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侨联在上级侨联的指导和场党委领导的直接支持关怀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侨场的实际,真诚为侨服务,经过全体侨联委员的努力,发挥了侨联教育团结广大归侨、侨眷、联系广大华侨和港澳台胞积极支持和参加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扶持归侨、侨眷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同时,落实各项侨务政策,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为加快光明场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作出光明侨联应有的贡献。
一、基本情况
光明现设有侨办、侨联,合署办公。全场有归侨、侨眷5792人,分布全场1OO多个单位,其中任科以上职务15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42人。从事党政工作1O人,教育工作40人,医疗卫生22人;从事企业、公安、武装、公路、工商、科技等1348人。
二、宣传落实侨务政策,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光明场归侨侨眷人口占全场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也占全场实际劳力三分之一。是光明场“两个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侨联工作的好坏,不单直接影响光明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是关系到光明场的安定团结与政治声誉,如何才能起到桥梁作用?光明侨联认识到。有为才为位,有位才有为。必须言行一致地以法为依据,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团结,稳定侨心,争取侨心.为光明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光明侨联认真组织学习归侨侨眷保护法,依法护侨是侨联一项重要的工作,每年光明侨联都认真组织侨联委员、侨干部学习和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广东省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和《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规定》的精神实质,前后印发了300O多份宣传资料,发到各家各户,在场中心区的交通要道悬挂宣传长幅,各基层单位以宣传栏、黑板报、有线广播等形式宣传,同时,为了更有效的开展学习和宣传,在场南片、中片、北片进行有关归侨侨眷保护法的知识有奖竞赛,参加人数达2000多人次。市侨办对光明场普法、学法工作给予一定评价。深圳侨报也作了详细报道。
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一是经向场有关部门争取协调解决了对出国定居、一年内要求回场工作的归侨侨眷给予恢复户籍,安排工作的问题。二是对出国定居退休归侨员工、同样享受场同等退休待遇。三是出国定居保留原住房。四是对批准出国定居的归侨、侨眷在未出国前保留公职,小孩学位保留。五是对场筑路征地需拆迁的侨工户,场按其住平房的同等面积给予场归侨侨眷妥善安排住楼房,并再给每侨户2000元补助费和5OO元搬迁费。
三、为侨办实事、办好事,为困难者排忧解难。
为侨办实事、办好事,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如下几方面。
1、配合场有关部门,进行了“农转非”的全面摸底、审核工作。为5462归侨侨眷办理了“农转非”,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2、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发现有户侨工于85年从珠江农场调入光明场,因户口迁移证过期未能办理入户手续。为解决其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光明侨联及时出面协调,得到有关部门支持,事隔11年的户籍问题,于96年重获办理入户手续,使该侨工真正成为光明场的居民。又有户家小孩的户口给挂销,为后代的今后前途,经与有关部门协商认可,重新恢复户籍。
3.主动联系有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为了归侨的子弟升学创造有利条件出具168名侨工子弟的“三桥”证明材料,为59名因私出国探亲的归侨侨眷理顺了有关手续。免费为21名申请出国定居的归侨侨眷翻译有关资料,使他们顺利出国定居。
4、拓展就业门路,主动开展归侨侨眷子弟培训和就业工作,推荐30名待业青年到省点心城、电脑班、摩托车维修班培训,介绍了15名待业青年到来料加工企业工作,由光明侨联出经费带领47名待业青年到市内有关招工单位见工。
5、关心归侨侨眷患病者,组织场医生到基层为15名孤寡老人上门义诊、赠药,同时出经费带领32人到沙头角华侨专家医院就诊。
6、光明场一侨工的300棵果树产权与某部门发生纠纷.造成该侨工生活一度困难,为保护归侨合理的权益,光明侨联主动与有关部门多次前往协调,最后该侨工得到了妥善的赔偿。
7、争取场的支持、关心,拨款给8个侨民点解决饮水问题,给14个侨民点安装了路灯,给8个侨民点的道路铺上水泥路。
8、为搞好企业文化,充实归侨侨眷的精神粮食,光明侨联捐献款3万元给所在畜牧场兴办图书馆。
9、引导、扶持归侨侨眷走勤劳致富道路,争取场给予优惠政策,扶上马送一程;土地租给予优惠,厂租给予优惠,引导归侨贫困户抛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走脱贫致富的道路。如黄吉兴,他为摆脱困境,抛弃铁饭碗,大胆承包2000棵荔枝,经过艰苦奋斗,目前黄家的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如养猪户陈金强,起早摸黑,不辞劳苦,目前已拥有猪群1000多头。归侨青年陈木养,成功地办起皮革加工厂。许多归侨侨眷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辛勤劳动,不但解决温饱,部分还朝小康生活迈进。据统计,全场归侨侨眷购置采电112O台,摩托车385部,小汽车3部。
10、妥善安置离场10年的孤寡残疾老人和孤儿姐弟。孤寡残老人郭亚妹,63岁,在八十年代由亲戚带到广西抚养,其亲戚到第三国定居;孤儿冯桂平、冯桂安于八十年代家庭双亲过世,由其叔带到广西扶养,因就读问题由其叔送回光明场。这突然而来的现实,光明侨联及时找有关部门给予安排住房,出资安装水电,购置被褥、炉具,送门板、进床铺。为一名年满18周年的孤儿多方寻找落实就业单位,并动员侨联干部为其捐赠自行车、时钟,为其上班提供方便,令他们体会到关怀与温暖。
11、办好侨属企业,搞好厂的管理,改善了员工居住环境,逐年提高经济效益。
四、做好接待来信来访工作,发挥“穿针引线,搭桥铺路”的作用。
侨联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归侨侨眷和华侨的群众组织,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交朋友,增进友谊创造条件,光明侨联坚持热情接待,深交朋友,增进友谊,接待国内外友人、华侨、华裔和各种社会团体约5OO人。接待来信来访15O人,解决率95%以上。同时为提高侨干的业务水平和政治思想觉悟,每年组织有关侨工和委员到侨属系统单位参观学习,组织参加市、区侨联的联谊活动,加强交流,增进友谊。
五、搞好侨联自身建设,办好侨属企业。
抓好侨联自身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四有”归侨侨眷骨干队伍。光明侨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侨联干部学习党的有关政策,学习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教育做归侨、侨眷的知心朋友,努力提高侨务工作业务水平,使光明侨联成为光明场两个文明建设一支不可缺少的骨干队伍,现在归侨侨眷中,有15人担任科级以上领导干部,21名股级干部,55名成为班组长以上生产技术骨干。光明侨联委员25人中,平均年龄46岁,其中党员9人,担任科以上领导干部7人,股级干部16人,1人当选区政协委员,2人当上区侨联委员,2人当选市侨联委员,1人当选省侨联委员。做好会员登记发证工作,光明侨联根据侨联章程关于“基层侨联可实行团体会员制和个人会员制”的有关规定,经确认为归侨侨眷身份的登记造册,做到侨联章程人手一册,促使自己自觉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有效地加强会员之间的交往和团结,增强了侨联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办好侨属企业,抓好了侨联厂的企业管理工作,确保每年有5%的利润递增,做好厂属员工的思想工作,多年来,员工非常稳定,提高厂的经济效益每年增长,员工收入每年增长1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