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成都:凭君思想作桥梁 百年传承慨而慷

  身着长袍马褂的孙中山端坐在圈椅之上,左手中的《建国大纲》长卷半展,“天下为公”四字铭刻其后,神情肃穆地遥望远方……在成都春熙路中山广场,前来参观、瞻仰孙中山铜像的民众络绎不绝。

  “中山先生一生忙碌,为革命奔走,所以其他城市大多塑造先生身着中山装的站像,可能是我们四川百姓体恤先生辛苦,所以选择了坐像。”记者近日在中山广场见到宋良秀时,她正在清洁广场内的垃圾。她一个月前被调到此处工作,正式接手前,她还特意查阅了其他城市孙中山铜像的资料。

  “每天来这里献花、合影的游客很多,我感到自己责任挺重的。”虽然宋良秀这份需要每天在孙中山铜像前来回打扫超过80遍的工作在大部分人眼中略显枯燥,但在她看来却是温暖的。

  这座位于成都最繁华步行街的孙中山铜像,最初于1927年四川宣布“易帜”脱离北洋政府后落成,后因为原铜像形象失真,于1944年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重铸。逾70年后,历经世纪风雨的孙中山铜像,已成为保路运动爆发地四川的标志性景点。

  “孙中山虽然一生未踏入四川,却对四川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大批四川青年在孙中山的感召下踏上革命征途,同时孙中山也亲自引导四川、重庆建立同盟会支部,发动起义。”四川省史学会副会长、川大历史系教授何一民介绍说…[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