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侨联成立于1984年12月,是北京市第一个成立的区级侨联,一贯重视做好基础工作。1994年曾被评为全国侨联“为‘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做贡献活动”先进集体。
1、针对侨界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提高认识,凝聚侨心。
根据归侨侨眷分布在全区各个部门和单位、而且85%以上的归侨已经退休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围绕重大事件抓学习和通过活动进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收到较好效果。例如:
(1)1997年2月,邓小平同志逝世,我们及时召开侨界悼念邓小平同志座谈会,追思他的丰功伟绩,并出版专刊,表达侨界继承遗志,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1998年
3月,组织观看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并举行“侨界纪念周总理诞辰
100周年座谈会”,也是这类学习活动。
(2)1997年,围绕着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一重大事件,我会组织侨友歌舞团和侨友讲学团开展“迎香港回归系列活动”,既扩大侨联的社会影响,自身也得到提高:我会与区侨办等涉侨单位联合举办“迎香港回归知识竞赛”活动,赛题刊登在《海淀报》上,归侨侨眷通过参赛,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还召开座谈会,到会的归侨侨眷饱含深情的发言,抒发了大家迎香港回归的激情和自豪,使在场的区直机关党委王书记深受感动。
同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我们在不同范围内组织了五次学习活动,包括传达学习、小组讨论、专题学习等,宣传贯彻十五大精神,力争使大会主题深入人心,退休归侨说:“本单位还没有组织学习,我们就在侨联这里听到十五大精神的传达,实在高兴。”
1998年,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侨联党支部于 7月邀请全区归侨党员举行座谈会;并配合市侨联开展的《光辉的二十年》系列活动,积极组织归侨侨眷参加征文评比、歌咏比赛、书画及摄影作品展览等活动,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3)春节、元宵、端午、中秋、教师节、国庆节、敬老节等节日,均组织联谊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持之以恒,常办常新。
(4)区侨联换届以来,党支部每年突出一个主题开展最佳党日活动,吸收归侨侨眷参加,扩大了教育面,如:96年参观焦庄户地道战遗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97年到天津市和平区向“十佳公仆”学习;98年参观燕京华侨大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依法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1)1996年在执行市政府对退休归侨发放临时生活补贴的政策时,发现有11位归侨老人未能领到
5%的补贴,就深入到有关单位督促落实:在执行“补充通知”时,发现有5位归侨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末能领到50元补贴,就主动找有关单位联系协商,促成问题的解决。
(2)1997年,参加过“两航起义”的老归侨、区政协原常委戴翰光老师因患大面积脑出血,长期住院,后不幸逝世,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我们一方面发动归侨侨眷开展“献爱心“活动,很快就募集到4500元送到戴老师的家属手中,另一方面,会同区侨办向区政府申请到特别补助8000元,进一步为他的遗属解决困难,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近年来,我区在解决归侨教师住房困难问题方面遇到一些新问题,我们多次反映情况,并于1997年通过提交团体提案:《建议区教委恢复“每次分房时,拿出一定数量住房单独解决归侨教师住房困难问题”的好措施》,引起教委领导的重视并认真办复,使问题获得满意解决。
(4)1998年,由区侨联积极推动,经国务院侨办于1992年解决了搁置二十多年的
历史问题的泰国归侨刘莲珠,在退休待遇的执行过程中又碰到一些麻烦,我们会同区侨办积极向上反映,并得到市侨联的大力支持,邱国武副主席亲自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办法,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维护了归侨的合法权益。
3、努力做好老归侨的工作,多办实事。
坚持“立足国内,面向海外”的方针,努力做好国内基础工作,是区侨联一贯的传统,不再详述。针对归侨老龄化的特点,几年来,我们把为离退休归侨服务和照顾的工作作为经常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侨联干部坚持家访制度,并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意见、要求,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幸福和温暖。其中,比较有新意的做法是先后建立了三个活动阵地,即:
(l)按居住地域把离退休归侨划分为10个小组,依靠年龄相对较小的老归侨为更年长的老归侨服务。建立电话联系网,组长通过电话或家访,加强了归侨间的联系;各组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了老年人的生活,仅1998年,各组就联合举办了五次大型活动,即:聚餐会;春游;烹任技术交流会;秋游;中秋节探望高龄老人(
23人)等。
(2)1992年,支持爱好文艺的离退休归侨侨眷建立了“侨友合唱团”,并于1996年发展为“侨友歌舞团”,侨联协助解决了固定的活动场地,提供适当的经济支持,坚持每星期按时活动,每年外出集训一次,努力为他们创造登台演出的机会,扩大影响,提高水平。近年来,歌舞团先后在“印度尼西亚语教学国际研讨会”演出,在本区及远郊县进行“迎香港回归巡回演出”,为首都侨界各兄弟单位和海外来京的朋友举行联欢演出,观众累计一万余人,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侨友歌舞团已成为离退休老同志陶冶情操、老有所学、奉献余热、充实生活的一个阵地。
(3)1996年,建立了由离退休归侨教师组成的“侨友讲学团”,他们结合自己在国外的亲身经历,义务讲学,向中小学生、教师、机关干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997年,在“迎香港回归义务讲学活动”中做报告二十余场,听众共一万三千余人,被评为97年度“海淀区精神文明建设最佳活动”,区政府颁发奖金900O元。讲学团决定将这笔奖金全部捐赠给希望工程,帮助贫困地区(河北省崇礼县)的孩子们完成学业。
1998年10月讲学团派代表到崇礼县看望接受捐助的孩子,并开展讲学活动,受到该县党政领导的热情接待和高度评价。《海淀报》先后发表了《情系回归》、《情洒塞外》等通讯报道。讲学团是侨联向社会展示侨界的爱国情怀,宣传爱国主义,为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的阵地和窗日。
4、扩大联络,发挥优势,为经济建设和祖国统一服务。
我们以邓小平同志关于“独特机遇”的重要论述为指针,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侨”的优势,努力拓宽外引内联的渠道,广交朋友,争取为祖国经济建设及和平统一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l)我们热情接待来京旅游、求医、学习、考察、洽谈贸易的海外侨胞,积极向他们宣传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成就,宣传祖国和平统一的思想,介绍本地区的投资环境及有关项目,热情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广交新朋友,深交老朋友。我们深入各乡、街道、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建立经济信息网,向来京的海外侨胞介绍海淀区的招商引资政策,积极进行牵线搭桥工作。目前正在积极促成一项投资额3000万元的高科技合作项目。我们依托本区的教育优势,于95、96、97年连续三年接待了马来西亚独立中学教师进修团,还接待了印尼、瑞典等国华人教师代表团,通过参观、座谈、联欢,促进文化交流。我们还利用归侨侨眷和侨联干部出境探亲或公干的机会,广泛向亲友传递经济信息,带去有关项目的资料和样品,积极寻找合作对象。近年来,探索通过有子女在欧美的老归侨加强与新移民的联系,努力拓宽海外联络工作。
(2)从本区的区情出发,积极引导和鼓励归侨侨眷发挥优势,为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例如:97年以来,我们一直积极参与我区上庄乡海发扶贫市场的开发工作,98年组织归侨侨眷到海发扶贫市场参观考察,与企业代表座谈讨论扶贫开发问题,并积极为我区顺利召开“扶贫招商引资暨商品展销洽谈会”做了一些工作,为大会联络了一批外商。上庄乡领导对侨联重视扶贫工作,为基层企业服务的精神多次予以赞扬。
又如:今年年初,区八次党代会确定了“发展知识经济,建设中国硅谷”的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我们先后通过侨联全委会、新移民眷属座谈会、各大学侨联联席会议等各种渠道广为宣传,请大家思考如何发挥优势为这项伟大事业献计出力,牵线搭桥,“引资引智”,受到区领导的赞扬。
(3)创办经济实体、发展侨联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侨联事业的需要。我会在兴办经济实体的过程中,曾经走过一段弯路,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我们没有因噎废食,而是总结经验教训,团结一致,在困境中奋起,逐步扭转被动局面,到1994年就还清了归侨侨眷的全部集资款和所有利息共二十余万元。95年又集中力量解决面临失控危险的侨联企业“龙侨出租汽车公司”,在区委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一年艰苦努力,于1996年7月31日最终收回了该公司,产权归侨联所有。此后,在侨联领导下,对公司进行精心整顿,加强管理,现已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97年和98年连续被北京市安委会评为先进单位。我会所属餐厅,一直依据合同与承包方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
5、实现干部的新老交替,推进侨联事业发展。
面对着侨联干部队伍严重老化的现状,区委要求侨联认真培养和选拔优秀青年干部,积极推进侨联干部的新老交替。1995年7月侨联换届,一批老同志不再担任侨联委员,年富力强和懂经济的同志在委员中占有相当比例,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委员有5位(占委员总数的238%),这是上一届侨联为推进侨联事业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在95年和96年陆续调入两位青年干部,他们都是大学本科毕业,都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而且都是归侨子女,是侨联干部的下一代,本人愿意从事侨联工作,是比较理想的苗子。
为适应工作需要,我们十分重视对青年干部的培养锻炼,例如每月例会增加了侨联工作的专题学习与研讨,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业务,掌握政策;带领他们参加各种会议,走访兄弟侨联,扩大联系面,学习好经验:给他们的肩上压担子,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任务。在老同志的关心帮助下,青年人提高很快,工作中都能独挡一面,而且能开动脑筋想办法,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受到归侨侨眷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其中一位同志入了党,并当选为副秘书长,负责联络工作及办公室事务,另一位同志负责宣传工作及声像文字资料等工作,并担任区青联委员。
在原来驻会的三位老同志(林水仙、王宏汉、陈启)先后退休之后,侨联各项工作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表明海淀区已较好地完成了侨联干部新老交替的准备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