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五邑大学董事会主席吴荣治:愿做华侨文化笃行者

2017年11月21日 11:3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资料图:吴荣治。戴惠甜 摄
资料图:吴荣治。戴惠甜 摄

  原标题:五邑大学董事会主席吴荣治--愿做华侨文化笃行者

  离家逾20载创下家业,始终惦念家乡,于是他最终回到开平办厂;在商界驰骋多年,心中的文化情结始终令他难以释怀,于是他创办“在园”,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发展侨乡教育事业,他争取各界支持,支持五邑大学的建设……

  他热爱文化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创造精神财富。他就是香港润成纺织集团主席、五邑大学董事会主席、在园恩荣文化促进会会长吴荣治。

  从啃下一本英文书开始创业

  1956年,吴荣治以侨眷身份只身到香港闯荡。少年的他进了一家小型制衣厂做学徒工,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月薪仅为5港元。小制衣厂恪守旧式师徒关系,师傅轻易不肯将自家谋生的特技、绝活教给徒弟。埋头苦干,只能学到了一点儿车衣、裁衣的基本技能。

  一次,师傅桌上放着的一本关于时装剪裁技术的英文书引起了吴荣治的注意。于是,他抄下书名,托远在英国的舅父将书买了回来。在半年时间内,自己翻字典查单词,一点点地啃下了书里的技术和方法。

  不仅如此,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吴荣治更挤出时间自费报读了夜校。“当时,我们晚上也要上班。所以我求了工厂老板很久,他才愿意让我晚上去上课。”终于,凭借所学的制衣制作技术和服装设计知识,吴荣治应聘当上了一家制衣厂厂长。

  上世纪70年代,香港制衣行业蓬勃发展。预见到制衣的发展对整染的需求更大,而整染比制衣的利润势必更为可观,1978年,从事制衣生意多年后,他接手了一家整染厂。自此,他的企业从制衣逐步向整染转移。

  1982年,吴荣治就回到家乡开平,先是给一些国营工厂发包订单,继而投资办厂。到1994年,他旗下的润成(开平)整染厂、润成织造厂已成为润成集团在内地的生产基地,从此润成企业实现了战略的成功转移。他先后在东莞和开平创办了顺成、润成、大成、润彩等几个工厂。

  2014年,传统的织染技术已趋落后,吴荣治决意创新,从瑞士引进了一条当时最先进的冷染生产线。不但提高了质量和产能,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节能减排的效果,达到高度环保政策需求。同时,他更动员女儿回来家乡,革新企业生产线的管理系统。英国皇家染色学会更授予他2014年度大中华区“金牌奖”,表扬他在染整行业作出的杰出贡献。他的女儿吴慧君也因此获得2015年度青年工业家奖项。

  积极为开平碉楼申遗作贡献

  事业上的成就,令吴荣治深藏心底的“文化情结”得到重新萌发。

  上世纪90年代,他在开平梁金山侧的一处山谷里,买下120多亩地,斥资修建了一座现代文化风景园林——“在园”,走进“在园”,人们便能在厅堂室内看到,饱学之士的诗、书、画。“在园”之“在”是何意?吴荣治说:“在,七分实在,三分自在。”

  同时,吴荣治还成立“在园”文化基金会,致力于家乡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弘扬中华文化、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每年,吴荣治都会在“在园”举行各类文化沙龙活动,热情接待到访的国际友人、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学者和回乡寻根探亲的华裔青年学生。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广东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江门最具特色的历史和建筑人文景观,更是吴荣治的“乡愁”所在。“小时候我就住在碉楼里,对碉楼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许许多多的记忆。”吴荣治说。

  江门启动开平碉楼的申遗工作后,吴荣治身体力行,以“在园”为基地,多次组织海内外专家学者开展田野考察和研讨交流。他还到国内多个世界遗产地考察,学习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成功经验,并联系香港大学教授、古建筑专家、香港文物咨询委员会主席龙炳颐等专家,到开平指导“申遗”和文物保护工作,在开平碉楼编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与乡亲一起见证“申遗”成功的历史性时刻,他还专程从香港赶回家乡。2007年6月28日,当知道开平碉楼与村落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表决通过时,他激动得与亲朋紧紧拥抱在一起。

  投身教育累计捐2000多万元

  “笑谈端坐气垂虹,亦友亦师吾道通。拳动千钧闻虎啸,剑回一抹卷龙风。峥嵘岁月留余韵,钻石人生冀晚红。击水三千平素愿,会当七海搏长龙。”这是吴荣治赠予好友锦泉的一首作品。酷爱文学的他,常以作诗赋词为人生之乐趣。此作虽为赋赠友人,但用心感之,却仿如吴荣治真实的人生写照。

  2012年,为更好地支持侨乡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吴荣治成立了在园荣恩文化促进会,至今已累计捐资2000多万元。2015年,吴荣治更荣任为五邑大学第三届董事会主席。

  “他把文化教育事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谈起吴荣治,五邑大学原校长助理冯荣兆竖起了大拇指。“我对他的印象是从慈善家开始的。从我认识他的那年起,他不仅在资金上尽自己所能资助困难的学生,还把优秀的中华文化带给学生,这让我很触动。”

  “我深深体会,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生产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新一代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精神品德对其成长重要性。”说着,吴荣治的眼睛便变得湿润。“江门是一座希望之城,五邑大学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大学。我希望能把更多更优质的资源引入到五邑大学,为五邑大学的孩子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南方日报记者 戴惠甜

  通讯员 谭芸馨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