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是云南省集边疆、山区、贫困、少数民族为一体的县。历史上因贫穷,居民多为人赶马帮到境外做生意谋生,形成现今云南省侨眷较多的县份。全县计有在外华侨、华人3557人,分布在老挝、缅甸等17个国家和地区,有归侨、侨眷2000余人。1984年县侨联成立后,从本县侨情、县情出发,开展多形式活动,团结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凝聚侨心,积极引导、扶持归侨、侨眷发展侨属私营经济,创办侨联经济实体,为本县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活动为载体,团结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聚侨心。
侨联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开展多样活动、借以团结、联系、宣传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一是坚持每年召开1一一2次归侨、侨眷座谈会和家庭走访,进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宣传,及时听取和反映归侨、侨眷的意见建议,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是坚持做好联系侨胞和接待工作。侨联每逢年节,都要给红河籍侨胞寄贺年卡等密切联系。凡侨胞回乡,不分贫富,都先提点家乡特产登门拜访;邀请他们到侨联座谈,向他们介绍家乡的发展变化、国家的侨务法规政策以及本县的名特产品、资源优势、优惠政策。让侨胞更多地了解家乡,增进情谊。侨联计接待回乡探亲侨125批337人次,由省府昆明市至红河县城300多公里路程,往返交通不便,侨联都尽力给予协助解决。三是历时4年,组织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撰写以侨乡变化、华侨出国谋生的辛酸等内容的稿件100多篇,于1996年编辑出版了《侨乡迤萨》一书。该书以纪实、叙事的手法记述了红河县迤萨镇的历更、现状,及侨胞的爱国思乡情怀。该书的出版,进一步增进了家乡人民与海外侨胞之间的紧密联系、增进海外侨胞第二、三代的故乡情谊。四是为歌颂红河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变化,促进侨乡的精神文明建设,1995年侨联与县文化局主办了红河县首届《侨乡之声》歌曲创作演唱竞赛会,赞美侨乡的山、侨乡的水、侨乡的人。动员了归侨、侨眷240多人参加创作和演出,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只有7岁。共征集了124首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的自创歌曲作品。侨联还将这些歌曲编成《侨乡之声歌曲集》寄给海外的红河籍亲友。五是适时组织归侨、侨眷到北京、上海等国内发达地区旅游考察,开拓视野,转变观念。几年来通过开展多形式的活动,密切了侨联与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联系。
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发展侨属私营经济。
红河县山区面积占97%。为使广大归侨、侨眷尽快走向富裕道路,县侨联坚持把引导、扶持归侨、侨眷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使全县侨属企业从无到有,不断状大,在较短时间内即发展58户,从业人员137人,年创税利210万元。
第一、引导归侨、侨眷充分利用落实政策退还的侨房从事个体工商经营。八十年代末,红河县落实侨房政策工作基本结束,退还的侨房地处县城。侨联根据这一特点和国家政策,走家串户,出谋划策,动员户主充分利用退还的空房从事个体工商经营,并主动与其海外亲属联系,动员他们把常年的汇款接济变为一次投资扶持国内亲属创办企业。现全县从事经营饮食、旅店、娱乐歌厅、五金百货土特产批发零售、服装、首饰、糕点、家俱创作加工、酿酒等行行业的归侨、侨眷已达43户,效益较差者年收入亦有近万元。
第二、动员归侨、侨眷开发荒山荒坡发展种植业。红河县荒山荒坡多,且承租费用较低。县侨联看准了发展农业经济的前景,积极动员归侨、侨眷创办家庭式小农场,承包开发荒山坡地种植经济作物,并协助他们借贷筹集资金。现全县从事芒果、龙眼、甘蔗、香蕉、荔枝等经济作物种植的归侨、侨眷9户,年销售收入达360元,年创税利80多万元。侨眷杨家祖、郭宗柱等年销售收入在工100万元以上,已成为全县较富裕之家。
第三、积极创办侨联经济实体。县侨联自1986年始,组织归侨、侨眷多方筹集资金。先后创办了红河县归侨侨眷侨属工程队、红河县侨联车队队、红侨采石场、红侨招待所等集体企业,既弥补了侨联自身活动经费的不足和解决部分侨眷的就业,又为红河县的经济发展出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