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是做好侨联工作的重要保证
侨联是群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归侨侨眷的桥梁和纽带,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需要由侨联来具体贯彻执行。侨联成员在学校都各自有自己的工作岗位,由于这种特殊情况,我们一直坚持不懈地提高统战部门和侨联自身建设,以利于侨联工作的开展。
1、始终坚持认真贯彻执行《归侨侨眷权益法》,制定统战部、侨联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政策观念,提高办事效率,保障归侨侨眷合法权益。
2、建立侨联委员会工作会制度。每学期开学之初,召开一次侨联会,通报上级侨联、侨办工作精神,布置制定侨联工作及活动计划,遇有重大事情随时召集侨联委员开会传达贯彻。
3、发挥侨联小组联络功能。现有六个侨联小组,通过发挥各组功能,将侨联工作任务传达下去,将下面情况反映上来。举办重大活动之前,首先召开侨联扩大会,各组长列席侨联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精心组织好每一次活动,达到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目的。
4、建立重点人物档案制度。发现突出人物及时了解情况、培养、推荐、写实基本材料并专门立档,已建重点人士档案50多份,根据需要随时便捷提供情况。
5、广交朋友,坚持主动、热情、有礼、务实的服务原则。我们相应地建立了一些为侨服务制度,如建立为归侨、侨眷重点人士祝贺生日制度、坚持节假日走访慰问制度、随时看望年老生病侨眷制度、提供信息网服务条件等等。为此,我们与归侨侨眷建立了良好的工作联系和友谊。
6、建立征求意见制度。为发挥我校各界人士的聪明才智,在校党委及主管书记的支持下,我们设计了《征求意见和建议表》,随时随地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征求上来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通报,并将处理结果向建议者反馈。
二、树立为侨服务思想,把侨联办成归侨侨眷之家
为侨服务、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是我们侨务工作应该遵循的基本方针,在这一宗旨指导下,我们视归侨、侨眷如亲人,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不断充实为侨服务内容,改善服务条件,把侨联办成“归侨、侨眷之家”,为此深受归侨侨眷的欢迎。
1、 为侨服务办实事,解除后顾之忧
我校归侨、侨眷层次高,知名人士多,其中一些人已逐渐步入老年,过生日是他们晚年生活的一件大事。我们将重点人物的出生年月作为重要档案记载,每逢他们的生日都准备好礼物亲临祝贺。如美国归侨洪晶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物理专家,也是我国近代光学学科的博士研究生的第一位女指导教师,她八十寿辰之际,理学院专为她举办了《洪晶教授教育生涯研讨会》及一系列活动,在她生日当天我们与学校领导携带生日礼物亲临祝贺。
关心鳏寡孤独归侨、侨眷,使其老有所依。我校老归侨苏孝忠一直一人生活,由于年老体弱,98年有病住院及出院后,原单位和我们一起从各方面关心照顾他,并专门为他请了陪护,我们又向学校有关部门为他申请补助,统战部还专为他捐款,在各方的关怀照顾下,使他的病情得以好转。我们与其在印尼的哥哥联系,他哥哥得知情况后来信表示感谢,并寄来一些费用,因为苏效忠缺乏自理能力,我们与原单位共同设专人为老归侨管理这笔款项,使其安度晚年,以解国外亲人后顾之忧。
2、 鼓励、支持归侨侨眷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扩大哈工大影响
我校归侨侨眷经常与我们交谈国内外探亲感受,我们就鼓励支持他们撰写出国感受、关心祖国建设的文章,并向有关报刊推荐。如原市侨联主席丘广发,经常出国或回老家探亲,感受很深,文笔又好,我们请他将见闻写出来,并向省统战理论和侨务研究等刊物推荐,今年已经陆续发表,他看到文章刊出后很高兴,想向国内外亲友寄送,我们就专程为他购买刊物。96年我部配置了计算机并联网,为充分发挥其功能,我们支持归侨侨眷利用计算机开展与海内外的联系,一些侨眷已通过网上电子邮件与国外建立业务联系,促进了与国内外教学科研交流工作的开展。我们还与因特网《华声报》电子版建立联系,从中获取国内和海外华人情况,了解信息,开阔视野,促进了工作。
3、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
几年来,我们坚持学习、宣传、贯彻《保护法》,请专人来我校进行《保护法》宣传讲座,使我们受益匪浅。在依法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哈市华侨经贸公司经理出现经济问题,直接影响哈市归侨侨眷的集资款归还问题,这一集资涉及我校侨眷几十人,集资额度二百多万。在归侨侨眷中引起了极大的不满和极不安定因素,为了确保哈市和校内的安定团结,同时又要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我们及时向主管书记请示汇报,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一是统战部全员集中精力,8小时内外均接待来访侨眷,协助市侨联做好解释工作,共接待上百人次。二是积极采取措施,联合各大专院校和企业统战部、侨联会,通过组织渠道协助侨眷反映情况,与有关市领导对话,及时通报情况,安定人心。三是组织侨眷骨干,组成工作班子,既代表侨眷利益及时反映情况,又通过他们做好稳定工作,我校代表哈市侨眷集资者,向中央、省、市有关领导上书信函几十件,得到中央、省、市领导重视,促进了解决问题的进程。由于及时、妥善、细致、全面地做好了各方面的工作,维护了哈市的稳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通过近两年多的艰苦工作,我们不但没有与侨眷形成对立或隔阂,反而增进了互相理解与支持,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深入群众,为侨眷服好务,再艰苦的思想工作也可以做好,群众是通情达理的,相信组织的,只要我们肯于付出,就一定会赢得群众的信任。
三、将爱国主义教育寓各项联谊活动之中,凝聚侨心振兴中华
我校侨联工作一直开展活跃,并认真配合省、市侨联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归侨侨眷中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感情联络与思想沟通,共同为振兴中华做贡献。
1、以“香港回归”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我们在97 年“七.一"前后围绕香港回归,在全校港澳台同胞、归侨侨眷中开展了一系列爱岗、爱校、爱我中华的活动。举办了“迎香港回归祖国”征文活动;组织了书法、绘画比赛和“香港知识”抢答赛;展出了“庆回归抒心声”宣传板报;布置了香港历史图片展画廊等活动,并且还举办了全校归侨侨眷“庆回归”大型庆祝会。在几个月的系列活动中,我校上至80多岁的老归侨,下至5、6岁的“三胞”眷属,踊跃参加,泼墨挥毫,表达心愿。我校迎香港回归系列活动,受到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黑龙江日报》、《北方时报》记者,哈尔滨电视台、哈尔滨电台记者也纷纷来校采访并报道。
2、海内海外爱国爱家一条心,踊跃为抗洪救灾做贡献
98年我国部分省市发生洪水时,正值我校放暑假,当我校归侨侨眷从广播电视中收听收视到向灾区捐款捐物的号召后,立即自觉地行动起来。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自发地或有组织地踊跃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不仅在学校一处捐款,还在街道、侨联等多处捐款捐物。
侨眷、原市侨联主席丘广发同志从电视中得知中国红十字会向各界发出的捐款通告后,立即向北京中国红十字会寄去捐款300元,并又在我校老干部处捐款。侨眷黄翠凝教授一家不管是国家还是侨联有困难,都积极踊跃支持,这次抗洪赈灾他们全家三口共捐款1800元,受到学校表扬;原市侨联常委、归侨陈小琳教授带领全家人参加在学校、街道和侨联组织的捐款活动,她在美国的长子姚志坚得知国内灾情后,即向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捐款500美元,表达了海内海外同拥一颗赤子之心。侨眷(新移民)家属常绍淑身患重病,长年靠轮椅行动,她特委派女儿向学校送捐款500元。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归侨、侨眷自发地捐款人民币共31800元、美元500元、衣物350件。
为了宣传抗洪精神,用事实证明祖国是强大的,人民军队是战无不胜的,我们利用参加市侨联组织的活动之机,用专车、分两批将我校归侨侨眷送到防洪纪念塔和松花江公路大桥上,当他们看到仍固若金汤的大堤和留做纪念的子堤时,深为抗洪将士们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在子堤最高水位纪念牌前留影。在观看抗洪图片展时,他们热泪盈眶,都选取最能反映哈尔滨洪水逼岸以及抗洪官兵在洪水中拼搏的图片前拍照,留做纪念寄给国外亲属。
3、创造、利用各种条件积极开展海外联络工作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出国探亲、留学和定居者的人数与年递增,与此相应的海外统战工作任务量加大。为此,我们已经连续三年在新年来临之际,不仅向在国内的归侨侨眷发送贺卡,还向远在异国他乡的出国留学人员、高访学者、探亲人员及新一代华侨发去新年贺卡,此举受到海内外人士的欢迎。如我校侨眷尤宽仁回台湾定居,校侨联主席侯松玉到美国探亲,我们不仅与他们保持书信来往,还委托我校出访人员到家探望和慰问,并在传统节日之际给他们寄上一份贺卡。
随着全球网络的发展,98年圣诞节和新年前夕,我们利用先进的通讯手段,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在海外探亲访友、留学及工作的同胞发送电子图象贺卡,共同分享现代化的便捷和喜悦,反响极好。我们认为,感情上的联络是旅居海外同胞的精神支柱。一封信、一张贺卡看似平常,通过它们可传输感情,使海外同胞不忘祖国寄予他们的重望,共同为祖国的强大和统一做贡献。
侨眷洪炳熔教授发挥自身经常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的优势,多次邀请国际著名学者和专家到哈工大讲学。通过他的努力,还在中韩建交之前就积极引进韩国友好人士在哈工大首次设立了安重根奖学金,并在哈工大与韩国多所大学建立姊妹学校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好评。
四、发挥归侨侨眷在人大、政协、群团组织和学校工作中的参政议政作用
我校党委一贯重视对归侨侨眷的政治、工作上的重用。比如:现台盟中央副主席、原我校理学院院长、侨眷刘亦铭教授,从无党派时就按特殊政策、大胆使用(留在党外)。中央统战部从统一祖国大业的长远大计考虑推荐加入台盟,任中央台盟常务副主席,为统一祖国大业发挥特殊作用。
97年各级人大、政协进行全面换届工作中,我们认为,搞好人大、政协的政治安排和组织上的新老接替,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稳固与发展。为此,我们把人大、政协换届做为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来抓,做到了高度重视、审慎对待、协调关系、及时安排。向各级人大、政协和侨联组织推荐了一批年轻、优秀的归侨侨眷,为国家政治和群团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我校现有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35人,其中归侨、侨眷有9人,占26%;省、市侨联委员2人;省高校侨联会副会长1人,他们层次高,参政议政能力强,是为地方和学校发展建设做贡献的重要力量。
近几年,我校侨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工作中富有成效,共提交议案、提案20多份,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如市政协委员唐朔飞教授《关于增设哈工大校园内邮筒的建议》和《加强居民垃圾装袋管理的建议》,先后得到市邮政部门和市政公用建设管理局的重视,并很快落实,使唐朔飞教授深受感动,称赞政府重视政协委员提案为民办实事的好作风。市政协委员张琦教授提交的《应重视哈尔滨绿化,呼吁全民护树养草》和区政协委员李明星教授《关于整顿医药市场》的提案获得提案奖。省人大代表张大成副校长、市人大代表崔国兰书记所提议案都受到有关部门重视,有些已在解决落实中。原省人大常委赵新民教授热心关心学校人才建设和公益事业,他所提的《关于回国博士后待遇》建议,田凤山省长亲自给予答复。
在学校工作中,我们积极支持归侨侨眷就学校教学改革、科研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跨世纪人才培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及时送交学校内参或校刊刊载,既为校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又沟通了侨眷与学校联系的渠道,这些做法深受到归侨侨眷欢迎和支持。
五、 在“科教兴国”、“科教兴省”和学校发展建设工作中,归侨侨眷贡献突出
我校归侨、侨眷知识层次高,贡献大,在引进科技、人才、资金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高科技人才的作用,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受到各种表彰、奖励,有十几种报刊宣传报道了他们的事迹。
侨眷蔡鹤皋院士是我国著名机器人专家,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中,他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领导课题组开发研制的机器人包装码垛生产线已应用于大庆石化总厂、大港石化总厂、齐鲁石化总厂及吉林化工厂等,创造产值2000多万元,该产品已列为国家级火炬计划和国家级技术推广计划。
侨眷、汽轮发电机专家夏松波教授,多年从事转子动力学与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的研究工作并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多次为生产部门解决了机组振动等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由于贡献突出,他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八五”攻关先进个人,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归侨孙圣和教授在跟踪国际高新科技,服务航天国防事业中,敏锐捕捉国际学科发展动向,带领研究所研制的“VXI总线雷达自动测控系统”已成功地应用到多个型号的装备上,使我校在这个领域无论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国防应用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对国防项目及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在先后获得了省部级多项奖后,98年又获得了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侨眷王炎教授研制的垂直壁面移动机器人在国内属开拓性工作,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亲自观看爬壁机器人演示和操作,中央电视台专为“爬壁机器人”拍摄了专题片并播放。此项目受到国外同行的瞩目,日本著名机器人专家主动建议中日共同进行“垂直壁面移动机器人开发研究”工作,由日方提供总经费800万元。
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成立以来,在侨眷张大成副校长领导下,经过七年的奋斗,已发展成为以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产业为主体,集机电产品制造业、粮食加工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集团,资产总值逾20亿元。我校还有一大批知名侨眷都在各自的教学科研工作及科研成果转化中,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省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使社会了解我校归侨侨眷为国家和地方做出的贡献和创造的巨大经济益,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他们在国家科技、教育事业等方面的突出事绩。96年推荐18位在国内外知名度较大的归侨侨眷入选国务院《全国归侨、侨眷名人录》,推荐15位入选《中国侨界模范人物名典》,96年侨眷王仲仁教授、陈卓如教授被授予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分别受到省侨联的表彰。我们认为,宣传归侨侨眷不仅是树立学习榜样,扩大和提高哈工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意义是宣传知识分子为推动社会发展所做出的默默无闻的无价奉献,认同知识的价值,以此呼吁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校侨联公司自1985年成立以来至今,一直在竞争中求生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近几年,由于我国机械行业不断滑坡,尤其是机床行业更不景气,而侨联公司生产的ZA30-C锌基合金主要是提供给机床厂,作为机床配件。由于机床厂不景气,也影响到公司的效益,机床厂不能及时付货款,使公司流动资金严重缺乏,无法扩大再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仍团结一致,克服暂时困难,继续运作,为了渡过这段难关,现公司在经营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力争及早摆脱困境。虽然为摆脱困境公司大幅度削减一些费用,但为侨联服务的宗旨不变,一直为校侨联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使得我校侨联活动搞得丰富多彩,并为侨联会员提供经济运作的方便条件。侨联现仍按规定向学校上缴费用,为侨联、为学校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新一代华侨工作大有可为,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新华侨的工作。98年,我们根据省人大《关于新移民情况的调查方案》要求,对我校新华侨(新移民)情况进行了调查、座谈和走访。通过这些工作,我们不仅掌握了一些数字,而且也了解到新华侨的一些具体情况和很多感人事迹,并与新华侨在国内的亲属增进了联系,同时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作重点人物,因此,我们认为新华侨工作大有可为。我校有新华侨100多人,分布在近29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知识层次高,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精英。他们多数获得硕士、博士以上学位,在国外已获得较好的职位,有很高的收入和很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他们立于不败之地、为国争光。
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献身精神。在走访和座谈中,了解到我校新移民和老一代归侨侨眷一样,他们身在为“其他国家”工作的同时,时刻不忘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向国内交流,并为国内“三引进”牵线搭桥做出贡献,甚至为国捐躯,他们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我校知名教授蔡鹤皋院士的长子蔡志强在美国硅谷搞软件研制工作并有突出成绩,他学有成就不忘祖国,在北京、天津等地创办了软件公司,不幸的是在报效祖国之际于98
年12月英年早逝。我校外语部童登莹教授的儿子黄秋庭,在瑞士理工大学任教授,深受该院重视。98年2月李岚清副总理访问瑞士时,曾去该院参观了黄秋庭所领导的实验室,电视台进行报道后,在当地各界引起很大反响。他虽已入外籍但心中不忘祖国养育之恩,在给家中的信写到“改变国籍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我骨子里还是中国人,决不会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第三,事业有成社会活动能力强,在国外已崭露头角。新华侨由于智力高,心理素质好,经过多年奋斗后,在居住国开始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受到尊重和信任,有些人担任了一定的社会职务,如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会负责人、新西兰的侨联主席,以及一些大公司的技术部门负责人等职务。特别是中国人在高科技领域上的成就在美国硅谷产生一定的影响,大陆人在硅谷扬眉吐气,为中国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