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少光先进事迹

WB01417_.gif (1257 bytes)

  温少光(1943-),新加坡归侨,广东普宁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西区政协委员、桂林市人民代表、矿产地质研究院新源工程勘察院总工程师及桂林市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等职。其多次放弃出国定居的机会,一直坚持为祖国服务,积极投身科技体制改革。19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6O--70年代在甘肃青海戈壁和秦岭大巴山区坚持野外作业,先后在地质队任分队技术负责、分队长、大队副总工程师等职。1984年调到矿产地质研究院从事物探技术研究,1989年至1993年任物探技术研究室主任。其参加工作以来,兢兢业业地为祖国地质事业辛勤工作,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野外施工,几乎没有休息星期日。在西北工作期间,为祖国西北地球物理勘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调入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后,在隐伏矿新技术及地下物探研究方面,填补了多方面的技术空白。近年来从事老矿山的二轮找矿研究,为老矿山增加储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几十年来,其完成了数十项科研和生产任务,承担过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个,国家重点工程勘察项目20余个,主持过省部级重点科研、技术推广、找矿研究项目十余个,完成各种科研、找矿、工程项目共计60多个,撰写各种科研报告、论文专著100余份,计300万字以上,其中有三篇论文在国际会议上作过交流。其与同事共同合作,找到工业矿体十余处,创经济效益5亿元以上,潜在经济20亿元。工作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4项。其部分科研成果达到了国内和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工作成果,推动了地球物探事业的发展。其本人成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在有色地质界,国内外同行中有一定的名气和影响。其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在隐伏矿新技术和地下物探领域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地质报》、《广西日报》、《广西侨报》及省、市电台都报道过其事迹,并得到有色、地矿、冶金部门和一些高等院校的高度评价。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9年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