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砚山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隶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属国家级贫困县。全县籍12个乡(镇)和平远、稼依两个华侨农场,98年底共有人口41.5万人,总面积为3826.9平方公里,国道323线横贯砚山境内,是云南通往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 |
境内山川秀丽,物产丰富,被命名为“中国三七之乡”的美称,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力的待开发的一块边陲“宝地”。全县有归侨、侨眷76O户2861人,主要分布在两个华侨农场及6个乡(镇),是文山州归侨、侨眷最多的一个县。随着改革开放的需要,砚山县侨办于1988年成立,配备专职侨务干部3人。近几年来,在上级侨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县侨办根据县情,结合自身实际,对侨务工作主动承担起“宣传政策、掌握政策、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的职能。为砚山县的侨务工作作了应尽的努力。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队伍素质
侨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侨务干部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近几年来,我办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从未放松过政治理论学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认真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邓小平同志对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开展“三讲”教育活动,通过学习讨论大家形成共识:侨务工作具有特殊性,工作对象是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问题。侨办虽然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但海外侨胞把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看作是代表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我办针对侨务干部新手多、业务不够熟悉、工作中涉及较多法律、法规、政策等问题,坚持制度化地抓好干部的理论学习,提高大家的政策水平、办事能力和道德修养。几年来,我办干部职工热情周到、办事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受到了海外侨胞和我县归侨侨眷的好评。
二、依法护侨、为侨服务
1、抓调查研究,掌握侨情。为便于开展工作,更好地为侨服务。1996年我县侨办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侨情普查。首先在广大归侨、侨眷中广泛宣传普查工作的目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其次是做好归侨、侨眷的登记统计工作和审核工作,对有遗漏或存在疑问的,经组织调查,对情况属实的及时做好登记。如江那镇窑上村杨国萍到县侨办反映她是1978年从越南跟其父母回到中国被安置在西畴县的,要求现山县给她办理落实归侨身份,县侨办根据她提供的证明材料,并通过西畴县侨办调查落实,杨国萍确实属于越南归侨,最后县侨办给她确定了归侨身份。侨情普查后,县侨办建立健全了归侨、侨眷档案卡。归侨、侨眷档案卡的建立不仅给我办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同时规范了对归侨、侨眷的管理,使“为侨服务”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抓政策法规、依法护侨。按照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原则,几年来,我办在积极宣传贯彻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同时,热情地帮助归侨子女就业、入学、入托、困难归侨侨眷的救济、解决归侨侨眷分房、住房,落实退休人员工资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为“三侨”考生出具身份证明书中,我办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把关,防止虚报、漏报的原则。对符合政策的,我们严肃对待,认真解决,对不符合政策的,我们耐心解释,以理服人,做好工作。如侨眷李翠仙,要求县侨办给予其孙女出具报考学校证明,县侨办通过落实后,其孙女不属于“三侨”考生范围,为此,李翠仙提出苛刻要求,纠缠不休,我办严格坚持原则,不予办理。在出具的49份证明书中无一差错,得到了考生家长的好评。在具体工作中,我县侨务干部不怕磨嘴皮,不怕受苦累,经常苦口婆心地做好宣传工作,按政策,据理力争,做到及时、无误地为侨服务办实事。在落实归侨职工退休金的工作上,县侨办积极与有关单位取得联系,及时向有关单位传送文件精神,并督促单位落实。到目前为止已落实了10名退休归侨联工的退休金问题,赢得了归侨侨眷对侨办工作的好评和信任。
3、抓外宣工作,搞好外联。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巩固和发展侨务宣传阵地,是我县侨务工作的主要工作之一。近几年来,我办通过以“侨”引“侨”,以“侨”宣“侨”来加大砚山宣传力度,号召每户归侨侨眷向海外亲友发一封信,抓住每年清明节许多港澳同胞到两场探亲、扫墓、访友之机,组织他们召开座谈会,向他们介绍砚山经济发展情况和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同时还发送了300多份《规山经济旅游指南》及50多份优惠政策、项目宣传资料,为砚山的招商引资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如香港百事吉发展实业公司黄福民先生,为使我县的“三七系列”产品走出国门,走进国际市场,对砚山县三个“三七系列”厂家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原材料新包装,以“人参之王”打进国际市场;现已定购了10万元的“三七系列”产品,打破了以前只有亲朋好友互相赠送的常规。通过这些活动,既沟通了思想,增进了友谊,又发挥了对外宣传的作用。
三、热情接待来信来访,为侨排忧解难
做好侨务信访工作,可以为归侨、侨眷、港澳同胞排忧解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增强他们对党对政府的信任。近三年来,我办共接待来信来访153件次(来信58件),其中:属于落实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82件;解决农转非、安置、工作调动、住房从优、子女升学就业、减免税收等实际问题38件;提供方便、出具各种证件33件;转有关单位或部门查处19件。对这些来信来访,县侨办做到了热情接待,认真查处,事事有落实,件件有结果,对信访中提出的问题能解决的立即解决,减少重复来访率;不能办理的,做好宣传解释工作;难度较大的、反复联系,多种方法疏导;政策不明的,及时请示汇报。如:江那镇有二位归侨在来访中谈到家庭生活贫困,子女都在家中待业,请求县侨办为两家的女儿寻找一个临时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经了解后得知他们反映的情况属实,县侨办千方百计,四处为她们寻找工作,经与县劳动就业局联系,被安排到上海一家公司做工,使两家子女就业问题得到解决。积极协助农场解决内部稳定工作,由于两个华侨农场在深化改革中,部份离退休干部、职工对改革认识不够,思想波动,曾一度出现联名上访的现象,特别是在平远华侨农场深化改革中,由于县财政困难,不能按政策补发学校、医院归口管理的22名离退休人员98年8月份以前的工资,他们想不通;有部份归难桥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影响,退休工龄达不到,许多是以病退处理,每月只有60多元的生活补助,现要求增加工资或者申请补办退休手续;派出所4名干警也因政策性原因,不能成建制移交地方,要求县侨办给予他们逐级反映列入地方归口管理。鉴于这些来信来访,我办及时与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经过多方面的解释,使他们理解了国家政策,理解了县上和农场的困难,他们顾大局、识大体,使农场改革工作得到了顺利进行。
四、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搞好侨务扶贫
我县是一个老、少、边、穷的多民族地区,是国家和省确定的贫困县。全县有归侨、侨眷2861人,其中:有45%的归侨、侨眷还处在贫困线下。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均收入已由1994年的362元提高到1998年的662元,但一部分归侨、侨眷却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我办认为,在大多数群众逐步走上致富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好贫困归侨、侨眷脱贫致富的问题,是我县侨务工作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居于这样一种认识,我县侨办于1998年3月积极向省侨办争取了印尼华人饶跃武先生的19万元无息扶贫资金,主要扶持我县两个华侨农场的贫困归(难)侨户61户232人。之后,又向省侨政处争取1万元扶贫资金用于扶持散居的部分贫困归(难)侨户。为管好用好资金,确保资金产生效益和按期收回,我办根据两个农场以及散居归侨的情况进行走访座谈,摸底调查,分类排队,在依靠侨户自身努力的前提下,确定重点扶持对象和资金的投放数额。以户为主,选好项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在扶贫过程中,我办还进行跟踪调查,促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如越南归侨罗胡亮,一家7口人,多年来,由于人口多,经济条件差,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生活比较困难。我办领导到他家去走访调查时,帮他想办法、出主意,理清发展思路,根据他居住在县城的优势和有烹调技术的特长,选择了开小餐馆经营饮食的发展项目,在他自筹1万元资金的基础上,县侨办扶持他2000元,于1998年9月在砚山县城农贸市场内租房开了一个饮食店,由于他勤奋努力,守法经营,小餐馆经营状况良好,平远每天纯收入近百元,自开饮食店以来至1999年1月底止,已赔还外债1万元。通过办饮食业还带动了他家的养殖业。目前,家里还喂养着价值近2000元的8头猪。我办到他家了解经营情况时,罗激动地说:“侨务部门给我提供了发展条件,使我找到了致富门路,生活得到了改善,我一定要加倍努力搞好经营,争取早日脱贫”。平均农场老归侨颜训兴贷款15000元,选择了短、平、快的项目,购买了一台卷粉机、小型发电机,从事卷粉加工。他家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共有5口人,人均年收入380元,还处在贫困线以下,通过扶持,1998年仅加工业,人均收入达800元,既方便了群众,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有经商特长的新加坡归侨李琼芳苦于缺乏流动资金,我办为其贷款1000元作为垫本,专门经营鞋子。善于养猪的老归侨付维山,我办也为其解决了1000元的资金,购买了7头小猪,不久可产生效益。
五、认真履行职责,为农场改革服务
砚山县有平远街和稼依两个华侨农场,从六十年代起,先后接收安置印度、印尼、缅甸、越南等归难桥4981人。目前仍有归侨、侨眷2000多人。多年来,华侨农场在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有国营的模式下,形成了“无所不包、政企合一、事企不分、产权不清、负担过重”的弊端,为了从根本上消除弊端,使侨场走出困境,1997年省人民政府下了云政发[1997]128号文件,把我县平远华侨农场列为省华侨农场改革试点场之一。根据省、州、县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县侨办把深化农场改革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来抓,为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地进行,不仅参加了县深化华侨农场改革领导小组的一般性工作,而且在改革中,争当主角,争做贡献,积极起草改革实施方案,主动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多次深入华侨农场调查研究,作好华侨农场归(难)侨和干部职工的思想动员工作,协同工作组对农场的土地界限、固定资产、债权债务、归口管理人员等方面情况进行落实,清理测算,造册登记、在农场改革工作中”的各个阶段,遇到困难和问题,我办经常向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请示和汇报。由于我办在农场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职能部门的作用。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指导性和服务性工作,确保了农场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