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充市侨联始终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不动摇,不断拓展内引外联的路子,以侨为桥,以侨引侨,充分发挥侨联联系面广、信息灵、渠道畅、朋友多的优势,立足开展“兴国利侨”和“五个一”活动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由南充市侨联副主席、西南石油学院教授赵敏引进美籍华人陈金法先生制定的“燃灯助学计划”,自1992年秋季到1999年秋季在我市南部县升钟水库淹没区实施7年中,南充市侨联积极配合参与,共促成境外捐资254万元人民币,其中,152万元用于救助贫困中、小学生25065人次 ,102万元用于修建“燃灯”村小学62所,有力地推动了我市贫困山乡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侨联的社会影响,丰富和充实了侨联工作的内涵。
距南充市一百公里南部县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老革命根据地,也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1982年在它境内建成了中国西南最大的蓄水工程——升钟水库。水库的建成改变了南充地区自古以来靠天吃饭的境况,给川北大地带来了丰收和希望,人们的生活正逐渐从温饱迈向小康。可是水库淹没区却是另一番景象:水库蓄水后,水位提高了70米,14亿立方的水在崇山峻岭中燃蜒百里,淹没了12个乡的良田沃土,宽阔的水面将连绵的群山分割成一个个孤岛。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从山脚搬到山顶,重新开垦贫瘠的山地。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年年困扰库区,尽管当地政府想尽办法带领群众自救,但水库淹没后的隐性损失日趋严重,使人们至今还在贫困中苦苦挣扎。
80年代中期,当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在出国热潮流的裹挟中纷纷涌向海外时,赵敏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皇后英语学院毕业了,她当时有很多机会留在美国就业,在美的亲属也一再挽留,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中国四川南充,回到了原先执教多年的西南石油学院。1992年暑期,赵敏带学生到位于库区的双峰乡开展社会调查,库区的贫穷、落后和人们的愚昧、无奈让她震惊,尤其是库区的孩子们早早饱尝生活的艰辛,还要经常为缴不起学费而徘徊于校门之外的不幸命运使她昼夜不眠,“怎样去帮助这些孩子?赵敏深深地思索着这个问题。
这年秋天,她随即向来川旅游的美籍华人、多年的老朋友陈金浩先生谈库区儿童失学的情况(陈金浩是赵敏在美留学时的房东,在纽约经营针织、服装生意,他信奉佛教,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现任美国菩提心基金会副总裁、亚洲区总裁)。陈金浩受到感染,对这些孩子十分同情,也想为他们尽一份绵薄之力,但他不是富豪,经济上并不富有,还要供两个女儿上大学,而且本人身患癌症,已动过两次手术,可他当即还是拿出了2000美元委托赵敏救助了双峰乡小学的138名失学儿童。陈金浩回到美国后,立即联合了20多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制定了“燃灯助学计划”(寓意即用爱心点燃贫困失学儿童心中的希望之灯),开展“穷人帮穷人”的活动,在当地华侨、华人中募捐,资助升钟库区的贫困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该计划预定实施五年,捐资金额不少于75万元人民币。
为了掌握库区贫困儿童失学的第一手资料,第二年元旦,陈金浩从美国万里迢迢专程赴库区考察,为此,南充市侨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具体问题,制定接待方案,落实任务目标,派出工作人员全程陪同。陈金浩来到双峰等地中小学了解学生上课及住校情况,还深入失学儿童家中进行家访。看到一些乡小校舍设施简陋,破损不堪,年久失修,成了危房;不少的教室、宿窗架集洞开,四壁透风,上下两层的单人床居然要做挤6个孩子;有的宿舍没有床,冰冷的水泥地上只垫了一些破烂的席子,孩子们一个星期从家里带一次粮,每餐蒸一盒饭加一点酸菜;有的学校位于山顶,山上十年九旱,吃水奇缺,几百名孩子要到几里路的山下水库取水。村小的情况就更差,只要有一间教室就算不错了,有些村的学生挤在破庙里上课,有些村甚至由老师带着学生到村民家里打“游击”,今天在这家,明天到那家,借不到教室便在山坡上席地授课。让大家更揪心的还是那些失学的孩子,他们睁着一双双饥渴的眼睛,只要问他们一声:“你为什么不上学?”时,那满腹的委曲,强忍的痛苦倾刻间化成大滴大滴的眼泪往下淌,有的甚至失声痛哭。开水乡一个叫杜秋萍的女孩,母亲全身瘫痪,父亲上肢残疾,家里一贫如洗,为了生存,她和姐姐早早缀学在家。双峰乡的王小燕和王奎是一对孤儿,他们的父亲外出务工未归,不久母亲因病去世,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10岁的小燕身上,为了让7岁的弟弟能继续上学,她离开了学校,像大人一样每天在地里耕作。经校长介绍,像这类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在当地约占适龄儿童的25%,他们中绝大多数家庭极度贫困,不少人是孤儿或属单亲家庭,或父母一方或双方长年生病,当南充市侨联把那些衣着破烂,在寒风中索索发抖的孩子拥在怀里时,南充市侨联的心也在颤抖,压抑得得人许久喘不过气来。
那些成年累月在库区从教的老师们,更让南充市侨联感慨不已。由于当时财赤政字严重,老师们经常几个月乃至半年多领不到薪水,可是为了少让一个孩子失学,特别是为了那些品学兼优而家境十分贫困的孩子能留在学校,他们不仅尽着教书的职责,还一次次为这些孩子垫交学费。升水小学的赵玲老师结婚三年了,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家,薪水大都用来替学生交了学费,还倒欠了近千元的债务。双峰乡龙马镇村的民办教师王守奇高中毕业后做木材生意,家里修起了三间房屋,后又被选为村长,但他看到村里没有老师,孩子们要跑十多里路去上学时,便毅然辞去村长职务,当上了一位民办教师。水库蓄水村子变成了四个小岛,学校也淹了,为了不让孩子们中断学业,他一边开设流动课堂,每天扛着小黑板奔波于各小岛、山头之间,轮流给学生上课,一边带头捐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和砖瓦,并发动村民捐款捐物、投工投料,很快建起了一所120平方米5间校舍的新学校,他每天摇着一只白制的小木船往返于各小岛之间接送学生。后来这所建于山梁上的学校成了危房,他又计划如何筹集资金建校。当时他每月工资140元,却常年承担着几个孤儿的学费和生活费。平均每年还要为毕生代缴学费300多元,他把自家的三间新房让给学生住宿、上晚自习学生吃在他家,带粮多少他从不计较,不足部分由他的工资和妻子的家庭副业补充。陈金浩问他:“如果有一天你退休了,学生住到哪儿去呢?”他说了“只要孩子们需要,他们可以长期住在我家里。”他虽然长期一人教二至三个年级复试班,教学质量却逐年提高,十年来成绩一直居全乡村小前列。在龙马镇村的另一个岛上,民办教师王正光带着20多个学生天天“打游击”已经十多年了,当陈金浩问他个人有什么愿望时,他说:“唯一的愿望就是能有一间正规教室,能避风雨,让学生好好上课”。听到这样的回答,南充市侨联在场的人眼眶都湿润了。陈金浩立即表态在三个岛各修建一所小学,“燃灯助学计划”资助材料费32000元,人工则由岛上村民义务提供。这个消息使龙马镇村沸腾了,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到建校的热潮中。为了节省开支,王守奇带领村民到5公里外的剑阁县境内备石料,一次,运载石料的船因超重沉入水底,他和侄儿硬是将石料一块块捞上岸,王正光白天黑夜守在工地上,一连两个多月直到竣工,学校很快落成了,取名“燃灯一小”“燃灯二小”“燃灯三小”。
库区的孩子们渴望知识的浇灌,贫困山区的教育需要有志之士伸出援助之手。尤其是库区教师们的奉献精神感动着陈金浩,他下定决心和他的朋友们全力以赴投入“燃灯助学”这项神圣的事业。回到美国后,他们将升钟库区的教育现状、助学目标、实施方案等输入国际电脑网络,以期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支持,并利用多种形式在华侨、华人中广泛宣传“10块美金就能让一个孩子上完一年的学,甚至可改变孩子的一生”。陈金浩的义举化成了不少华侨、华人的片片爱心,退休老人、餐馆的打工仔、缝纫女工、小商小贩、正在读书的儿童、大学生、留学生等从他们本来就不多的养老金、打工收入、压岁钱中挤出十元、几十元、几百元送到库区进行穷人帮穷人。从安徽到美国打工的严善怀是一位退休医生,他每年都要捐出二、三百元美金救助学生,还有一位孤身妇女,靠一份工资养三个小孩也来捐款,她说:“我虽然困难,但为了让这些穷孩子能读上书,我也愿意尽一份力。”
根据燃灯助学委员会的决定,捐款只能用于三方面:1.救助孤儿、残疾儿童或单亲家庭以及特困家庭的已失学或濒临失学的中小学生;2.为中学设立奖学金,受助学校每期每班10人,资金550元人民币,男女比例为4:6,陈金浩认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奖学金的发放比例偏重于女生,以鼓励女孩子多读书;在没有学校的村修建“燃灯小学”或改建村小。为了把所措资金用在刀刃上,还严格规定:实施“燃灯助学计化”无任何管理费用,所有参与者在助学工作中的任何花费,如机票、车票等交通费和食宿费等均全部自理。不得占投助学资金。“燃灯助学计化”实施范围由小到大,从双峰、升水两个乡向库区其它乡镇辐射。像滚雪球一样逐年发展。
自“燃灯助学计化”开始实施以来,赵敏家里经常是人来人往,库区的老师、校长络绎不绝,他们没有吃饭就在赵敏家里吃,住宿费、车费赵敏还替他们垫支,库区的老师们都说;“赵教授的家就是南充市侨联的接待站。”赵敏和丈夫王元(西南石油学院教授)成天忙于教学工作和“燃灯”助学的事,还随时通过自家电脑实施施情况及时综合反馈到美国,为燃灯助学委员会提供决策依据,根本无隙顾及家务和子女,一日三餐常常是应付了事,当年女儿面临高考却不幸生病住院,王元出差在外,赵敏又去了库区,女儿无人照顾,影响了高考成绩。每当想起这事她深感内疚,但她说:“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我不得不这样做”。后来,赵敏因公再去美国,在纽约见到了一些为“燃好助学”捐款的华侨、华人,她抓住机会大力宣传“燃灯助学计划”在库区产生的良好效果。并代表受救助的儿童和他们的老师,家长感谢他们,使不少人感动,自愿加入捐款助学的行列。1997年5月,赵敏又出国加拿大,经她宣传介绍,卡尔加市的一位华侨商人又成为“燃灯助学计划”的捐资者。
从“燃灯助学计划”实施开始,陈金浩及其工作人员每年都要从纽约专程赴库区检查实施情况。每到一处,无论路途再远再艰难也要亲自到实地察看,他们相信耳闻不如目睹。南充市侨联陪同陈金浩一行或顶着烈日,或冒着寒风,或淋着大雨,或与狂风搏斗。记得有一次,库区天气骤变,狂风卷着暴雨、天昏地暗,陈金浩不顾大家的劝告,执意要从双峰一小步行去十几里以外的龙马镇、李家坝、张家嘴三个村家看已竣工的三所“燃灯小学”和将要修建的另外三所小学校址。他背着几个馒头,南充市侨联和他一道深一脚浅一脚地爬山过河走了一天,他险些被风刮到水库里去。第一批“燃灯小学”的诞生犹如一股春风,在库区掀起了自古未有的群众办学热潮。皂角乡修建常树岭小学时,全村780人,人均集资50元,有一位在外打工的村民看到自己村里修学校,主动捐款2000多元。“燃灯助学计划”虽然只投入1.2万元资金,却带动全村集资3.8万元修成了面积为260平方米的学校;永红乡修建金鱼小学,不少本村在外地工作的人纷纷解囊,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元,该村在外搞建筑的张金辉主动捐款l万元,他还亲自负责修建学校,住在工地两个多月不回家;还有一位建筑老板得知家乡西河乡勤俭村要修学校时,主动承担了义务修建的任务。双峰乡青斋村原校舍非常破陋。老师留不住,学生也不愿在此上学,“燃灯助学计划”捐资1.3万元,而村委会和村民们却投资12万元,修建了一所有音乐室、阅览室、学生活动室、学生食堂和老师寝室的高质量的学校;还安装了铝合金门窗、瓷砖外墙、日光灯、电风扇、桌椅全部换新。
“燃灯助学计划”实施以来,升钟库区因经济而造成学生流失的情况逐年减少,许许多多失学或濒除失学的儿童得以重返校园。如双峰乡的孤儿赵玉燕、王小燕和王奎姐弟、升水乡的杜学惠。杜秋萍,保城乡的何斌等一大批被贫困拒于校门之外的孩子几年来一直享受着“燃灯助学计划”的资助,他们安心读书,成绩都不错,有的考上了大学、中专,有的考上中师、高中,成为不幸中的幸运少年;又如大坪镇中学的刘均文、范春红都是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生,由于父亲瘫痪或残废,困苦的家境把他们逼到了失学的边缘,“燃灯助学计划”的助学金和奖学金使他们重新获得了上学的机会。几年来,受助学校学生巩固率逐年提高,学生学习信心普遍增强,尤其是女生,她们力求上进、刻苦用功,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改善,老师的教书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1992年秋季至l997年春季,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燃灯助学计划”在升钟水库淹没区捐资助学总额达121万余元人民币,其中49.8万元用于修建燃灯小学36所(总投资180万元,当地政府和村民投入130万元),71.3万元用于救助、奖励贫困中小学生19355人次,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预定不少于75万元人民币的既定目标。人民日报海外版、四川政协报、四川经济报、四川工人报、四川侨报、新闻汇报、南充日报、南充电视报及美国的世界日报等多家报刊均作了报道。为了促成“燃灯助学计划”继续在南充实施,97年3月,南充市侨联再次深入升钟库区14个乡、镇的中、小学,对该计划实施五年来的情况进行了历时9天的调查,写出了客观详尽的调查报告。南充市侨联在报告中,总结了在救助贫困中、小学生和修建“燃灯”村小两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产生的效应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南充市侨联的建议和措施。调查报告引起有关部门、库区教办和各学校以及南部县教委的高度重视,他们以大局为重,自觉配合作好各方面的协调,为“燃灯助学计划”的再实施营造出了一个良好、宽松的社会氛围。由于南充市侨联工作主动,任务落实,运作规范,措施得力,促成该计划从97年秋季起开始在南充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1998年秋,赵敏夫妇因公被派往国外,陈金浩将“燃灯助学计划”在国内的实施任务全部交给南充市侨联承办,南充市侨联又先后五次共历时40余天深入库区的50多所中、小学及村小检查助学款的使用情况,落实新的救助对象,考察新的受助学校及建校校址,同时对在多年实践中在发放救助款方面出现的不尽如意的地方,提出一种新的发放办法。即每学期开学时由南充市侨联工作人员直接到受助学校将救助款发到每一个被救助学生手中,要求学校在开学典礼时,由学生、家长、班主任三者同时签名,学生当场领取,这样既避免作假、冒领,又提高了工作效率,陈金浩非常赞同南充市侨联的建议,认为这是一次改革,并于今年3月初与南充市侨联一起分赴各校亲自发放救助款。为帮助库区解决村小校舍危房或无校舍的问题,南充市侨联多次向陈金浩建议,促成恢复已中断两年的“燃灯”小学的修建工作,并将南充市侨联提供的修建19所“燃灯”小学任务纳入1999年实施计划,由“燃灯”助学委员会按每所捐资2万元与当地村委会集资共同修建。去年以来,南充市侨联先后赴库区考察了11个乡镇的26所村小,选定了校址,与乡、镇小学校长、村委会主任签订建校合同,各校修建工作便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今年春节前后,南充市侨联又两次下乡检查、督促,并将刻在大理石上的校名送到各校。今春开学时,新修的19所村小已全部竣工,19个村的孩子们兴高彩烈地走进了崭新的学校。今年秋季南充市侨联又将需要新建的7所村小的情况提供给“燃灯”助学委员会,又促成该计划捐资34万元人民币(除建每所村小仍按2万元计外,其余20万元为秋季助学款)。南充市侨联又深入库区,逐校逐班把救助款送到每个受助学生的手中,新(改)建的7所村小也即将全部竣工。
冬去春来,从1992秋季到今年秋季,“燃灯助学计划”在升钟库区淹没区已实施7年,捐资助学总额共254万余元人民币,救助贫困中、小学生25065人次,共修建“燃灯”村小62所,为库区二分之一的村解决了缺校舍的难题,“燃灯助学计划”的实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得到了省侨办、省侨联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市侨办、市教委等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凝聚了海内外许多人无私的奉献,为该计划捐款的华侨、华人已发展到30O多人。几年来南充市侨联的同志与赵敏夫妇数十次深入库区,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基础性工作,拓宽了侨联工作的新领域。
为了配合作好“燃灯助学计划”的实施,近年来,南充市侨联连续两次在全市侨界中开展“发扬侨界好传统,再向库区献爱心”活动,各级侨联纷纷响应,广大归侨、侨眷踊跃参与,共捐衣物10158件,现金5324元,书籍课本文具3265件,把自己的爱心和温暖送到了库区贫困儿童的心上。通过这项活动,不仅扩大了侨联的社会影响,增强了侨联组织的凝聚力,体现了广大归侨、侨眷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也使侨界热心公益,扶贫济困,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再次得到发扬。
在南充,通过“然灯助学计划的实施,较大地唤起了人们的重教意识,有力地推动了我市贫困山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陈金浩受到南充人民的欢迎和尊敬,南充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为我市首位“荣誉市民”,市友协聘请他为“南充市教育顾问”;赵敏光荣地出席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并获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省侨联系统“为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作贡献先进个人”和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南充市侨联所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上级侨务部门的肯定和褒奖,今年四月和七月分别被省侨办、省侨联和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评为“四川省侨务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侨务工作先进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