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芦花鸡去哪儿了?-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上海的芦花鸡去哪儿了?

2021年01月27日 10:48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上海的芦花鸡去哪儿了?

  沈月明

  (26日)昨天在(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专题审议会上,市人大代表、金山区博物馆馆长余思彦提到了“牛粪的味道”。我参加两会报道这么多年,也是闻所未闻。

  余思彦讲了一个故事:法国有一对老夫妻到乡村度假,邻居家的公鸡每天清早打鸣,让他们没法睡觉。于是他们把这只公鸡告上了法庭。法庭的判决是公鸡胜诉,老夫妻只得在别处另购了一处度假屋。

  而因为此次诉讼,法国政府在几天前通过了一项法规来保护乡村的“感官遗产”。余思彦说,所谓感官遗产,实际上就是乡村习以为常的声音和气味,比如公鸡打鸣声、牛粪的味道。而这个乡村环境实际上是我们维系乡愁的载体,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值得去保护。

  其实我建议这对法国老夫妇到上海的郊区来度假,因为我可以保证他们不会被公鸡的叫声干扰了清梦,因为按照相关规定,上海农村所有的家禽家畜都已经被禁止家庭饲养了。原因可能是怕鸡粪鸭粪污染了环境,当然也可以阻止禽流感、口蹄疫的传播。

  无论如何,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遗憾的事。现在的农村,和我小时候生活的农村已迥然不同。千百年来鸡犬相闻、牛羊暮归的场景已成乡愁。

  事实上,上海农村的鸡鸭牛羊不仅是乡村的风景,本身也是上海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著名的三黄鸡、芦花鸡、湖羊等等,现在基本看不到了。有一次我在新疆喀什看到上海来的技术员在这里传授湖羊养殖技术,感到特别惆怅。

  然而现在一些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在我看来还是更多流于形式。碰上一些不作为、不动脑的干部,美丽乡村就是三大俗:农宅刷墙画、庭院搞绿化、河里种草花。乍一看挺好,看多了就审美疲劳了。

  我注意到本次人代会政府所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坚持把郊区乡村作为极其宝贵的稀缺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郊区是上海极其宝贵的稀缺资源,这句话我特别赞同。但我希望城乡的全面融合,可以是观念的融合、资源的融合、人员的融合,但特别希望注意保持农村相对的独立性和农村本该有的原生态。

  能听到公鸡打鸣闻到牛粪味的早晨,一定是元气满满的。在这样的农村,心灵才可以栖息、文化才可以传承。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