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杭州糕板博物馆:印糕板里有美味更有曾经

2015年07月15日 16:50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
字号:
不同的糕板图案有不同的寓意。比如“鲤鱼”印糕,寓意跳龙门,是学龄孩童带给老师同学分享的;“猪、鸡、鱼三牲”印糕,通常供奉去世老人
    不同的糕板图案有不同的寓意。比如“鲤鱼”印糕,寓意跳龙门,是学龄孩童带给老师同学分享的;“猪、鸡、鱼三牲”印糕,通常供奉去世老人
沈万林和他的糕板博物馆

  浙江杭州余杭超山休闲农庄,一幢白墙黑瓦的徽派老宅,很多人不晓得,这里其实藏着一个小小却别致的江南民俗糕板馆。

  糕板是啥花头?其实就是杭州人嘴里的“模子”——用来做各式糕点的木头模子。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会告诉你,喏,老底子造房子、讨娘子、生儿子,都离不开它。

  从前在江南水乡一带,每到逢年过节、造屋上梁、添丁进口、拜寿婚嫁,家家户户都要用米粉来做一些糕团。糕团往雕了花的模板上一扣,倒出来就是一个精美的小糕点,再放灶上蒸一蒸,就很美味啦。这些做糕点的雕花模板就是糕板啦。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糕板也有着不同的叫法,比如“印花糕板”、“印花板”、“糕板”、“糕模”等等。

  旧日的糕板犹如生命的标签

  记载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

  推开糕板馆的木门,大片大片精美的雕花印糕板一定会让你啧啧称奇。

  老底子人们为啥那么爱印糕,除了好吃之外,更寄寓了美好的祝愿——“糕”与“高”同音。而糕板的图案也大多与吉祥如意、祈福求财有关。在糕板馆里一路走一路看,发现糕板其实就是老底子人们旧时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从还在娘胎到离世,糕板几乎无处不在——

  比如女人家怀孕了,小孩子快出生了,未来的外婆要去女儿家“催生”,这催生所携带的礼品中,印糕必不可少,“麒麟送子”、“五福临门”的图案那是最贴切了。

  等到孩子满月了,外婆当然要庆贺了,这时候考究的人家就要做几大笼印糕,图案大都为“福、禄、寿、喜”、“黄金万两”等等。

  约摸着等孩子读书了,家中又得做印糕了,做好的印糕一部分还要拿到学堂,分给老师、同学享用。此时的印糕图案就有“鲤鱼跳龙门”、“状元及第”等等。

  孩子慢慢长大了,生日会用生日糕板。等到了五十岁,生日不叫“做生日”而叫“做寿”了。这时候的糕板又有一个独特的“做寿”系列。比如“寿桃”、“八仙过海”等等,年龄越大,祝寿时做的寿桃寿糕就越多。

  等到家中有老人去世,此时的印糕图案则大多以“猪头三牲”为主了,比如“猪头”、“鸡”、“鱼”。这些印糕会放在去世老人的灵前供奉。

  一年四季、四时八节,造房子、讨娘子,在这些民俗节日和百姓的各大喜事里,印糕同样无处不在,当然,不同节日对应的印糕图案也大不同。比如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让糕板更有了用武之地,“嫦娥奔月”、“桃”的图案糕板最应景;逢春节,做糕点就会用上“如意”、“一团和气”、“聚宝盆”等图案;遇到讨娘子这样的大喜事,印糕更不能少了,这时的图案就有“莲花”、“龙凤呈祥”等等,寓意喜庆、早生贵子。

  3000多件不同款型材质的糕板

  留住渐隐于世的老风俗

  江南民俗糕板馆的主人叫沈万林,热爱收藏的他对糕板有着不一样的情结。“记忆中,小时候家里做的糕点真是美味呀,吃糕点做糕点那都是大日子才有的,平日里还吃不到呢。”

  这倒是真的。钱报小记记得小时候家里也有一块朱红色的糕板,糕板上有四种花纹的雕花模印。每年清明节的时候,按老家那边的风俗,除了做咸味的清明团子,还做甜味的清明糕。每当那时候,外婆就会拿出这块糕板,用它压出豆沙枣泥馅的清明甜糕。因为一年只吃这一回,所以记忆中的清明甜糕特别好吃。

  沈万林收藏的第一块糕板就是自家的。这些年,他到处搜寻,安徽、山东、北京、江西,还沿着京杭大运河的十八个城市寻宝,收集到了各类型糕板3000多件。

  在沈万林的糕板馆,还收藏着不少特别的糕板。

  最大的龙凤呈祥糕板,出自江西安义县一位老雕工之手,长宽均有80厘米,印深10厘米,能做120多斤重的糕饼;馆内最小的手指粗细的微型糕板,就像一个小小的印章,两头各自雕刻了不同的图案。

  除了最为常见的木质糕板之外,馆里还收藏了不少特别材质的糕板。比如瓷制糕板,以及年代久远的南唐顺义年间(约公元940年)石质糕板等等。

  此外,在糕板馆的收藏里,还有不少有意思的祝寿“暗八仙”系列,糕板上雕刻的图案不是八个仙人,而是仙人各自持有的法器,故称“暗八仙”。

  现在,在印糕馆,每逢几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比如中秋、重阳等,这里都会举办用传统糕板制作糕点的活动。“中国传统的民间习俗渐隐于世,糕板也慢慢失去了它原本的实用价值,被人所遗忘。”沈万林在用自己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与习俗慢慢地被民众再次接受与感知。(王丽)

【编辑:李明阳】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