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逸云先进事迹

WB01417_.gif (1257 bytes)

  曹逸云(1933-),女,侨眷,上海人,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同年分配到北京流行病学研究所工作。1963年调昆明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几十年来,主要从事细菌、肠道病毒、病毒疫苗等基础医学研究。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 出了贡献。70年代,作为主要参加者,研究并建立了KMB-17人二倍体细胞株。该细胞株经标化达国际同类细胞株标准,是病毒疫苗生产用的重要细胞基质。目前,该细胞株正大量用于生产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和甲型肝炎减毒活疫等疫苗制品。进入80年代,曾先后两次赴美国进修,并合作研究病毒性心肌炎和肠道病毒持续性感染,取得较好进展,在国际杂志上发展论文6篇,引起同行的极大兴趣。回国后对我国各地流行的手足口病病原开展研究,并制备出柯萨奇A16病毒抗血清供全国各地使用。1985年初,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合作,开始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毒种的研究工作。以身作则带领研究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和甲肝诊断试剂两项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的研究任务。先后于1990年和1992年取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和《试生产文号》。研究成功的甲肝诊断试剂总符合率超过95%,已取代了进口试剂。甲型肝炎减毒疫苗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且大量投入使用。多次放弃在国外工作机会,把所学到的知识无私地奉献给祖国。多年来,参加了培养病毒学专业人员的教学工作,培养出硕士研究生6名;组建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生产及科研人员队伍。由于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优秀卫生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云南省劳动模范。1999年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目前,其已年逾花甲,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培养硕士研究生而操劳,为我国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预防和控制甲型肝炎而奋斗。“老骤伏流,志在千里”。其虽然成果累累,但正以饱满的热情向着我国医学事业的高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