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守仪先进事迹

WB01417_.gif (1257 bytes)

  郑守仪1931年出生在菲律宾一个爱国华侨家庭,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孩。中学毕业那年,新中国成立了。当她看到一些菲律宾同学在纪念册上彼此勉励要为自己的祖国服务的赠言时,就萌发了将来报效祖国的愿望。
  1951年,她毕业于菲律宾商科学校,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她上第一堂课时,向学生作自我介绍说:“我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人。”从而被校方辞退。因为按照当时菲律宾政府的规定,外国人不得在公立学校任教。受此打击,郑守仪更加心向祖国,盼着有朝一日在祖国的大地上,以主人翁的姿态过着扬眉吐气的生活。
  郑守仪1951年至1954年半工半读于菲律宾东方大学,先后获得了商科教育学土和教育(生物学)学士学位。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免试进入国立菲律宾大学研究生院专修生物学。然而,她在几位华侨的帮助下,于1956年6月30日毅然放弃了唾手可得的硕士学位,瞒着宠爱她的双亲,带着对新中国的强烈向往,转道香港于7月1日回到祖国,被分配在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从事现代有孔虫分类与生态研究。从此,她与有孔虫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孔虫是一种带硬壳的海生单细胞动物,已知古今约有6万种。其个体微小,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其形态特征;遗壳能在地层中长期保存,成为化石。因此,它们不仅是研究海洋生态学的良好材料,而且是研究地层对比、岩相识别、恢复古环境的一种优异的生物指标,对石油等沉积矿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50年代,现代有孔虫的研究在我国尚属空白。在导师指导下,她借助于精通英语的优势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很快便掌握了国外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她在显微镜下对有孔虫进行分类鉴定、定量计数、磨片解剖观察其内部结构,然后绘制种类形态图。做文字描述等。这项工作犹如给各个海区的有孔虫建立档案,不仅工作量大、繁琐,而且要求严格、细致。为了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她不仅每天早出晚归,而且连逢年过节也泡在实验室里。
  刚开始的几年,她与导师合作进行中国现代浮游有孔虫分类和生态研究。合作发表了《黄海和东海的浮游有孔虫》、《黄海和东海浮游有孔虫生态的研究》、《黄、东海及邻近水域浮游有孔虫地理区划的初步探讨》和《南海北部的浮游有孔虫》等学术论文,填补了国内的研究空白。
  文革期间,郑守仪虽遭不白之冤,但她从“棒子队”出来之后,看到生产部门急需的资料无法提供,十分痛心和焦急,不顾当时的种种压力,提交书面报告,要求恢复被迫中断了的研究工作。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对中国海现代底栖有孔虫分类与拟生态以及有孔虫古生态的研究上,她又取得了丰富硕果。先后完成《山东省打渔灌区第四纪有孔虫及其沉积环境的初步探讨》等5篇研究论文。其中的两篇《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40万字,60幅图版,35幅插图,首次记述了410种,有11新属、93新种),是后来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的集体研究项目《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的主要研究报告之一(第三获奖者)。
  1977年10月,郑守仪回到了阔别21年的菲律宾探亲。她看到父亲的遗嘱:“守仪能为祖国效力,殊堪嘉慰。”更坚定了她把终身献给祖国的愿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使我国第一代进行现代有孔虫研究的郑守仪焕发了青春,她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了有孔虫研究。
  80年代,频繁的社会活动占用了郑守仪不少的时间,她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研究工作,先后辞去了青岛市副市长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职务。业精于勤,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于1988年发表了一部50万字的专著——《东海的胶结和瓷质有孔虫》。由于她对大量种类进行了难度较大的磨片观察研究,从而突破了过去主要凭外部形态结构鉴别种类的传统方法,研究质量超过了国内已有的一切工作,在国际上亦不多见;世界有孔虫研究权威Loeblich和Tappan教授认为该专著可成为经典著作。该专著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郑守仪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扩大我国现代有孔虫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1979年,她首次随中国诲洋学、渔业研究和管理代表团出访美国;80年代以来她先后出席了在法国、瑞士、香港、德国和日本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宣读了《东海浮游有孔虫组合的分布》、《东海胶结有孔虫的分布》、《渤、黄、东海有孔虫组合的分布》、《南海北部胶结有孔虫的分布》和《黄海和渤海的胶结有孔虫》等有孔虫研究论文。其中的两篇分别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均为第一作者)。
  90年代初,在社会活动更多、科研经费不足、工作量巨大的情况下,她不惜自费1万3千多元购置了电脑和打印机,以空前的紧迫感和责任心承担了中国动物志有孔虫卷的编写任务,更加执著地拼搏于基础研究第一线。现已完成了《胶结有孔虫》卷(100多万字,122幅图版,100幅插图)的定稿,即将交付出版。
  迄今,郑守仪已发表和完成了250多万字的论文和专著,亲自完成中国海700多测站的有孔虫定量计数,亲自绘制有孔虫形态图8000余幅,记述中国海现代有孔虫1500余种,共发现1新科、l新亚科、24新属和290新种,已发表的新属大多数被国际有关有孔虫经典论著所引用。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海区现代有孔虫主要种类的生态特征及区系群组分布规律。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我国海洋原生动物学、生物海洋学、地质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也为世界现代有孔虫研究增添了新资料,更重要的是为我国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基础参考资料。
  郑守仪早在80年代初先后担任青岛市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山东省侨联副主席时,便怀着人民公仆的责任感,热情接待、认真处理人民来信来访,帮助包括归侨、侨眷在内的许多人落实了有关政策。当她得知归侨、侨眷受到明显不公正待遇(如有关职称晋升、工资待遇问题、私房被挤占、华侨在国内投资受骗、革命老归侨骨灰安置不合理等问题),她不惜暂时放下紧张的科研工作,深入调查研究直至现场查看,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亲自为上访者整理材料,向领导写信反映,依靠有关党委和政府部门,使问题得到较圆满解决。
  1983年,她当选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后,一直积极参政议政,为国为民谋事。仅在历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的书面提案和反映的社情民意即达200多项,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如她提的“对华侨在海外的革命功绩给予应有承认”案,即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受到海内外侨界的广泛拥护。她针对一些违法现象提出提案后,若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则“穷追不舍”,表现了非纠正不可的执着。例如,她就一家电视台违反《广告法》播出“富乐门”香烟广告一事递上了提案;有关部门答复说,那件广告得到工商部门的批准;郑守仪又针对这种强词夺理的答复,以法律为根据予以驳回,终于使那件广告停播了。精通英文的郑守仪,还一次次给有关单位写信,纠正其广告、产品包装、画报和店家门头上的英文差错。这些单位意外地收到她的信,方知英文用法不对,纷纷复信致谢。
  出于对祖国、对同胞深挚的爱,郑守仪象一把“火”,走到哪里把“热”带到哪里。1979年12月她出访美国,结识了一对华人夫妇,对方请她帮忙寻找在祖国的两家亲戚。郑守仪回国后,根据对方提供的解放前地址的线索,分别给上海、银川、江西等地的侨联和公安部门写信。历时半年,好事终于办成。为了尽快帮人找到亲人,她曾自费请人在香港报纸上刊登寻人启示,并请海外亲属帮忙。不少被她帮助过的人亲切地称她“热心的郑大姐”。80年代初,郑守仪赴菲律宾探亲、讲学时,结识了几位从台湾去的山东人,其中有3位的原籍是青岛市所属即墨市灵山镇。他们委托郑守仪带回书信和钱,从而恢复了与故乡亲人中断了将近40年的联系。1986年农历正月十六,郑守仪还赶到灵山镇,探望了这几家台属。
  郑守仪作为菲律宾归侨,对旅菲华侨、华人怀有更深的感情。十几年来,她多次访菲,为增进中菲友谊和民间交流,为侨胞传送亲情而奔波,被菲华社会誉为“中菲友好使者”。1995年春,她还率中国致公党山东省访菲医疗团到马尼拉为菲华社会义诊,博得菲官方和菲华社会的高度赞赏。当地三大义诊组织为表敬意,特请菲卫生部长和我驻菲大使,向医疗团每位成员颁发了奖牌。期间,郑守仪结识了菲总统经济顾问、华人陈培伟博士夫妇和菲华妇女会执行副会长、华人李淑敏女士。郑守仪回国后,把这些朋友介绍给青岛市海外交流协会。经协会邀请,陈培伟夫妇于1996年、1997年两度来青岛访问考察,陈博士还愉快地接受协会的聘请,出任名誉顾问,表示要为协会同非各界人士的交往作出努力。李淑敏女士也于1998年春率菲华妇女会中国联谊访问团,对青岛、潍坊、济南进行了友好访问。1997年3月,郑守仪作为顾问随青岛市外办负责人访菲时,她提议并受致公党中央委托,带去4套大型文献电视片《邓小平》录像带,赠给菲华联谊会、菲律宾近南学校等,均被视为最珍贵的礼物。菲律宾中国洪门联合总会收到录像带后,给致公党中央的致谢信写道:“俾本门昆仲得机瞻仰邓公丰功伟绩,缅怀其爱国爱民高尚情操,上了一堂爱国爱乡的课,意义重大。”
  目前,郑守仪又开始进行第二部——《瓷质有孔虫》卷的编写(50万字)。她的最大愿望就是要力争在有生之年完成全部四卷共计300余万字的《中国动物志有孔虫》卷的编写任务,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献出最后一点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