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福建“糖三代”辞美国高薪工作 “逆流”下乡创业

2017年11月22日 09:59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原标题:回到家乡,放飞创业梦想

  近日,在福安市晓阳镇晓阳村一处葡萄大棚里,林恩辉正在指导种植户做好清园和冬剪工作。29岁的她,是晓阳镇返乡创业大学生党支部书记。她从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成长为当地农村致富带头人。

  在福安,以往农村留不住人才的现象已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逆流”下乡。据了解,该市现有返乡创业大学生600多人,他们为新农村建设释放出新的能量。“十九大报告提到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这让我们更坚定了在农村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心。”林恩辉说。

  “兔女郎”“糖三代”

  一颗颗创业种子,在农村破土

  大学毕业后,林恩辉曾在一家银行工作,但在家乡成就一番事业始终是她的志向,“很早,我就有建个农场的想法,通过科学种养带动村民增收。随着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返乡创业成为必然选择”。

  2010年,林恩辉辞去工作回到晓阳镇,成立恩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她苦学种植技术,白天开荒除草,晚上还抱着书本钻研。在大山里,林恩辉建立起一个全循环、生态化的立体养殖农场,创建了农业产业观光园——农博园。她的农场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太阳能灭虫灯等生物防控技术,将生态理念贯穿种植全过程,葡萄平均亩产值由6000元提高到1.5万元。

  建成一个农业创意形成与创业知识培训中心、一个创业成果展示与网络交流中心、一个农业创业实训基地、一个农业创业服务中心;在优质葡萄生产、乡村旅游发展等领域,聚集一批农业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一批乡村创业人才,孵化一批乡村科技创业企业,建成一个乡村众创空间……去年以来,在市、镇有关部门支持下,林恩辉牵头打造的晓阳镇大学生创业平台不断拓展。她与福安市的大学生创业协会、青年创业协会、思锐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签约合作,逐步形成了创意形成-创业知识培训-创业实训-创业保障-成果形成的完整助创链条。

  “农村有肥沃的土壤,能培育我们撒下的梦想种子;农村有广阔的平台,足够我们在这里施展才华。”林恩辉说。在福安,像她一样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很多,他们通过智慧和勤奋,实现了在广阔农村“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松罗乡柳溪村,返乡创业大学生王丽妃和姐妹们创建了獭兔养殖示范基地公司。该公司是目前省内占地面积最大且设施完善、技术全面的生态循环产业化獭兔种兔繁育基地,年出栏约10万只商品兔。如今,她们又以兔子为主题打造“兔女郎”生态休闲庄园,集生态农业、休闲娱乐、观光体验于一体。

  出生于1987年的陈丹,是溪潭镇王里村的第一个大学生。2014年,她辞去在美国巴德公司的高薪工作,回乡制作、出售麦芽糖。自称“糖三代”的她说:“返乡创业,源于麦芽糖是我儿时的幸福记忆,我要把这份幸福记忆变成我的‘甜蜜’事业。”如今,陈丹在村里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新厂房,开发的各类姜糖产品销售火爆,年销量达36吨。

  “扶贫鸡”“催花手”

  一场场头脑风暴,让农户受益

  土地入股分红、电商渠道销售、家禽家畜“代养”……大学生基层创业掀起一场场头脑风暴,带来了全新的劳动生产资料分配方式、销售渠道以及利润分红模式,让贫困户能更加便利、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

  在晓阳镇乡村众创空间,一个名为“扶贫鸡”的扶贫项目由返乡创业大学生谢杨军倡议并发起。贫困户不出钱只出力,从鸡苗提供、养殖技术到销售渠道,“扶贫鸡”项目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贫困户只要领了鸡苗,按要求顺利地将鸡养至出栏,就可以领到“代养费”,在最低风险下实现脱贫致富。

  “现在已有5户贫困户加入这个项目,而且成效初显。第一批成鸡已经出栏,每户可以领到2万元左右的‘代养费’。在拓展销售渠道方面,我们还联系了家政服务机构,实现定点销售。”谢杨军介绍,该项目还引进了物联网理念,在养殖场地安装摄像头,做到绿色农产品可追溯。

  返乡创业大学生刘珍文成立了福安市中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农作物种植的专业技术传播和指导,特别是在宁德市首次引进了营养催花技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刘珍文的家乡溪潭镇磻溪村,村民们亲切地称呼她为“催花手”。贫困户刘宋良说:“我家种了杨梅和蜜柚,学了小刘指导的催花技术后,现在一亩每年能增收2000多元。”

  农业“靠天吃饭”,这是横亘在很多贫困户心中的一道坎,种养什么拿不定主意,怎么种养没有想法,拿着扶贫资金不敢发展。创业大学生不仅带来新的理念,更带来了知识和技术,让很多贫困户吃了定心丸。如今,晓阳镇乡村众创空间的“新农人”们,已是福安高海拔地区科技种养的带头人。如恩辉农博园,目前吸收了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创业需求的,农博园免费提供大棚种植技术,想收入稳定的,可以在基地打工领工资。

  宁德市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联合会会长陈煜表示:“创业大学生挥洒青春激情,成为新一代的乡村致富带头人,他们有学识、有眼界,更容易被农民所接受。目前我们协会会员中,有六七成的大学生都是扎根在基层从事农业工作,直接或者间接地带动了上万名农民就业创业,为精准扶贫事业贡献着青春力量。”(黄枫 通讯员 林耀琳 郑望)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