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区是上海市的中心城区,面积为7.5平方公里,共有38万人口,其中共有归侨侨眷5525户,计10835人。在国外、港澳亲友12865人,卢湾区归侨侨眷文化程度较高,大专以上程度占32.53%。
国外、港、澳亲友分布于69个国家和地区、从有效数据中统计,已有5313人加入外国国籍,其中50.64%为美国籍。新移民计6446人,其中硕士及以上619人,占新移民总数的9.6%。
区侨联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初步经验是:
(一)搞活三级网络,才能使基层联络组办成“归侨侨眷之家”
卢湾区目前共有四个街道,1985年第一届侨代会前只有28位联络员,1986年就扩充到教育、卫生、工业、财贸四个系统,共有联络员400人,第二届369人,第三届399人,1995年第四届调整为288人,区侨联每次换届都举行评选先进个人和发给聘书和修订工作守则。对这种只有义务、没有报酬和职称的“守则”,是赋予他们责任和使命和去归侨侨眷家访的一个身份证明,他们都当作一种荣誉而乐于接受。这对于松散型的群众组织也是一种创举。
值得一提的1996年的换届遇到的困难是联络员的年龄老化问题。为了适应新时期侨务工作需要,对区侨联委员的组织结构作了大胆的调整:对有一定影响的“大统战”对象占1/3;积极实干的占1/3和新移民家属占1/3。这个结构,从实践四年来,证明是对开展侨务工作有利的。面对退居二线的委员和街道系统的联络正副组长如何继续发挥他专长和作用,就经探讨研究于当年建立了上海各区县中第一个“侨联之友社”,五年来这批老侨务工作者不但仍正常活动,并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作出新的贡献。
区侨联——街道系统——加上各街道下属的众多居委也都建立了归侨侨眷小组,形成了一个有组织开展学习、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和为祖国统一工作服务的三级网络组织,也是区侨联为贯彻区委区府的中心工作、市侨联布置各项工作和落实侨务政策的基本保证。作为一个人民群众团体,三级网络是区侨联的生命线,如没有代表和保障广大归侨侨眷的权益的基层组织,区侨联就只能是个空架子。
(二)在加强基层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建设
基层联络员是不拿工资、不计报酬、的侨务政策的“宣传员”、促进经济建设的“联络员”和不辞辛劳为侨服务的“勤务员”,二十年来换了四届仍能代代相传的“爱国奉献”优秀队伍,靠的是各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他们的思想培育。区侨联的具体做法是:
1、持之以恒的组织三级网络政治形势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坚持学习政治形势和侨政策是侨联的优良传统。区侨联中心学习组属下有街道联络组和居委侨联学习小组。学习计划由学委会统一制订,根据需要侨务政策需要辅以报告会,形象化教育与参观活动,区侨联保持了由各街道推荐的学员100人左右,这批学习骨干包括归侨、新移民家属和联络员,三级网络学习二十年如一日坚持至今。
2、举办不同时期需要的理论研讨班
从80年代办“外向型经济学习班”到近几年办过的如“新时期侨联联络工作研讨班”“侨联联络员统战理论研讨班”等,平均每年都要举办,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3、举办联络组长间交流工作经验的例会,每年举办三至四次,从1995年5月起至今分别在街道系统举办已达17次,使传街道与系统各联络组在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得以及时交流,加强了相互了解,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三)及时表扬先进,抓住典型,带动全局
在1997年6月上海市侨联举行的先进联络组和优秀联络员表彰颁奖大会上,区侨联四个街道和一个系统都评上了“先进联络组”;有34名联络员评为“优秀联络员”,也是全市区县受奖人数最多的。在这次大会上,我瑞金二路街道联络组长朱永华作为全市4000名联络员中受表彰325名优秀联络员的典型代表、并以《风雨兼程二十春,为侨奉献一片情》为题发言。她是财经大学毕业,在“极左”年代被歧被,但在街道侨情调查统计工作中才能得到发挥。担任联络组长20多年,她精心组织各居委的联络员达135名,参与十多个活动小组,成为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她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纪念会上说:“风雨已经过去,我如今更加珍惜党和政府给予我的这份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权利”。
朱永华同志的发言,代表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同志关于“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和关于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论述引导下,迎来“第二个春天”的广大侨界的心声。因此,区侨联对联络员的先进人物,每届进行评选活动,作为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
(四)经常不断地开展以爱国奉献为主题的自我宣传和教育
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的刊物《浦江同舟》总第97期(1996年11月)曾刊登过一篇《五星红旗下的抒情——卢湾区侨联《中华情结,我和侨联》征文活动散论》的专题报导。一个市级刊物对一个区级群众团体作专题报导这是比较少的。原因是区侨联第一次这样的征文,不仅立即得到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赤子的重视,写了很多突出反映新时期特征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资料,开掘了不少最能激发人们爱国情怀的典型,也正配合了区委宣传部正在统盘筹划选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生活教材,向全区人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宣讲会,所以受到区委领导的关怀和鼓励,宣传部长还亲自建议:将区侨联原来的征文题目《我和侨联》前加上“中华情结”以扩大应征面和增强了有国爱乡的浓烈抒情味。在收到一百多篇应征文章中,体现和出现许多动人的典型,事例,有的文章是侨联三代领导班子带头写,体现了代代相传的无私奉献精神,如:那年,98岁的区侨联名誉主席荣君立老人写了《七一,倍思党恩泽》,也成了她的“入党申请书”实现她一生给党的历史上稀见的“百岁入党”的愿望,也成了区侨联归侨侨眷的学习典型。
有些应征文章不仅涵盖了侨界人士用自己的经受和感受,满腔热情地抒发了他们热爱上海、热爱卢湾、热爱岗位、敬业乐群、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侨界真情,而且还多视角地反映了留学生、新移民在海外的努力拼搏,学有所成的感人事迹,也写了去海外探亲的祖父,担心新移民子女会在潜移默化中数典忘祖而义不容辞挑起“我要让外孙做个‘中国人’”的重担;区有线电视台还从侨界助人为乐的大量文章中挑选一篇“红布,别飘起来”的文章拍成上下二集的电视片,把联络员张惠娟十年为一日关怀83岁侨眷陈兰年的感人故事广为流传。
继这次征文后,区侨联又在1998年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之际,以《三中全会以来我与我家的变化》为题,和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年,上海解放50周年,迎接澳门回归又举办了《心系祖国》两次征文活动。
从1996——1999的三次征文,都是到市侨办、市侨联,卢湾区委宣传部、统战部、文化局等领导部门的重视,不但直接参加评阅,还把三次征文的得奖文章举行“宣讲会”,在这个过程中,市统的《浦江同舟》《上海侨报》和《上海侨讯》以及区的《卢湾宣传》都选刊了文章,《上海侨报》曾以专栏连续刊登16篇征文、后来市侨办和本市侨联编辑出版《心声》一书选登了10篇,卢湾区委、统战部出版的《风雨同舟,继往开来——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专辑》也选登了10篇,扩大了卢湾区侨界的社会影响。
在《中华情结,我和侨联》征文给奖暨宣讲会上,上海市侨办主任袁采对区侨联的征文作了这样的评价:“卢湾区侨联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它为区侨联上海,乃至为全国树立了一个榜样。”
(五)充分发挥老一代侨联骨干“传帮带”作用,努力使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代代相传
从1985年成立第一届侨联委员会以来,已换了四届,每届都有不少同志因年龄关系而退下来。1995年第四届退下来的委员和联络组长就达29名,他们都是卢湾区侨务战线上的老骨干,曾为恢复侨务工作和落实侨务政策和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过贡献,他们有工作经验和丰富阅历,对“侨”有特殊的感情,应该尊重他们,在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他们。经过一年多酝酿和筹备,落实了经费和活动场所并制订了章程,于1995年10月27日举行隆重的成立大会,成立了本市区县侨联中第一个“侨联之友社”,它是继承和扩大了爱国统一战线的传统得到区委统战部支持,4年多来,除“暑假”外,保证每周有一次活动,如学习邓小平同志原作,举行老年人保健报告和咨询,传达重要形势报告和“两会”精神等。区侨联的三次征文活动也都认真参与,如《中华情结,我和侨联》有18篇是《侨联之友社》社员所撰,占征文数的17%,而13篇获奖作品中也占了6篇,占46%,老同志认为这也是“老有所为”的一个方面,社员周丽珍同志对自己制订了个规划:每年都要为促成亲友为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五年来,都实现了诺言,又如已故名誉主席贺得哉的夫人,虽未能来参加活动,但也多次为扶侨帮因捐款和把贺老的存书3000件捐赠给《卢湾区图书馆》,这些老一辈侨联工作者是经常在作无私奉献的。更感人的是90岁的汤理胜同志以已故夫人的名义,将联合国付给的抚恤金积存起来的十五万美元捐赠给本会,以设立“沈显珩育才基金”得到区委区府充分肯定,为扩大其无私奉献精神,特在区府礼堂举行隆重仪式,由区委书记亲自授奖予以表彰,并请市有线电视台拍摄成“汤老之歌”,在1997年6月28日香港回归前夕作为重点片向全市播放。
(六)两个依靠是侨联工作的根本保证
多年实践,使区侨联更加认识到紧紧依靠党政领导和紧紧依靠广大归侨侨眷,是区侨联做好侨联工作的根本保证。正如钱其琛同志在中国侨联六届二次全委会上讲的:“侨联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侨联不是行政机构,只有服务职能,开展工作不能靠权力,而要靠自身的活力”、这“活力”哪里来?既要靠自己的努力,也要靠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协助才能解决,要善于利用各种场合向有关部门宣传新时期侨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发动归侨侨眷和海外、港澳同胞做出引智、引资成绩才能扩大“侨”的影响;另一方面把区侨联工作定位在“为侨服务、凝聚侨心、发挥侨力、服务大局”上,把区侨联的工作从“小侨务”向“大侨务”飞越,把服务对象延伸到海外华人、华侨和新移民及其家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当好“配角”才能使区侨联的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统一服务的“三个服务”道路越走越宽。
由于区侨联的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重视,区侨联的“五有”也得到充分保证:即早在第一届侨代会后就得到了编制,建立了侨联委员会、党委会领导下的主席、副主席、秘书的常驻办公制度以及代代相传的三级网络队伍、区府把区侨联办公经费也列入了财政预算,有特殊需要如换届工作可申请拨款,区委书记亲自关怀下,为区侨联建立“卢湾区侨联扶侨帮困基金”第一笔基金而得以发动侨界积极捐款顺利建立。区侨联原借区工商联一间房屋办公,1989年区政府就以三套公房换取现在有100多平方米的宽敞的会址,使区侨联开展学习等活动有了自己的会所……。这“五有”的落实,充分显示了区委区府的倍加关怀支持卢湾区侨务工作的开展。又经常在百忙中亲自参加区侨联对帮困工作,区委书记张学兵就曾和区侨联领导亲自去访问日本归侨何锡洲同志送去了电风扇及慰问金。政协主席翁蕴珍等领导也多次访问归侨侨眷。
(七)拓宽侨务工作面,从“小侨务”迈向“大侨务”
上海市侨办、侨联对侨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联系上海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探索一条面向新世纪、适应新侨情、具有上海特大城市特点的侨务工作发展新路,为侨务事业的发展、为上海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社区侨务便是当前上海侨务工作社会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区侨联要研究的新课题要走的新路。也就是说今后侨务工作必须夯实基础、依托社会、也就一定要在社区构筑“各方优势互补,双向服务有序,依法维权有力,骨干队伍健全,工作网络完善”这样一种新型的工作机制。
1、依托社区服务网络,把为侨服务落到实处。
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目标,为卢湾区社区侨务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和工作环境。社区侨务是侨务工作社会化的具体体现,这也是街道党工委、基层侨联联络组和区侨联三方面的共识,党工委对侨联联络组十分重视,如瑞金街道已配备专职干部分管侨务工作,让侨眷担任居委书记或主任,参加各界人士联合会组织,物色侨眷参加关于行风监督、社区教育、青少年保护、服务老龄等工作、在经费上支持、工作上放手、特长上予以发挥,让联络组组织十个活动小组、丰富了侨界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尤其对生活上有困难的予以帮助,对“留守老人”、“留守配偶”重点关心,开展“阳光工程”提出了把党的阳光送到老归侨心坎上,做到“阳光普照,一个不漏”。如不依托社区、区侨联的归侨、侨眷是不可能得到这般周到、及时照顾的。
2、发挥侨界独特优势,在服从、服务于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大局中实现“社区为侨服务多,侨为社区贡献大”的“双向服务”。
归侨侨眷是社区居民中知识程度较高,也是关心社会公效力事业、乐于奉献、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所以社区组织、发动、利用侨界资源,挖掘侨界潜力,发挥侨界优势为社区服务,为创造社区安定团结的优良环境作出贡献,成为街道党工委开展两个文明建设的一支积极力量。利用自身的价值赢得了各级领导的信任,取得了社会的认可。区侨联和联络组通过学习、动员侨界带头为社区建设基金、扶贫帮困(包括扶侨帮困)向特困家庭、孤老、残疾儿童献爱心、为希望工程、慈善基金捐款、并促成海外、港澳亲友为社区、为区捐赠教育机构、图书馆、敬老院,老年活动室以造福居民。区侨联还组织系统联络组为社区和街道归侨侨眷进行义务医务咨询,升学指导等活动……这些都充分发挥了“侨”的这个特殊群体作用。仅1997年至今三年卢湾区归侨侨眷海外和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捐赠社会公益事业就达254万元。
4、坚持“三讲”提高自身素质,制订“家访”实事规划把爱心献给归侨侨眷前辈、留守老人、特困家庭以及联络员的先进典型和积极分子。
区侨联在组织三级网络学习的同时,加强了侨联本身和联络组长的“三讲”活动,以提高自身建设和素质,几年来严格执行《办公室职责制度、《岗位责任制》以及《礼品上缴制度》以廉洁自律,95、96年主动上缴礼金6万余元,日币5千元。
为增强凝聚力,区侨联把家访工作订为实事规划,规定本部干部每月至少访问10户归侨侨眷并做好登记。
区侨联又将全区归侨100人左右,列为重点,做到每户每年访问1-2次。1998年增加协助区慈善基金做助困助学工作:
全年助困450人次,金额96400元
助学32人次,金额51040元
98年抗洪救灾筹得灾款93300元,衣被一万件,充分体现卢湾区侨界爱国爱同胞的热忱。
区侨联建设家访实事工程也影响了基层联络组,他们人多力量大,访问更广,各联络组访问每年达500户以上,这样“滚雪球”,可达到对全体联络员、积极分子,特困户,留守家庭,访问到每一家,大大增强了卢湾区对侨界人士的凝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