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于1994年,至个已有5年的历史。这5年来,青海师大侨联在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及省侨联的指导下,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认真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贯彻执行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职,开拓进取,积极创造条件,维护归侨、侨眷的利益,发挥侨联优势,为推动师大教育改革,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强化服务
青海师大侨联成立之初,由于人员少,经费不足,工作遇到较多困难,以侨联委员为主要负责人的一班人马多方奔走,争取学校,省上和社会团体的支持,利余时间进行工作,不计报酬,不畏劳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尽全力为归侨、侨眷想办法,解决困难。将归侨、侨眷紧密团结在一起,加强了对侨务工作的统一组织和宏观协调。同时,确立以“维护权益、适当照顾,排扰解难,发挥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思路,强化了服务意识。
二、组织学习政策理论,提高思想认识
5年来,侨联利用归侨、侨眷集体活动时间,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学习邓小平理论尤其是邓小平教育思想和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以集中学习为主,辅导自学,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从而使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激发了为青海教育和经济发展做贡献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三、宣传学习法规,增强法律意识
依照省侨联的安排部署,我们组织广大归侨、侨眷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通过学习,使他们明确了自己享有的权益,增强了以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国家非常重视保护归侨、侨眷利益,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工作责任感。
四、动员归侨侨眷积极投身学校的建设,努力搞好教学、科研工作。
师大侨联每年都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组织在校归侨、侨眷为学校的建设和改革献计献策。引导归侨、侨眷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理论联系实际,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几年来,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钻研,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的已成为骨干教师和学术能人,有的已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如林丽同志在1996年获得省级教学研究二等奖,戴保华同志于1996年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马岭同志1994获得全国优秀裁判员称号,刘瑞元同志1996年获得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
五、加强与海外华人的联系,争取海外华人华侨对青海的投资。针对师大外出定居、留学人数多达30余人,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师大侨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比如过年过节给他们发去慰问信函,寄去纪念品使他们感到祖国亲人的关怀。同时,发挥了宣传青海,树立青海形象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侨联还向海外华人华侨介绍我省在引进资金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华人华侨和其他国际友人投资青海、建设青海。1984年,经过多次协商,促成日本归侨周玉蟠先生牵线引进5亿日元(5000万人民币)投资建成了青海省小岛文化教育基地,为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六、创建实体,探索侨联工作的市场化。为解决经费的困扰,师大侨联在实体化、市场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先后集资成立了师大侨联商店,师大侨联高原养殖场,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七、时刻关心归侨、侨眷的生活,侨联在节假日组织归侨、侨眷开展联谊活动,并送去慰问品。对住房,子女就业等困难进行调查了解,及时向学院党委汇报,争取尽早解决。侨联已成为师大归侨、侨眷温暖的家,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为共同搞好侨务工作付出了心血。
青海师大侨联在校党委领导支持下,侨联侨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己迈上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