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只有创,企业才能有活力;只有新,企业才能有吸引力。”这是广西南宁市味精厂厂长、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陈泽钧治厂的座佑铭。
陈泽钧1942年2月出生于泰国,1968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微生物专业。那时,血气方刚的他,以一腔爱国热情,大学毕业就毅然到部队农场劳动锻炼,为他以后走上领导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1983年调到广西南宁市味精厂,198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90年开始担任厂长兼党委书记。1990年评为高级工程师。 |
身为企业一把手,又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他深知科技在企业经营和发展中的深刻涵义。10多年来,他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依靠全厂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把一个原名不见经传的味精厂脐身于全国同行业前12名,创出了一条科技兴厂之路。
学习十探索为了求实创新
陈泽钧说:“要当好一个合格的厂长,必须要有敏锐的头脑、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科技探索的精神和求实创新的作风。”他坚持用这条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他长期从事企业管理、科技工作和理论研究,养成了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企业改革创新方法。在本厂的整体改革中,他提出和制定的“改有理、放有度、动有序、管有方、做有效”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及总体策略,经过实践,取得效应,企业效益年年迈上新的台阶。1993年以来,他撰写了20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其中有三篇论文获全国论文一等奖。在科研方面,硕果累累,相继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奖、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现代化管理成果优秀奖和广西石化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技术十攻关产品换新颜
前几年,工厂从美国和台湾引进了两套新生产线的设备和技术,但是没有达到理想的生产能力和水平,陈泽钧带领全厂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嫁接,使原材料生产由单一提高到多种,成为全国同行业掌握这一技术的唯一厂家。1996年味精产量达万吨,1998年上升到1.5万吨,设备能力达到100%。担任厂长以来,他还与科技人员一起先后对技改项目21个关键部位、环节立项重点攻关,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南宁市味精厂生产的荷花牌味精以其独具特色的“颗粒特大、晶体特亮、含量特高、味道特鲜”享誉西南五省,荣获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和广西名牌产品称号。企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同行业前12名。
改革十创新企业最活力
企业改革,实质就是人和制度的改革,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改革。但是,企业要创效益,要发展,出路在改革,在创新。这是陈泽钧厂长在厂改革动员会上说的一席话。他对工厂的制度改革作出决定:大动手术,改革创新厂各项制度。
他 提出了“命运一体”的企业制度改革方案,即在人事、劳动用工、分配等制度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对中层管理人员按照德、勤、绩、能、廉标准实行一年一聘制,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取消干部称谓,全厂员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在分配上,以效益优先,“按效分配”为原则打破大锅饭,使员工与企业、分配与效益捆绑一起,“命运一体”此项改革方案,点燃了南宁市及广西国有企业改革整顿的第一把“火”,得到自治区、南宁市领导的重视和肯定。通过改革,全厂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物质”+“精神”企业新基点
陈泽钧说:“一个企业只抓生产,而忽视两个文明建设,那不是社会主义的企业。”因此,他在抓好企业生产管理的同时,更注重抓好“两个文明建设”,以此作为企业改革创新的基点。这些年,他亲自挂帅,坚持不懈地开展“科技兴厂”活动,制定了《南宁市味精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暂行规定》和《南宁市味精厂技改与合理化建议奖励暂行办法》。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纳入了全厂经营的快车道,员工振奋了精神,锐意创新。
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从1991年1998年,企业工业总产值、产量、销售量、税利、全员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等,平均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1994年味精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1998年达到1.89亿元。九年来,工厂分别荣获自治区、南宁市多种先进集体称号、经济效益金杯奖、国家统计局“全国化工行业1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指数最佳工业企业”、“全国50家经济效益最佳食品行业工业企业”等称号。中央电视台曾以正面典型予以宣传报道。
改革的大潮赋予了陈泽钧施展才华的机会,他开拓进取,勇于改革创新,用聪明和智慧辛勤耕耘,去创造辉煌。对在化工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陈泽钧,党和人民给了他很多荣誉:1993年荣获“广西优秀厂长”称号;1994年被授予“广西优秀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者”、“中国侨联实现‘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先进个人”、全国化工“劳动模范”;1995年被评为“广西劳动模范”;1996年荣获“广西‘八五’企业技术进步先进工作者”;1997年成为南宁市“拔尖人才”;1999年评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今天、明天,陈泽钧始终执着地追求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