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德国叶问门徒广州开馆授徒 不做老总做教头(图)

2016年03月08日 11:28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袁师傅(左)在给外国小徒弟教拳。
袁师傅(左)在给外国小徒弟教拳。

  3月4日,电影《叶问3》在广州首映,当晚在二沙岛金逸电影馆有一场别开生面的包场看首映活动,仁义咏春拳馆组织学员家庭齐赏咏春,其中,“亲子咏春拳”的表演环节格外温馨,与《叶问3》的“家庭主题”颇为契合。而一出《叶问3》,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位颇为另类的咏春师傅。袁师傅(Christ Yuen)是德国华裔,他的功夫都是跟外国人学的,他是EWTO(欧洲咏春拳联盟)领军人物简基富(Keith R·Kernspecht)的第一个华人弟子。2009年,他在广州创业——开武馆教咏春,作为仁义咏春拳馆的会长、总教练,他如今已经拥有39家拳馆,其中德国绍滕有4家,广州有34家,他就是——袁师傅。

  不打不相识 一场比试让他迷上咏春

  袁师傅不愿告诉记者他的中文名字,他说是因为自己还不会写,他的名片上印的也是“袁师傅Sifu Christ Yuen”。袁师傅在中国香港出生,6岁时随父母移民德国,25岁第一次回国时才跟一位小学老师学写中文,他现在的中文水平大概相当于小学5年级,每次他努力想说某句成语的时候,听者都要玩“成语猜猜猜”的游戏,而他的太太则是这方面的高手。

  不过,袁师傅告诉记者,从小在家里他就必须讲中文,不用筷子的话是不许吃饭的,越是在异国他乡,中国人会越发珍惜中国的传统文化。武术在中国也许是个很普通的字眼,但“中国功夫”多年来备受外国人推崇,有不少外国人真认为中国的武林高手是会飞檐走壁的。

  袁师傅8岁开始习武,最开始学的是跆拳道、空手道和泰拳,他的师傅、教练、师兄弟都是外国人。袁师傅说,德国人的民族精神很强,只有让他们觉得你非常优秀,你才会被他们认同与接纳,才能融入德国人的圈子并拥有社会地位,所以身材比较矮小、年轻时又难免冲动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的他早早就进入“武林”。

  袁师傅与咏春结缘颇有戏剧性。16岁时,袁师傅跟随着自己的泰拳教练去参加简基富的一个咏春讲座。当时,对咏春一无所知的袁师傅对简基富这个40多岁的大胖子有多少实力还持怀疑态度,初生之犊不畏虎的他便问简基富是否能闪过自己的扫腿,简基富和善地让他试试。结果,袁师傅一出招就被击倒在地,他当时还不服,认为是自己没有准备好,于是再来一次,结果又是瞬间被击倒。就这样,袁师傅被咏春折服,经自己的泰拳教练同意后,他开始同时学习泰拳和咏春,其后,因二者区别太大,他最终选择了咏春,成为简基富的首位华人门徒。从那时起,袁师傅与咏春一牵手就是29年。

  全职做“副业” 从公司老总到武馆教头

  所谓叶落归根,兜兜转转的人生也是非常奇妙的。袁师傅的父母都是在广州出生长大的,他还曾跟随父母回花都拜山,之后还娶了一位广州太太,2007年,他又因工作原因回到了广州。刚回国时,袁师傅是一家德国家具公司负责东南亚销售的老总,开拳馆教咏春只是他的“副业”,只是,他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副业”,随着对咏春拳馆的投入越来越多,两边的工作难以兼顾,袁师傅终于在去年正式离职,不再卖家具,开始全身心打理拳馆。为了支持丈夫,袁师傅的太太也脱离了家庭主妇的行列,开始学习咏春拳,并帮助管理拳馆。

  跟外国人学中国功夫,然后回中国开拳馆教拳,绝对是颇具挑战性的工作。不过,袁师傅说,这么多年和外国人打架打过来,他对自己的技术水平有信心,因此也没有太大的压力。关键是能做自己喜欢、想做的事情,他坦言:“钱赚少了,但人却更开心了。”

  能令袁师傅在广州创业立足的,也恰恰是他的“洋为中用”,他始终很佩服自己的咏春师傅简基富,作为梁挺的德国大弟子、叶问系咏春门徒,简基富的确是个传奇人物,他在欧洲拥有超过6000家拳馆,学员达到100万人,将欧洲咏春做成了“国际品牌”。

  袁师傅的仁义咏春拳馆体现了中国传统武术与德国现代教育相结合的特点,并根据中国学员的特点调整了级别、教材,侧重应用实战、搏击,致力于叶问系传统咏春拳的推广与教学。

  创业总是会遭遇很多困难,袁师傅也一样。中国学生来学习前很可能已经在网上看过很多与咏春相关的文章,会提出很多自己的见解。由于学员流动性大,能常年坚持的人并不多,在外国,每天开1个多小时的车去武馆学拳是很正常的事,但在中国,很多人都不想将时间浪费在路上,因此袁师傅不得不多开拳馆,方便学员上课。有一位东莞的学员让袁师傅很感动,那是一位农民,他每周固定两个晚上坐火车到广州来上课,风雨无阻。

  借电影“东风” 创业遇上学拳热潮

  电影是艺术创作,不过艺术也是源于生活“还是身边的人最重要”,《叶问3》表达的这种家庭观念让袁师傅颇多感触。袁师傅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夫梦”、“武侠梦”,他的理念就是要打造大家庭一样的拳馆,让更多人喜欢咏春、学习咏春、健体防身。

  同时,作为叶问系咏春的门徒,袁师傅也非常感激《叶问》系列电影。袁师傅的太太告诉记者,刚回中国时,袁师傅曾有意在他公司里免费教员工们学咏春,但没有人肯学,因为他们都不知道咏春是什么。不过,《叶问》在2008年底上演后,一切就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大家都一窝蜂地去学咏春拳。也恰恰是得益于这股热潮,第一家仁义咏春拳馆在2009年开业。袁师傅觉得凡事只要肯去做,就一定会成功,所谓天遂人愿,在他离开德国公司全身心办拳馆的时候,又碰上《叶问3》上演。虽然电影中的武功看起来比较夸张,但影视作品客观上对宣扬中国功夫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袁师傅还感谢了甄子丹,他说,自己也没有见过叶问师祖,最敬仰的是其传奇的人生,特别是他永不放弃、不被坎坷波折人生打倒的精神,他总是通过各种传说去想象叶问的形象。自从看了《叶问》系列电影,他就觉得叶问应该就是戏中那个样子,功夫好的同时又优雅斯文,“甄子丹演技真好,演出了叶问师傅的灵魂。”袁师傅称赞说。

  悟咏春人生 武学让人生更加美好

  袁师傅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不知道的人都不会相信他会打功夫。袁师傅告诉记者,他18岁的时候就曾在德国与师兄弟们合伙开武馆,但那仅仅是他的一次尝试,他当时只把咏春当成自己终身的业余爱好,想着等自己老了、退休之后就开间拳馆安度晚年。但人生就是如此奇妙,他没想到自己45岁就“退休”了。现在,袁师傅认为,咏春就是自己一生的追求目标,致力咏春的推广与教学就是值得他用余生去做的事情。

  对咏春,袁师傅坦言自己是绝对的痴迷与投入,16岁到45岁,他通过咏春学到了很多。袁师傅称咏春是非常聪明的拳术,不仅适合女子、小朋友,六七十岁的老人也可以与人过招,但咏春教给他的远不止这些。首先,咏春的武学精神、哲学直接影响了他的生活和他思考、处事的方式,自信、投入、注重细节、严谨、效率、坚持等等。袁师傅举了几个例子:一是自信,与对手比武时,假如没有胆量,没有自信,根本就不可能取胜。还有坚持,武侠小说中经常提到“分出胜负的那一招半式”,但人生中究竟会有多少这样的关键时刻呢?为了这几秒钟的“一招半式”,就必须穷尽一生去练习,要拥有顽强的意志。

  所以袁师傅认为,学武并非要培养武林高手,而是学习武学精神与哲学,用来应对人生每天的挑战、克服困难,令生活变得更美好。学习武术,除了健体防身,拥有武德更能帮助你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扭转懒惰、急功近利等缺点,同时,武术也应该是开放、不断创新进化的,因此也应具有包容性,袁师傅认为,这样的人生肯定是会越来越好的。(周婉琪)

【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