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市侨联先进事迹

WB01417_.gif (1257 bytes)


  文昌市侨联会自1979年恢复活动以来,在文昌党政的直接领导与上级侨联的关怀指导下,努力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挥自身优势,艰苦创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热心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不断开创侨联工作新局面,得到侨界的好评,上级的肯定。其主要事迹有几个方面。
  一、恢复与发展侨联组织,使之生机盎然。
  文昌侨联会在文革期间受干扰被迫停止活动。1979年,由于当时县委的重视,及时配上侨联领导干部,召开二次侨代会,诞生第二届侨联委员会,从此县侨联恢复了会务活动。随之,在县侨联的推动下,25个乡镇和罗豆农场也相继成立了侨联会,制定自己的规章制度,活跃在侨界社会中间,配合有关部门做了大量侨务工作;同时,侨联组织上下联系也日益加强,成为我党联系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纽带和桥梁,对发挥侨乡优势起了重大作用。八十年代起,县委为加强侨联的领导,又增添了人员编制与领导力量,使侨联的地位提高了,作用也日益增强,进入了充满活力的年代。
  二、艰苦创业,建起家当,增添设备
  文昌侨联原来是个空架子,连会所都没有,要独立自主地开展侨联工作,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困难重重。所以,恢复活动后,首要大事就是本着“集资于侨,服务于侨”的原则,筹建会所。发挥侨联广泛联系侨胞的优势,依靠侨联委员、归侨、侨眷做海外侨领、知名人土的联络工作;然后通过他们带动侨界热心人士开展筹资活动。侨联领导人还两次趁赴星、马、泰和香港探亲旅游之机,筹集捐款20多万元。经过六年(主要是后两年)的筹备,终于在1987年春破土兴建侨联大厦,次年落成使用,命名为“华侨之家”。它占地一亩多,主楼6层,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1-5层为自建,耗资67万元。其中有2O个国家和地区的侨界人士和港澳同胞共300多人捐资56万多元,其余为自筹。第6层是由联营单位(上海造纸机械总厂)出资承建,使用12年后无偿归还侨联。1989-1990年文昌侨联企业公司又在主楼后侧贷款建起到楼645平方米。从此文昌侨联有了自己的“家”,华侨之家成为侨联活动的中心,接待海内外客人的场所,又是自办企业的营业基地,文昌侨联有了充足的经济来源。中国侨联对文昌侨联筹资兴建华侨之家的经验给予很高评价,并请侨联主席在1991年8月长春召开的常委扩大会议上介绍经验。华侨之家开张营业迄今已有11年,历经四次改造与装修,装饰档次不断上升,其经营项目,方式及效益随着市场经济变化而变化,由自营改为承包经营。但对侨联得益都有增无减,每年有10万元以上,侨联的活动经费主要还依靠它。在县侨联的推动下,各乡镇侨联都积极筹建华侨之家,会文、昌洒、宝芳、锦山、文教、公坡、龙马、东阁、冯坡等乡镇侨联也相继建起自己的“家”,开辟了活动经费的来源。
  为了做好宣传联络和服务工作,文昌侨联还依靠海外侨胞的力量,不断充实服务设施。先后赢得香港海南商会文昌乡亲捐赠一部日产12座旅行车,新加坡、泰国和香港朋友捐赠电视投相机、录相机、彩电机和阅览室设备。有2O多个乡镇侨联先后获得侨胞捐赠的汽车近3O部和一批电器。
  考虑到有利于侨联开展经济工作和开辟经济来源,文昌侨联于1985年就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文昌侨联企业总公司。迄今已有14年。有过它光辉时期,也有过它的受折时期,但经过反复整顿改革,至今仍有活力。
  文昌侨联领导想侨众所需,急侨众所急,见到侨众中仍有一些归侨经济拮据,生活贫困,便于1991年创倡并邀集海内外知名人士多人,发起成立归侨福利基金会,成为归侨一福音。这一倡议很快就得到海内外侨界的响应。1995年侨联领导还专程出国筹款,输助者众。经过8年的聚集,迄今已筹集基金16万元。每年取息给归侨困难户发放生活补助金,迄今已发给1350人次、补助金5.6万元。侨联的关怀使得他们感激涕零。
  文昌侨联及其公司原来就没有自己的职工宿舍,要靠公家出资盖房解决比登天还难。1992年县委发出关于住房改革的指示,侨联领导关心职工生活,决定大胆尝试,走“公司优惠土地,职工集资建房”的道路。这一正确的决策立即得到职工拥护,共筹资90万元。三幢职工住宅楼(共30套)就于1993年9月告竣落成。职工们搬进新居,感激不已。这是文昌集资建房的第一例,得到有关领导高度评价,总结推广其经验。
  为了做好宣传联络工作,文昌侨联一贯重视创办自己的资料、刊物。八十年代与县侨办创办了一期《文昌侨讯》,九十年代先后出版了《文昌乡情》(出版过20多期)、《文昌侨联》(已出版2期)等内部刊物,宣传党的侨务政策,介绍侨乡建设的新成就、新人新事,讴歌海外乡亲造福桑梓的新业绩,传递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信息。此外,还注意印发一些专项的宣传品。在侨界中产生良好的影响。也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有些乡镇侨联也曾出版了一些专刊,效果也不错。
  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吹醒了文昌侨联,也推动了它的发展。20年的艰苦创业,文昌侨联从一个“空架子”建设成为有宏伟的会所、多项服务设施、有自己的企业、有“侨”字特色的人民团体。
  三、端正工作方向,重点放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上面
  文昌侨联从八十年代起,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多次通过常委会、全委会和各种座谈、学习会,联系实际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历次全国侨代会精神,打破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进一步明确侨联工作必须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要充分发挥侨字优势,在“联”与“引”两字上下功夫。联是手段,是为了争取侨心,引是中心、重点,是目的,侨联的宣传、联络、接待等各项工作,都要以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千方百计发动归侨侨眷牵动海外乡亲,引进侨资企业,扶持侨属企业,兴办家乡公益事业,造福桑梓。学习党的十四大精神后,更明确经济工作要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究实效,不能盲目。
  九十年代以来,文昌侨联积极为侨资、侨属企业穿针引线,排忧解难。一方面通过接待、访问、座谈、编印刊物等形式,向乡侨宣传文昌的投资环境、项目及优惠政策,带领他们考察几个开发区,引见党政领导,介绍侨资企业的先进事迹,倾听他们对引进工作的意见;另方面多目为侨资、侨属企业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90年代初,文昌侨联亲自引进新加坡侨胞陈碧容、陈秋玲两姐妹等在文城镇文建路要地200O多平方米,盖起两幢古罗马式的洋楼(每幢六层,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碧容盖的那幢“星文城”于1995年办起京都大酒店,生意已有起色。接着又引导她在清澜开发区商贸大道和华侨别墅区要地二块,面积13多亩,正在伺机启用。1996年又引进她的大儿子李世镛等多人在宝芳投资创办一个800亩的椰子场,从国外引进新品种,种下14000株,目前椰树长势良好,一派翠绿。荣获参加北京举办的“全国20年来引进科技进步成果展览”。这几家共已投资超3000万元。1992年,文昌侨联领导得知侨居新加坡的乡亲吴和凤先生有回乡投资办厂的意向,便立即引见当时文昌党政主要要领导。经过协商,终于在城南开发区购地100亩,目前正在筹建文华工业园。新加坡的史立谐先生在会文镇办的南洋工艺厂,花了半年办不成转产执照,文昌侨联领导得知后,找经济合作局帮忙,很快就办好了。
  新加坡的符永良先生,引进几户侨胞在清澜高隆湾海边办一个狮城渡假中心,文昌侨联领导主动造访他,根据地理位置提出一些防风防潮建议,供他在设计施工时参考,他十分高兴。对侨资、侨属企业,文昌侨联经常登门拜访,了解情况,总结推广办企业的经验,力争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侨眷占忠乐,在烟堆办琼脂厂有方,规模由小到大,成绩显著,便推荐他为市政协委员。东郊女归侨黄玉香,从一个普通农民一跃而成为企业家,合资企业大中油漆厂总经理、侨眷李曼,办厂成就卓越,均多次表彰他们,对他们个人是个大鼓舞,对其他侨属侨资企业是个激励。据统计,九十年代以来,文昌侨联直接引进的项目有14项,投资总额达5000万元。目前,全市侨资、侨属企业发展喜人,已引进三资企业265家,投资金额25820万元,侨属企业2845家,总产值2.5亿元人民币。不少侨属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效益日趋提高,有些已成为外向型。这里也凝结着基层侨联的实干精神。
  文昌侨联引导海外乡亲在家乡兴办各种公益事业,成绩也是巨大的。据统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昌海外乡亲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的捐款达17646万元,其中大部用来办学建校,使大部分学校消灭了危房,改善了教学环境与条件;其次用来办医,全市就有22个镇和市一级医院建起大小楼房34幢,大大改善了全市的医疗保健条件,方便了群众治病;此外还修建了许多乡村道路,发展了农村交通事业。在侨胞兴办公益事业中,文昌侨联及归侨、侨眷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海外乡亲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乃至捐赠投资,往往是各级侨联及归侨、侨眷宣传发动、引导鼓励的结果,特别是对海外侨领和知名人士做了大量工作的结果。他们甚至还亲自参与这些公益事业的组织管理.检查督促等工作。因为他们在侨胞中有威望,侨胞信得过他们。文昌侨联历届领导人都凭借他们的信誉与关系亲自参加公益事业的宣传、发动、协助等工作,成绩斐然。原主席詹力之八十年代初就发动印尼华侨潘正庄筹资建起文昌侨中第二幢教学楼,之后又趁出国探亲之际,发动黄闻彬为兴建翁田医院门诊大楼捐资工程费的一半,发动宗亲詹尊霖捐资兴建头苑中学图书馆等等。第四届主席云昌深先后为文中、侨中、头苑、宝芳等中学的建校,为市医院、庆龄妇幼保健院、南阳卫生院的建楼房,添设备等,在侨胞中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昌酒镇侨联主席潘正倚在兴建昌洒华侨医院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他亲自出国筹资,请人设计图纸、监督施工、组织庆典,之后又组织创办医疗基金会。陈修炳、张光嶷、冯所瑛诸侨贤均捐款超5O0万元以上,他们都是在有感于乡镇领导与乡亲的盛情接待、真诚开导,而捐巨款办学、办医、拉电、修路等。侨联顾问范泽川,文中校长、侨眷潘正结,侨中校长、侨眷罗家壁,罗峰中学校长、归侨裴用福,原锦山中学副校长吴多槐,侨眷符校、龙兴任等,在引导侨胞办公益事业的事迹也是十分感人的。
  随着侨眷、侨属企业的日益发展,侨乡经济文化建设繁荣发达,文昌侨联在侨界的地位与作用将更加显著。
  四、热心为侨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
  全心全意为归侨、侨眷及侨胞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是侨联组织的宗旨;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是侨联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文昌侨联始终明确这一指导思想,积极主动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协助党和政府落实党的侨务政策。侨联恢复活动后,就配合与协助有关部门处理归侨、侨眷中的冤假错案,改变华侨地富成分,帮助六十年代被压缩的归侨、侨眷复职;1984-86年间,配合与协助侨务部门落实农村侨房政策。84年冬,县侨联参与锦山清退农村错没错征侨房的试点工作,并同侨办一起总结经验,推广全面。1993-94年间,县处理城镇侨房遗留问题。侨联领导从政策的制订、工作的部署、检查、审议等活动,都积极参与,并派员参与材料核实工作。平时,文昌侨联很注意配合有关部门下去调查处理侵犯华侨权益的事件。如在八十年代,就配合侨办下去调查核实,作过细的思想工作,退回原新加坡琼州会馆副主席王其彬在土改时迫卖的文城铺宇、退回新加坡侨领赵玉山先生被邻居无理强占的宅基地,他已在宅基地上盖起新寓。龙楼镇铜鼓岭下陈氏渡琼二世祖仲达的墓地,被一冯氏农民葬其父于该墓地内,海外陈氏宗亲会来函要求解决。县侨联配合侨办多次到龙楼镇,查明真相后,找冯氏亲戚作冯家思想工作,组织双方协商,终于达成协议:陈氏出资,冯家迁墓,双方满意,冤家变亲人。今年9月间,南阳镇堆头村一农民想占旅居新加坡的许声标宅基地盖房。许声标从新加坡赶回上访。文昌侨联立即对南阳镇政府管侨务的领导人摆情况,讲政策,要求政府出面协商处理此事。经协调,该农民终于放弃了原打算。许先生也安心返回新加坡。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积极参政议政,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在县人大、政协换届选举的时候,主动做好有关归侨、侨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的推荐与协商工作,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出台前后,主动参与修订、宣传、学习、落实的工作。侨联领导平时注意调查研究,倾听侨众呼声,主动向政府、人大、政协反映情况,提合理建议,曾在政协会议上发表过两篇有关侨务工作的讲话。1994年向县委撰写了《海外文昌人的状况》一文,约20000字,得到朱明国书记的好评,打印发给县委及政府有关部门阅参,供决策时参考。继后又取得县委、县政府的赞同与支持,牵头组织专人撰编《造福桑样》一书,共35万字,200张彩色图片,记载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乡亲兴办公益事业的事迹,讴歌乡侨爱国爱乡的精神。出版所需十多万元印刷费,也由编委自筹。该书也是一本重要史料,很有参考价值,得到各方面的赞扬。平时市委组织的下乡活动,侨联都派员参加,表现积极,多次得到好评。此外,还与侨办、妇联、科协、共青团、文化馆等单位互相配合,举办有侨界参加的座谈、文娱、慰问、评比、庆典等活动,协助出版《海南侨联画册》、《文昌乡情人物录》等,与政协、文化馆兴办《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生平展览》、《华侨、港澳同胞造福桑梓图片展览》。增进了友谊,更好发挥了自身作用。
  多为华侨办好事办实事。诸如为归来旅游、探亲的海外乡亲提供各种方便,当向导,传音讯,寻根问祖,访亲探友,寻找失散亲人,引导修建祖屋等。华侨来信来访要求帮忙解决或代办的事情,都尽力而为,令其满意。1997年清明节,新加坡的陈世波第一次返琼寻找散失几十年的亲人。先后走访文昌,琼海几个有关乡镇,均无下落。文昌侨联领导得知后,主动登门拜访,经详细分析,估计可能陈先生祖籍在蓬莱镇,立即与该镇管侨务的镇长通话。镇长按线索直奔东山村。一个多钟头后,陈先生电话里就听到了亲人的声音,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次年陈先生再次返琼归里,拿出一笔款帮助亲人重建家园。临走时,还亲自到市侨联频频致谢。文昌侨联先后帮找到亲友的有三、四十人,引导侨胞修建祖屋的也有二、三十家,增进了他们对家乡的情感。
  做好接待联络工作,开展联谊活动。文昌侨联重视对外联谊活动,在春节、清明、冬至等佳节,华侨回来较多,就以“华侨之家”与自己车辆热情做好接待工作。在两次“世界乡团联谊会”和建市庆典活动期间,都配合党政开展接待联谊活动。主动同新、马、泰、印尼诸东南亚国家和欧、美、澳等洲6个国家的海南同乡会、姓氏宗亲会和香港海南商会、海南同乡会的领导人及各国知名人土保持联系,平时有书信来往,春节互送贺年片。侨联领导人出国探亲旅游,必访他们,他们返里常来访侨联,他们视侨联为“华侨之家”。
  文昌侨联就是在热心为侨服务中树立了自己的形象,也争得了侨心,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文昌侨联很注重自己的廉政建设。几届领导都廉洁奉公,勤俭节约,勤勤恳恳,不乱花公款、不乱拿公家的财物,腰不带托机、手不拿大哥大,私事出入不坐公车,带头抵制腐败现象。他们还坚持政治学习,过民主生活会,遵守考勤、考政等制度,保持良好的思想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