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广佛界河“四源共治”的治河经:打造家门口4A级景区

2018年05月28日 14:0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2017年底,里水河“一河三岸”9公里长的核心区通过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验收。 资料图片
    2017年底,里水河“一河三岸”9公里长的核心区通过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验收。 资料图片

  里水镇镇长、里水河镇级河长谭艳玲与你分享里水河五年的治理路——

  打造家门口的4A级景区

  行走在里水河旁宽敞的绿道上,你会看到不少街坊、游人在成片的绿荫下散步,度过悠然自得的清闲时光。放眼望去,河对岸色彩缤纷的建筑群倒映在清澈的河面上,古色古香的游船经过时泛起层层涟漪,别有一番岭南水乡的韵味。

  让人很难想象,几年前,市民经过这条散发异味的里水河,只好捂鼻快速通过。在五年前启动系统的环境治理改造以来,里水河中心城区水质逐年优化,河对岸的旧建筑也换上“新衣”,重新激活了当地的水资源与文旅资源,城市景观得到大幅提升。

  而经过近三年的创建,2017年底,里水河“一河三岸”9公里长的核心区通过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验收。里水河有怎样的治理经验?作为广佛同城的重要节点,里水是如何以水为媒,带动区域经济、社会民生的整体发展?

  5月25日,佛山明星巡河活动走进里水河。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镇长、里水河镇级河长谭艳玲为南方日报写的“绿色家书”里,潜藏了里水河的“变身”秘密。

  撰文:李欣 统筹:罗琼

  广佛界河“四源共治”的治河经

  里水依水而生,因水出名,镇内拥有260公里的河网。作为广佛同城的重要节点,近年来,里水镇坚持将水治理与水文化结合,打造“梦里水乡”景区,把里水河打造为灵动的水乡风情游线。

  里水河是里水镇的母亲河,位于里水镇中心城区,总长17.5公里,流域面积66平方公里,河流域居住人口约22.45万人。由于河流穿城而过,污水排放量大,约4.5万吨/日。

  作为广佛界河,在治理过程中,里水河重要需要破解四方面难题。一是里水河流域内有支干涌及支毛涌110条,水网纵横交错,水质容易受到外江水,如西南涌、水口水道和支毛涌水质的影响;二是流域纳污面积广,由于历史原因,支毛涌临河民居、建筑物较多,造成了截污管网建设难度较大;三是区域内的企业工业废水有时不稳定达标排放,同时存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混排的情况;四是雨污合流现象多,特别是已建成的楼盘内雨污未进行分流等。

  为破解上述难题,里水先后投入约5.6亿元进行整治,通过实施“四源共治”,努力改善里水河水环境质量。

  除了从源头上加大水环境污染治理外,里水河建成污水管网约82公里,实现污水管网覆盖率达65%,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万吨,通过提标工程污水排放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对生活污染源进行治理。针对工业污染源治理,对里水河流域涉及81个工业区进行环保整治,截至目前已清理无证照企业235家,对67间涉水企业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生产废水的达标排放,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在农业污染源治理上,里水镇对全镇范围内的禽畜养殖场进行全面清理,目前已清理455户,剩下18户将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同时,里水对全镇的86个农庄进行规范化整治,确保污水处理后排放。

  在河涌内生源治理上,通过活水工程、河涌清淤、生态修复、河岸整治、安装应急净化装置等手段,不断提升里水河的自净能力,逐步实现水清岸绿景美。

  通过提升里水河的水动力,同时提升里水河对污染源的自净能力,里水河实现了三个变化。一是水质的明显改善,治理前后的污染指数下降了39%,除了氨氮指标外,其他指标均达五类水;二是颜值提高,岸上都是公园、健康绿道,取缔了原有的旧厂房;三是内涵丰富了,岸上的公园不但美而且有内涵,市民群众逛公园可以感受水乡文化风情。

  里水河流域治理经验将复制推广

  事实上,在实施“四源共治”前,里水河的治理早在五年前就已开始。通过岸线整治、截污管网建设以及河道清淤,里水河改造已取得不错的成效。

  除了对水环境加大治理力度,里水还通过不断投入,已基本取缔了“一河两岸”的所有工业企业,通过“三旧”改造和“梦里水乡”景区的打造,建设了“艺术河畔”、书香园、郁水园、福寿园、龙情园等一中心主题四大公园。

  从去年起,里水开始探索用河流流域综合治理和“四源共治”的思路,启动里水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计划用3—5年时间,使到里水河流域内所有河涌达到地表水五类水,主要河涌达到Ⅳ类水,并将该项目打造成为“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的示范样本。

  该项目计划投资21.5亿元,对里水河流域66平方公里流域范围内的110条河涌进行全面综合整治,充分整合市政、农业、环保、水利、智慧城市管理等多方面的高新技术,通过实施“截污工程、治污工程、活水工程、生态修复景观工程、智慧水务工程”五大工程,恢复里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和实现水质达标。

  以截污管网工程为例,里水将计划建设截污管网超过100公里,逐步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智慧水务工程则包括建设监控中心、水文站、气象站等,进一步对里水河流域实现智能化管理。

  按照计划,里水河流域治理理念将推广到西南涌流域以及水口水道流域。同时,里水将借水环境治理为契机,重点打造梦里水乡二期里水河东段游线,同时对里水河南段“一河两岸”的企业进行“三旧”改造,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规划改造一批文化创意项目,丰富游线上的内容。

  为进一步让群众感受水环境建设的成果,里水将打造水乡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岭南水上花市、锦龙盛会、家庭龙舟赛、水乡集体婚礼等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水乡特色活动,不断擦亮“梦里水乡”品牌。

  各级河长需做到“四个包”

  不管是治理里水河,还是全力打造“梦里水乡”特色品牌,我认为,各级河长是河涌的第一责任人,需负责辖区内河涌问题的发现、解决,并配合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助推水质达标。

  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河长,要实行“四个包”。一是包污染源分析,包括所负责河涌的污染源情况、排污口情况;二是包巡查发现问题,做到村级河长每周巡河一次、镇级河长每月巡河,及时发现问题,上报问题,包括保洁问题、排污异常问题等;三是包对河涌治理措施进行研究,协调相关部门落实相关治理措施开展治理;四是包水质有改善、实现水质达标。

  要做好河长工作,则需在落实责任、组织协同以及坚持作战三方面下功夫。以组织协同为例,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四源共治”需要相关部门联动开展,作为河长应发挥好组织协同作用。而河涌治理是一项攻坚战也是长久战,需要坚持去做长期去做,需要努力推动河涌实现稳定达标。同时,水环境治理也是一项社会工程,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到河长制工作中来,成为市民河长,监督污染水体的违法行为。

  目前,在推进河长制工作上,里水已制定每条河涌的河长,在里水镇政府公布并将其印制成册派发至所有河长。同时,通过落实河长、部门责任并签订责任书,里水完成全镇34个村、21个部门及17个镇级河长的河长制工作责任书签订。

  不仅如此,里水还制作安装河长公示牌,完成里水镇247条河涌河长公示牌制作安装,并编制河长制的相关制度。

  按照要求,南海区河长办定期一个月开一次例会,分析河流治理进度和治理情况,以及治理难题如何突破等。村级河长也会定期半年进行一次培训,一个季度进行一次治理分析例会。数据显示,2018年1—4月,里水镇级河长巡河328次,村级河长巡河924次。

  ■巡河记

  源头截污与河流治理相结合

  多部门联动破解

  广佛界河治理难题

  再过不久,各地龙舟大战将纷纷上演。依水而生的岭南小镇里水也不例外。

  端午节期间,家庭欢乐龙舟赛将在里水河干流,艺术河畔游客服务中心旁的河道举行。近年来,里水大力弘扬传统龙舟文化,除了举办家庭欢乐龙舟赛,每年9月,里水锦龙盛会也将在里水河举行。

  得益于里水河环境的改善,传统文化盛会的举办有了更好的承接载体。与水环境治理同步,里水河岸边的建筑也迎来了新升级:作为“梦里水乡”四大主题园区之一,龙情园是以打造龙舟文化和疍家文化为主题的园区。市民群众来这里,可透过龙舟雕塑、龙舟文化介绍,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在跟随里水河镇级河长谭艳玲一同巡河的过程中,这位留着短发,刚劲干练的女镇长不仅对里水河的“前世今生”了若指掌,“四源共治”“五类水”“氨氮指标”等水环境治理专业名词脱口而出。

  在任里水镇镇长一职前,谭艳玲曾在南海区环保局任职,有着15年环境治理经验。从某种程度上说,她是一名专业对口的镇级河长。也正因有着一定的了解,谭艳玲深知广佛界河治理的难度之大。

  为破解里水河的治理难题,谭艳玲多次与镇环保部门、河长办碰头,一方面考虑如何从源头上截污,另一方面,要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在直接排入里水河前,需进行集中治理。

  “2017年,里水在‘四源共治’的思路下,对泥蒲涌、红泥涌、中心涌三条接入里水河的接口处设置排水净化设施,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达标后才可排放。”谭艳玲说,这个净化设施经过近3年的调整才得以实现。

  在红泥涌排水净化设施处,略带黄色的污水从一端进入近3米高的蓝色密封罐后,经过系统的处理,从另一端流出的“污水”已变得清澈见底。治理后达到相应标准的“污水”,在不影响河流水质的基础上可排入里水河。

  梦里水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旅游部经理陶绍海是土生土长的里水本地人,深刻感受里水河发生的巨大变化。“在里水政府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河水治理前,岸边有很多工业区,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入里水河。”陶绍海说,在通过系统的水环境治理后,最直观的感受是水变清了,岸变绿了,环境也变好了。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