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侨办先进事迹

WB01417_.gif (1257 bytes)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南部山区,辖三县、二市、二区。全市共有归侨侨眷4178户,15935人。其中贫困户有1079户,2733人,占归侨侨眷总数的大约25%。根据我市归侨侨眷贫困户多的特点,自1997年以来,我们在国务院侨办和省侨办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了侨务扶贫工作。到1999年末,已有785户基本摆脱了贫困,有36户已经跨入了富裕户的行列。1999年7月,我办被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侨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几年来,在侨务扶贫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扶贫规划
  一九九六年机构改革后,我市外办、侨办合属办公。由于机构人员调整,主管和从事侨务工作的同志都是新兵。如何做好侨务工作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我们首先深入到各县(市、区)实地调查了解归侨侨眷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同基层侨务工作干部进行座谈,征求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在全市归侨侨眷中存在着“两多两少”现象。即朝鲜归侨侨眷多(占归侨侨眷总数95%),发达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少;贫困归侨侨眷多,海外四有人物亲属少。通过走访调查,对我市的侨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我市的侨务工作当务之急是解决归侨侨眷的生活困难问题。工作重点确定之后,我们立即着手抓了四件事,一是对归侨侨眷分类排队,建立档案,确定贫侨和扶持对象。二是成立侨务扶贫领导组织,市县区都相继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侨务扶贫领导小组,具体协调指导侨务扶贫工作。三是制定了《通化市1997-2000年归侨侨眷脱贫致富奔小康规划》,明确了侨务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和实现的目标。四是落实责任,为了保证规划的落实,各市、县、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实行领导和部门分片包干,包保到户,不脱贫不摘钩,并作为年终考核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统计到99年末,由县(市、区)领导直接包保的34户贫侨已全部脱贫。
  二、抓好培训,提高贫侨素质
  在走访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部分贫困归侨侨眷之所以贫困,其主要原因是自身素质问题。一部分贫侨对脱贫致富没有信心,觉得生活没奔头;一部分贫侨想致富但缺乏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因此我们提出了“扶贫要扶志、更要扶智"的工作方针和“提高智能、跟踪服务、小额投入、滚动运作、造血脱贫"的工作思路。具体做法是:
  一是启发引导贫侨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各级侨务干部走村串户,逐人逐户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分析贫困的原因,寻找脱贫项目和具体脱贫措施,激发他们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
  二是开展“百户科技扶贫送书”活动。为了使贫侨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我们购买2000多元的种植、养殖、编织、烹饪、美容美发等实用技术书籍送到贫侨手中,引导他们学习技术,提高自身素质。
  三是全面开展培训活动。为了使更多的归侨侨眷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掌握1-2门实用技术和致富的技能,让他们有谋生的一技之长,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近几年来我们筹措了2.5万元培训经费,利用冬春农闲季节,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联办、自办、代办、广播电视讲座和放科技电影等,全面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主要做法是:1、在培训时间上,利用冬闲季节突击抓培训和按需抓培训相结合,即有计划,分阶段,下任务开展培训又不拘泥此局限;2、培训对象上,在普及培训的前提下,以特困户为主,重点面对有一定技能基础的归侨侨眷进行培训;3、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4、在培训形式上,灵活多样。如集安市侨办采取集中办班搞培训,把归侨侨眷集中到市里办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讲课,同时还让脱贫致富的归侨现身说法,传授经验,以侨帮侨。柳河县侨办同农科部门,电影公司制作科普小电影、影碟巡回各乡镇放映,贫侨坐在坑头上,场院里就可以直观地学到所需技术,深受欢迎。在培训后服务上,采取跟踪服务并建档。几年来,我们对参加自办、联办、代办培训的归侨侨眷重点户、重点人,市、县两级建立了“培训归侨侨眷人员登记表”和“归侨侨眷扶贫情况统计表”档案。截止目前统计,全市共培训了归侨侨眷8600多人次。
  三、集中资金,重点扶持,让一部分贫侨先脱贫
  九七年前我市也开展过侨务扶贫工作,但采取的是“输血”救济形式。每逢元旦、春节给贫侨送些米面和少量救济款以解燃眉之急,结果年复一年贫困户还是贫穷。从1997年开始,我们将扶贫工作由过去的“输血型”转变为“造血型”。实行因人制宜,重点扶持的办法,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滚动使用,帮助一部分贫困归侨侨眷上生产经营项目。资金筹集采取“四个一块”形式,即自己筹措一块,乡镇帮助一块,县区拿出一块,市里投入一块的办法。根据贫侨的家庭情况,自然条件,选准重点户,实行重点投入。同时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扶持一户,见效一户,脱贫一户。具体运作过程中,我们一户一户的研究会诊,根据本人特长,资源条件,选准项目,签订合同落实包保责任,以此保证投入项目的成功性,贷款回收的可能性。如集安市青石镇归侨常大学,赫传英夫妇原来只靠种点山坡地维持生活,还要供两个中专学生念书,家境十分困难。根据他家的情况和掌握的技术,市侨办借贷给他3000元,买了19只绒羊,村里照顾他承包了一条经济沟,栽参、养蛤什蚂等,现羊群已繁殖到40只,每斤羊绒可卖120元,年收入可达6000元。集安市开发区归侨邝维德多年来因家中人口多,母亲妻子多病,欠外债多年。市侨办借他贷款5000元,建了两个草莓大棚,栽植了4亩果树,年收入近万元,如今已基本摆脱了贫困。又如通化县三棵榆树乡归侨王居才,我们根据他家住址的自然条件,市侨办借贷1万元,县里帮助贷款2千元,上了立体生态养殖项目,水塘养鱼2万尾,水面养鸭500只,岸上养猪50头,再加上粮食作物,二年总收入达到了5万多元。如今他家已盖上了5间砖瓦房,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到1999年末,我们直接扶持的43户重点户已基本脱贫。
  四、千方百计做好归侨侨眷职工下岗再就业工作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改组改制减员增效,一部分职工分流下岗。1998年初我们进行了详细调查统计,全市城镇归侨侨眷4192人,其中下岗职工436人。我们感到这是侨务扶贫工作的又一新问题,也是解决城镇归侨侨眷生活困难的当务之急。为了做好归侨侨眷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我们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会后各市县区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会同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归侨侨眷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文件。如集安市为归侨侨眷下岗职工再就业制定了14条优惠政策;梅河口市政府提出要把做好归侨侨眷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做为服从大局为侨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了把全市归侨侨眷再就业工作不断引向深入,我们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努力促进下岗归侨侨眷的再就业。一是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归侨侨眷下岗职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支持他们自强自力、自力更生、广开门路、自谋职业。二是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培训,帮助归侨侨眷下岗职工掌握一两门专业技术,为他们再就业创造条件。如:辉南县归侨下岗职工张文丽、孙波通过在培训班学到的技术,自己开办了自行车修理部和理发店,每月收入达700元以上,基本解决了家庭生活问题。二道江区归侨下岗职工王飞、王勇通过培训班学到的烹饪技术,已达到三级厨师水平,被聘到酒店工作,每人月收入近千元。三是开展以侨帮侨活动。我市现有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厂、华兴保健品等几家比较好的侨属企业,在招工时首先录用下岗归侨侨眷,目前已有13名下岗归侨侨眷在侨属企业上岗。四是搞好协调,在全社会都来抓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的大环境中,我们大力宣传《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尽量使归侨侨眷职工不下岗,少下岗。如通化钢铁公司和市百货商场在减员增效过程中,需要减掉部分职工,其中也有8名归侨侨眷,后经侨办多次努力,这8名归侨侨眷已经全部留岗。据统计全市通过各种渠道已为240名下岗归侨侨眷解决了再就业问题。
  五、积极协调、发动全社会扶持贫侨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抓好侨务扶贫工作,仅靠侨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发动社会方方面面力量关心和支持侨务扶贫工作,是使广大贫侨摆脱贫困的有效措施,也是搞好侨务扶贫的保证。因此在侨务扶贫工作中我们积极协调民政、劳动、农行、财政、工商、税务、文教、卫生、妇联等部门参加侨务扶贫工作。几年来,这些部门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他们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积极为侨务扶贫工作做贡献。做到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技术的出技术,有政策的给政策,帮助贫侨解决生产和生活困难。1998年初,我办和集安市民政局共同出资10万元,依托在开发区敬老院办起了一个种兔场优先优惠为贫侨提供种兔。如农行、工商、税务、教育等部门共为贫困归侨侨眷减免了农业税、统筹款、学杂费、工商管理费共14万多元。据统计,近几年来,全市共筹措了侨务扶贫资金65万多元。由于动员了社会力量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了全市贫侨脱贫致富的步伐。到1999年末,全市已有785户贫侨脱贫,占贫侨总数的72.8%,而且有一部分成了富裕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