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斯洲,男,一九四五年七月出生于朝鲜新义洲,一九五三年随父母国国,一九六0年,中学毕业后,回到山东老家——桓台县田庄镇刘家村。自一九六五年起,先后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桓台县第二造纸厂(现颖汇集团公司)厂长、书记,镇经委副主任,桓台县华侨建筑公司经理。现任淄博市侨联常委、桓台县侨联主席,桓台县政协委员,山东淄博鑫侨置业建安装饰工程公司总经理。
刘斯洲在担任刘家村支部书记期间,团结带领全村人民以“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为宗旨,不分昼夜,与广大村民战斗在生产第一线,改造农田,挖深水井,修渠灌溉,粮食产量由年亩产150多公斤增长到750公厅,实现了旱涝双保。村里还建起了试验队,盖起了新校舍,整修了道路,创办了近十家集体副业。年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刘家村成了全县的模范村。
一九七七年,刘斯洲受上级委托,着手创办桓台县第二造纸厂(现颖汇集团公司)。当时,办厂条件非常困难,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人员素质差,他和厂领导一班人,不分严寒酷暑,靠着一种顽强的干劲,土法上马,自己动手将所有大型设备安装完毕并一次性试车成功。纸厂离家不到2公里;但他经常是十天半月才回一趟家。连父亲患病,也顾不上,直到病故时,也未能见上老人最后一面。如今,颖汇集团已是省级大型企业集团,并被列为全省的明星企业,成为全县的纳税大户。
在日常工作交流中,他看到许多归侨、侨眷的生活仍处在贫困状态,有的连温饱都达不到,便萌生了创办侨属企业,帮助归侨、侨眷脱贫致富的设想。经过反复斟酌,他决定扔掉镇经委副主任这个铁饭碗,创办侨属企业。八十年代初,他带领几个归侨、侨眷成立了一个华侨贸易公司,但由于当时对市场了解不够,加之同志们的商业意识差,公司中途夭折。但这并没有使他丧失信心,通过反复论证分析,一九八五年桓台县华侨建筑公司正式成立。当时,帐本上一分钱也没有,刘斯洲带头集资,拿出全家多年的积蓄4700元,并发动124名归侨、侨眷筹集56000元作为启动资金,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刘斯洲作为公司的创立者、领路人,凭着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自己托关系,找门路,费尽心思承揽工程,设备不够,就把家里准备盖房用的梁和檀木拿到工地上,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连家中的锅、碗、瓢、盆和菜刀、菜板都拿到了公司。几经波折,公司从小到大,滚动发展,如今,华侨建筑公司已拥有固定资产860万元,职工2400多人,下设济南、淄博、无棣、滨州、东营等六个工程处,辖十五个施工队,年完成建安产值3000余万元,创利税200多万元,工程合格率为100%。工程总优良率达到50%以上,仅91年至93年只济南工程处创省、市优质工程就达10个之多,公司现正以崭新的面貌,稳步健康的发展着。
刘斯洲始终把归侨、侨眷的利益装在心里,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华侨建筑公司先后安排了一百多名归侨、归眷子女在公司就业,并先后拿出60多万元,帮助归侨、侨眷上工副业项目80多个,使50多户贫困侨属家庭脱贫,同时,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华侨职工之家,为50多户职工安排了单元楼房,还建起了卫生所、面食部、门市部、理发部等配套设施,为职工和家属子女办理了农转非和养老保险。在此基础上,还先后捐款50余万元,支持地方福利事业,为修路、敬老院、教育等做了大量有益的事情,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九九八年十月被山东省政府侨办表彰为“山东省侨务扶贫先进单位”。
桓台县侨联于一九八五年正式成立,属于“三无”组织,即无编制、无固定办公场所,无经费。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在桓台县第二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刘斯洲同志当选为县侨联主席,他首先把侨联正规化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依托华侨建筑公司,在县城兴桓路21号,堂堂正正挂起了“桓台县归国华侨联合会”的牌子,每年从建筑公司拨款数万元用于侨联开展日常工作,帮助归侨、侨眷办理一些户口农转非、工作调动、子女上学就业、解决住房等;配合县人大、县侨办对归侨、侨眷进行走访慰问,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每逢过节,召开茶话会、座谈会,同他们欢聚一堂,交流情况,联络感情;于九八年协同县侨办对全县侨情作了一次认真细致地普查,并为已调查在档的四十余名归侨和三百九十六名侨眷办理了归侨侨眷身份证;九七年配合市侨办、侨联在桓台宾馆成功的举办了“淄博市侨界迎港归《华建杯》文艺汇演”,并为义演出资一万余元;每年3至5次组织归侨、侨眷以会议或座谈的形式,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九九年三月八日,同市侨办、侨联一道在桓台宾馆成功的举办了“淄博市侨界庆三八迎回归联欢会”,并出资三千元;每年出动车辆几百次接待各地侨联干部和归侨、侨眷、海外侨胞百余次;办理归侨侨眷来信来访50余人件等。侨联工作得到了飞速发展,每年都被淄博市侨联表彰为“先进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