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辞沙”祭祀大典溯源

2016年05月11日 13: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
字号:
抬太牢,准备海祭
抬太牢,准备海祭

  赤湾“辞沙”祭祀大典,历史悠久,意义深远,传承至今已有600余载。康熙《新安县志·艺文志·重修赤湾天妃庙记(王应华)》记载:“天妃之神,与海相终始,自宋以来,累册封号,遣有司春秋致祭,其重几与祝融、勾芒、颛顼、蓐收四海神。世俗:南北之济者,必祷于海岸,得吉,而后敢济,谓之‘辞沙’。”

  “辞沙”祭祀大典是赤湾天后宫独有的祭祀仪典,是中国海神祭祀的重要文化遗产。同时赤湾天后宫也是明代以来国家祭祀体系下重要的宫庙。明代《广东通志》载:“天妃行祠,海滨地皆有,而东莞则有二;一在县西百余里赤湾南山下。”赤湾面向南中国海,扼守出入广州之门户,是沟通东南亚和南中国海的重要港口。明永乐年间,郑和出使西洋,屡得妈祖庇护,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乾隆年间的《敕封天后志》记载:“明永乐元年,差太监郑和等往暹罗,至广州大星洋遭风,舟将覆,和祝曰:归朝复命奏上,奉旨遣官整理祠庙。”永乐七年,使节张源奉旨前来赤湾整理祠庙。康熙《新安县志》载:“永乐初,中贵张公源使暹罗国,先祀天妃得吉兆,然后辞沙。天妃旧有庙,公复建庙宇于旧庙东南,岁久岿然尚存。”正因明皇帝敕建重修之缘故,故此使节出使前均在此举行“辞沙”祭典。明代《广东通志》载:“凡使外国者,具太牢祭于海岸沙上,故谓辞沙。”

  赤湾“辞沙”祭祀大典不仅仅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它是目前唯一仅存的古代国家最高规格的海洋祭祀仪式(祭海大典),与祭孔、祭泰山一样,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具有巨大的价值。康熙《新安县志·艺文志·新建赤湾天妃庙后殿记(黄谏)》叙述“辞沙”礼节中记载:“具太牢祭于海岸沙上,太牢去肉留皮,以草实之,祭毕,沉于海。”太牢,是古代帝王祭祀神明的最高规格等级。《礼制·王制》云:“天子社稷皆用太牢。”太牢在赤湾天后宫的使用,证明赤湾天后宫、南山区乃至深圳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在这个意义上,“辞沙”大典将重新定义深圳海洋文化的深度与高度,深圳将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圣城。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