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老手艺唤旧记忆 温州平阳四代人的米塑传承

2017年05月25日 16: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陈治丽和他制作的米塑 兰娇娇 摄
陈治丽和他制作的米塑 兰娇娇 摄

  中新网温州5月25日电(记者 李婷婷 实习生 兰成龙 通讯员 徐远虑 兰娇娇)“只要做一遍给他看,他基本都能模仿起来,我准备把所有的技艺传授给他。”看到孙子制作米塑时表现出的天赋,家住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顺溪镇的七旬老人陈治丽十分欣慰。

  人多知晓北方的“面塑”,但在鱼米之乡的温州,也流传着类似的食品塑作工艺——米塑。米塑又称“粉塑”,在温州民间每逢喜丧节日,都要捏制米塑。这一习俗至今已有千余年,现今难得一见,只偶尔在民俗活动中现身。

  今年73岁的陈治丽,与米塑打交道已逾50年,家中的技艺传承也有100多年历史。出生于米塑世家的他,从小耳濡目染,15岁就能独当一面。“我的大伯公在光绪年间就开始制作米塑,后来传到我这已是第三代了。我小时候就喜欢看他们制作米塑,看着米团在他们手中神奇地变成一个个人物、花鸟和走兽,我根本移不开眼。”

  从小就喜欢美术、绘画的陈治丽,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米塑艺人。

  据介绍,制作米塑的工艺非常繁琐,要先把大米煮熟,揉成米团,再通过揉、捏、掐、刻等多种手法,制作出各种形象,接着染上色彩。

  “以前我们这经济条件不好,我经常是免费帮邻里乡亲制作米塑,他们的一句谢谢就让我很高兴。”陈治丽在15岁时进入顺溪服装社工作,“到服装社是为了赚钱生活,而坚持制作米塑是个人爱好,后来工作在换,但唯独这门技艺我没有落下。”陈治丽这一坚持,便是50多年光阴。

  “做米塑要用心去观察琢磨,才能做出好的作品。以前没有电视,我就去看大戏,把戏子扮演的人物角色记在脑海中,回来靠记忆做出来。做米塑一定要心静,很多细微的部位都需要细心处理。工具也极有讲究,要用骨制的小刀具进行雕镂、装点。”说罢,陈治丽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盒子向记者展示,并一一介绍:“这些是象牙制作的,这些是牛骨制作的。都是我大伯公传下来的,它们的年纪比我都还大。这些都是我最珍贵的宝贝。”

  “这门手艺是几代人传下来的,它不仅是一种乡土文化,也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将它传承下去。”在陈治丽心里,从事这门传统技艺是他这辈子积攒的最大一笔“财富”。更令他欣慰的是,12岁的孙子对这方面很感兴趣,同时也很有天赋,他准备好好培养这“第四代传人”。(完)

【责任编辑:马莹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