅外华侨、华人中,有斯里兰卡爱国侨领张德焕,马来西亚著名华人领袖,曾住马来西亚劳工部长、交通部长的李三春,世界著名毒理学家、曾任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系主任的鲁超和澳洲联合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主席龚仲勋等一批科技、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杰出人才。他们为所在国家和世界科技、经济与和平友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天门市全面落实党的侨务政策,依法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归侨侨眷安居乐业,参政议政,自觉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全市有1名归侨当选为省人大代表,57名归侨侨眷当选为市、乡人大代表,9名归侨侨眷担任市政协委员,他们充分反映归侨侨眷的意见与呼声,海外侨胞纷纷回国观光、探亲,关心侨乡建设,密切了天门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海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天门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天门地处湖北省经济“金三角”之内,被列入湖北百万辆汽车走廊,汉江经济开发带等战略规划之中。农业基础稳固,棉花总产、肉类总产、农业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均居全国百强县(市)之列。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龙头,以机械和医药化工为两翼的发展格局。依托棉花资源优势,全市棉纺规模已达到20万锭。金天公司被国家列为全国第一家棉花贸工农一体化试点企业。天门市以“侨”为“桥”,已建成三资企业87家。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2亿元,外贸出口总额5用万美元。
侨乡建设日新月异,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交通、邮电、通信、电力、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江汉公路大桥建成通车,220kV输变电站投入运行,10万门程控电话和无线寻呼系统开通。纵横天门境内的五条省干公路全面改造升级,北与汉宜公路,南与汉沙和宜黄高速公路相连。正在兴建的三峡铁路贯穿天门境内。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途径全市6个镇区。在改善软环境方面,天门市制定了鼓励海外投资的优惠政策,包括降低地价,所得税返还以及优惠出让企业产权或经营权等。与此同时,全市大力治理经济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今日“天门大开”,热忱欢迎海外朋友来天门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