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侨联先进事迹

WB01417_.gif (1257 bytes)


  改革开放以来,侨务工作出现社会化的大好形势,同时也对侨联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厦门市侨联认真抓理论、政策学习,更新观念,开拓思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找准位置,发挥优势,争创侨联工作新局面,1995年被中国侨联评为“五个一奉献活动”先进展,我会于96年与泉州、漳州二地市协商,定期召开“厦漳条侨联工作联席会议”。三年来,联席会议为厦门漳条三市侨联工作的交流、沟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贯彻执行党的侨务方针、政策,促进侨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厦门市侨联始终把学习摆在首要位置,认真组织委员、机关干部和归侨侨眷学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及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十五大精神和厦门市七次、八次党代会精神,系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充分发挥陈嘉庚故居纪念馆、华侨博物院、李宁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在广大归侨侨眷中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爱岗敬业教育,激发广大归侨、侨眷自觉投身于侨乡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1、95年,举行以“华侨与抗日”为主题的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座谈会:
  2、95年7月与市人大侨委、市侨办、市致公党联合举办“祖国,我对您说”征文、演讲比赛,讴歌20位侨界人士为特区两个文明建设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激发侨胞投身特区建设热情、收集整理黄维南等5位侨界优秀代表人物材料参与全国侨界人物宣传活动。
  3、96年,响应省侨联的倡议,在我市归侨侨眷中开展向我省侨界先进人物蔡玲玲同志学习活动。
  4、97年,与市侨办、市文明办联合召开厦门市“侨乡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受到省侨联及市文明办的高度赞赏。省侨联组织省内九个地、市侨联领导列席交流会,并于即日下午召开省侨联侨乡精神文明工作座谈会,有力地促进了侨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
  5、97年10月,庄永芳艺术基金会要求,与市侨办、厦门华侨博物院联合协助该基金会在我市举办“孙中山与华侨”国际美术展。
  6、98年,与市人大侨委、市侨办、致公党厦门市委、市政协三胞委联合召开纪念邓小平“上海讲话”五周年座谈会,加深对邓小平同志“独特机遇”论述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并形成《抓住机遇,推动特区发展》的纪念文章在省侨联举行的座谈会上交流。
  7、98年下半年举办“邓小平侨务思想”理论学习讲座,邀请市侨办副主任、市侨联副主席陈聪聪作专题报告,引导各级侨联领导、工作人员准确理解和掌握邓小平侨务思想内涵。
  8、98年下半年收集整理了泰国侨眷、全国公安一级英模、杏林公安分局副局长、刑警大队大队长陈煌同志先进事迹材料,参加省侨联的“我爱你,祖国”优秀归侨侨眷报告会交流。
  9、发扬互助友爱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几年来,市侨联发动各级侨联;广大归侨侨眷支援省内外受灾地区和扶贫助残等方面共捐款17.6万元及衣物。各归侨联谊会自发组织慰问孤寡贫难归侨近千人次。98年初与市总工会等8个团体共同发起献爱心工程活动,为“厦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捐款3.7万元人民币。各区侨联还积极反映,力争将符合条件的孤寡贫侨纳入民政补助对象,保证这些老归侨晚年生活来源。
  IO、为宣传侨界先进人物,反映特区两个文明建设成就,收集整理了黄嫩珍等72名在“五个一”奉献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事迹登载在《侨友报》广为宣传。98年又与市侨办联合对厦门市24名受省级以上表彰的归侨侨眷的先进事迹收集、整理,编辑成《拳拳赤子心》报告文学专辑,也将于今年内出版发行。
  二、积极参政议政,依法护侨,为侨服务
  为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保护侨胞正当权益,厦门市侨联在积极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
  1、几年来,侨联提的团体、个人提案议案百余件,其中:《关于修筑同安五显镇至同安竹坝农场道路问题》的提案被市政协评为“单位优秀提案”。98年成立有侨界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侨联委员参加的厦门市侨联参政议政工作小组,对侨界反映的落实侨房政策情况、新移民问题、归侨下岗现状等侨界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写成提案和议案上报。参政议政工作小组于98年二季度到厦门侨星实业公司进行调研,形成《关于解决厦门侨星实业总公司职工下岗问题的建议》的团体提案,协助解决该公司归侨职工下岗问题。99年1月份,还对同安竹坝华侨农场下放给地方职工社保问题未落实进行调查,向市劳动局反映,使农场职工社保问题的得到基本解决,为农场归侨职工办了件实事。
  2、98年配合省侨联“参政议政调研小组”来厦开展调研活动,围绕“侨联如何开展参政议政工作”课题撰写了《发挥整体功能,提高参政议政水平》的调研材料。配合省侨联经济工作调研小组要求,对市侨联为特区经济建设服务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形成《发挥优势,为特区经济建设服务》的书面材料在省侨联常委会上交流。
  3、各级侨联积极物色,认真推荐300多名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的归侨、侨眷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4、积极参与厦门市的侨务执法检查和《厦门市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管理办法》《厦门华侨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厦门市归侨侨眷保障条例》等法规的征求意见、建议和修订工作。
  5、认真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并与市侨办、致公党定期召开对口联席会议,抓典型案例,重点解决,协助一批海内外侨胞解决了困难,努力做到依法护侨。
  6、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市侨联密切注视海内外侨情动态,主动组织侨联委员到在厦侨资企业及华大(集美)华文教育中心进行走访,召开座谈会,并以“侨情反映”、“动态”向省、市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就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使来厦的印尼华人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得到妥善解决,做到政府满意、华侨满意。
  三、围绕经济中心,为实现“八五”、“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做贡献
  为更好地为特区经济建设服务,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和全国特区工作会议精神,我会在总结开展“五个一奉献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在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中进行广泛宣传、贯彻落实特区工作会议精神,96年4月召开动员大会,向全市侨界发出开展“为特区‘二次创业’做贡献”活动的号召,迅速形成了由各县、镇、区街侨联、侨务干部及广大归侨侨眷参加的为特区“二次创业”引进资金、引进高新技术、引进人才、引进先进管理的热潮。
  将经济工作寓于联络工作中。厦门市侨联通过参与区域性联谊活动,加强民间交往,宣传厦门投资环境,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好搭桥牵线工作。98年4月,我会赴深圳召开港澳地区部分侨团、社团座谈会暨“厦门经济特区招商引资推介会”介绍厦门投资环境、条件,宣传特区建设,答复与会人员提出的问题,收效甚好。
  做好三资企业的服务工作。每年定期走访侨资企业,适时组织省侨联委员下企业调查,努力做好跟踪服务工作。了解企业遇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提出建议,为他们排忧解难,促使企业安心发展。
  几年来,经我会牵线搭桥引进的项目有:香港裕景有限公司在厦投资金融、旅游、房地产;马来西亚南达钢铁公司在海沧办众达钢铁厂;香港大庆有限公司在厦投资的厦顺铝箔有限公司;香港百希达国际有限公司在厦投资的厦门侨达食品有限公司;新加坡客商在厦投资的厦门新鹭紧固件有限公司、富滋食品(厦门)有限公司和高雅电子有限公司(香港)、厦门安业畜牧有限公司(印尼)等,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自办企业加强管理。投资700多万人民币建成7000多平方米的侨联工业大厦于98年竣工,7月完成了伊利食品厂的搬迁和投产工作,工业大厦物业部建成并投入运作。
  四发挥优势,拓宽渠道,开创海内外联络工作新局面
  坚持“立足国内,面向海外,抓住机遇,增强联系,拓展海内外联络工作”的思想,走出了一条“以侨联侨”开展群众性参与侨联工作的新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厦门市侨联发挥缅甸、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等侨居国归侨联谊会和新加坡华校校友会等团体会员的作用,指导、支持联谊会开展工作,95年11月我会组织各侨居国联谊会和校友会共同创办《厦门侨友报》,为我市海内外侨胞交流信息、增强联系起了积极作用。各侨居国联谊会奉行“团结、互助、奉献”的宗旨,配合、协助侨联开展工作。他们的参与,既密切了侨联与广大归侨侨眷的联系,又活跃了侨联的工作,并且拓宽了侨联与海外侨胞的联系面。几年来,在厦门召开的有海内外侨友参加的大型联谊活动有:印尼巴中54届校友联欢会(94年40人参加)、印尼泅水中华中学校友联谊大会(96年600人参加)、印尼井里汶校友联谊大会(97年300多人参加)、泰国(大全)第二届联谊会(97年100多人参加)和厦门侨界——香港侨友迎香港回归联欢晚会(97年,1500多人参加)。
  目前,厦门市侨联与国外和港澳132、华侨、华人社团建立联系,联络区域也从东南亚扩展到欧美、澳洲等国家。
  98年,市侨联一直密切关注印尼的局势发展并积极开展力所能及的为侨服务工作。5月动乱前,市侨联邀请印尼国防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利沙作关于“印尼局势”的讲座;在华大(集美)华文教育中心召开印尼华侨华人学生座谈会,听取反映意见和看法,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反映情况、提出建议;随着事态的恶化,市侨联组织部分印尼归侨召开座谈会,会上,市侨联领导和归侨们坚决拥护外交部对印尼华人问题的严正立场,愤怒声讨印尼暴徒残害华侨华人的滔天罪行,同时组织机关干部和部分印尼归侨,成立接待工作小组,并与华大(集美)华文教育中心、华侨大学、厦大海外教育学院、英才学校、机场、公安局等部门领导多方交涉,协调关系,协助解决具体问题;协助和引导来厦的印尼华侨华人在厦购房、租房、延长签证、就学、就医和投资等,热情周到地做好接待服务工作。市侨联还组织来厦的印尼华侨华人成立联络小组,使他们能互相联系、互通信息、同舟共济;走访在厦的印尼华侨华人企业,了解印尼金融危机和社会骚乱给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听取印尼侨商对厦门投资环境的意见及时收集编写反映印尼政局、华侨华人社会动态、在厦侨资企业的经营情况、来厦印尼华侨华人面临的问题的“信息”,“侨情反映”等资料20多篇,为领导正确决策服务,促使市领导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为侨办了实事。开元区侨联、鼓浪屿区侨联、集美区侨联、杏林区侨联都分别走访辖区内的印尼侨胞并积极为侨排忧解难。现在,来厦的50O多名印尼学生已妥善安置在我市厦大海外教育学院、华大(集美)华文教育中心、英才学校和市区幼儿园、托儿所、小学就读,有15户华侨华人家庭在我市各区购房或租房居住,有的已在厦投资办企业。
  新移民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一支新掘起的重要力量。为配合做好新移民工作,我会于95年开始,对我市新移民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充分发挥海外新生力量,进一步做好新移民和留学生工作》的调研报告,在政协大会上发言,对我市做好新移民工作提出建议与对策,供政府参考。鼓浪屿区侨联还成立了留学生家属联谊会,定期开展活动,保持与留学生及其家属的关系。
  海外联络工作中积极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如:97年,我会联络促使印尼杨鸿才先生与北大、外文出版社合作,由他主理在印尼印刷出版《新印度尼西亚语汉语词典》和《汉语印度尼西亚语大词典》,供印尼使用的汉语教材也在编写整理中;协调福建省海外交流协会邀请印尼万隆“纯众文教基金会”组织20名从事华文教师的家庭教师到华大(集美)华文教育中心进修现代汉语,并为进一步开展中印文化交流与合作交换了意见。
  为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促进新时期侨联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会于96年与泉州、漳州二地市协商,定期召开“厦漳泉侨联工作联席会议’。三年来,联席会议为厦漳泉三市侨联工作的交流、沟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围绕新时期侨务工作形势,做好侨联自身建设工作
  市侨联机关加强自身建设,修改、制定了《机关各部室工作职责》、《市侨联改进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的规定》等八项规定、制度,规范机关的工作。
  市侨联于97年下半年完成参照管理入轨工作,并已通过验收。现我会编制保持10名(其中行政7名,事业3名),内设办公室、文化联络部、经济工作部三个部室。在我会与各区委、区政府的联系、协调下,各区侨联机构均保留,各有一名行政或事业人员编制(同安四名)。
  选送机关干部参加电脑、财会、英语等项培训,提高干部素质。顺利实施机关电脑联网,加强办公自动化管理。
  加强青年归侨、侨眷教育培养,物色、推荐归侨、侨眷优秀青年送省侨联和市青联作为培养对象,协助杏林、开元、同安、思明等区侨联和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各侨居国归侨联谊会的换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