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琮(1922-),美国归侨,广东台山人,1950年9月回国,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4年底前往美国留学。1945年密执安大学获科学硕士学位,1947年在匹兹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讲师及助理教授。1950年9月返回祖国,到北京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化工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到天津大学任教至今。在50年代中期,参加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长远规划,并率先在国内研究大型蒸馏设备的模拟。从60年代起,一直参与制定我国化学工程学科的科研规划并为国家重点项目“蒸馏”的主要负责人。60年代负责我国研制重水的重点项目并发展了不稳态蒸馏过程的理论,指导了重水工厂的设计与调试,研制了最终浓缩的高效设备,为建立我国重水工业做出了贡献。“文革”后,任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在国内率先研究大型工业蒸馏塔的模拟放大理论,发展出三维非平衡混合池模型及其软件,已成功的应用于指导生产及改造了我国很多大型蒸馏塔,包括大庆油田引进的原油稳定装置和燕山石化公司引进的30万吨乙烯工程中的汽油分离塔等,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亲自创建并领导一个科研开发和生产相结合的基地,即天津大学化工分离技术及新型填料开发中心,在技术革新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国家列为向全国重点推广的技术中心之一。随着精细化工等分离的需要,提出分批蒸馏多变参数新策略。此外,在蒸馏过程理论、蒸馏能学和传质理论方面也作出贡献。主编过《化学工程手册》、《化学工程词典》等7本专著和教材。是我国首批的博士生导师,培养出的高级科技人才(包括博士、硕士)数十人,不少已为知名专家。其科研成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0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三等奖(1987)、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二等奖(1988.1989)、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1988),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5)。是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1989),获《侨界十杰》提名奖(1994)。1999年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