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成都鸟笼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明文:不做笼中鸟

2016年05月11日 14: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
字号:
王明文的作品
王明文的作品
王明文在制作鸟笼

  从古至今,人们赏鸟听唱的休闲娱乐方式使得鸟笼制作技艺得以代代传承。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兴起,一张制作精良、选材考究的鸟笼往往价格不菲。人们欣赏的不单单是鸟笼的工艺,还有融入其中的文化韵味。

  今年41岁的王明文是四川成都古城鸟笼制作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事川派竹编鸟笼制作已有20个年头。近年来,通过不断钻研与创新,他不仅推动了川派竹编鸟笼的发展,而且成就了川派鸟笼的出川梦。

  父亲的执着

  笔者来到成都郫县古城镇指路村王明文的家中时,他正在给鸟笼抛光。他的竹编鸟笼工作室内摆设十分简单,一桌一椅、一盏灯、一台旧电视机便是全部。尽管简单,但王明文却是十分钟爱这样的环境。他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潜心创作不受外界干扰。“这曾是我父亲的工作室,从小我就看他在这里制作鸟笼,现在只要往这里一坐,心里就特别静、特别踏实。”王明文说,要了解他与古镇鸟笼的故事就必须先从他的父亲王修其说起。

  王修其原本只是一名竹编艺人,平日靠编织提篮、猪笼、簸箕这些日用农具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了竹编鸟笼。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王修其到彭县去赶集。途中,一个制作精良的竹制红皮鸟笼让他颇感震惊。在王修其眼里,竹编原来仅限于日用农具的制作,而这个鸟笼的功能、造型和工艺之精美,刷新了他对这门手艺的认识。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王修其终于用竹编农具换来了这个鸟笼。“当时,这种纯观赏性的鸟笼在农村是个稀奇东西,村上好多人都来看。”王明文笑着回忆,有些人说这个鸟笼像是民国时期的产物,从前古城镇周边做这种鸟笼的手艺人很多,也是本地名噪一时的产业。可是后来,鸟笼不知何时被冠上了旧社会“玩物”的帽子,此后再也没几个手艺人愿意做,渐渐地鸟笼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拿到鸟笼的王修其开始没日没夜地琢磨其中的工艺,把鸟笼拆了装,装了拆。“那时我就在父亲身旁打下手递工具,有时候还听他讲两句其中的原理。”王明文说,没过几天,父亲居然真的将鸟笼做了出来。“他先是拿到鸟市上试着卖,后来慢慢的就有人找到家里来买。”在王修其的带领下,村里做竹鸟笼的人越来越多,古城鸟笼制作再次发展壮大。受父亲的影响,当时年幼的王明文就对竹编工艺十分着迷,“读书的时候,我经常用父亲的工具给同学和亲戚雕刻字章,制作竹编。”

  圆“川笼”出川梦

  1993年,18岁的王明文高中毕业后进入了当地的无线电九厂工作。“厂里主要生产一些电视机零件和装配变压器。”王明文说,车间里都是流水线机械化作业,这样的工作让他很不适应。后来,他又换到府河电器厂上班,这里的工作与之前相差无几,时间慢慢地消磨着他最初的激情。一年过后,王明文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掉工作,跟父亲学习鸟笼制作,继承这门手艺。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王明文全面掌握了选材、烘烤、抽丝、打磨、成型上色等技艺。

  做鸟笼最关键的是要选好竹子,为此王明文经常到山上去找原材料。“竹子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生长期在3到5年的刚好。”王明文告诉笔者,一个鸟笼从选料到成品需要30多道工序,从把竹节劈成一根根细竹小料,到手工刨、处理尺寸、打磨圆润,这一系列过程都是手工,仅做一个“素鸟笼”就包括大大小小上百个小部件,若一个小部件弄错,做出来的鸟笼就都是次品。因此,制作鸟笼不仅费力费时,而且还要一丝不苟。

  2013年,王修其去世。面对父亲留下的这门手艺,王明文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如何将其发扬光大,是他反复思考的问题。王明文说,尽管传统竹编鸟笼制作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但由于气候和竹料本身特性的原因,常年来“川笼出川”总会面临鸟笼大圈接口出现裂纹的问题。

  一次,王明文受邀跟朋友去看家具展,在传统家具中他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灵感。“我发现在传统家具中木料卡口式的连接方式恰恰可以借鉴到鸟笼制作中。”王明文说干就干,他找来竹片比照着家具的卡口方式反复实验。然而,问题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竹子因其特性比木头脆,加之要在具有弧度的竹片上切割造型,使其连接顺畅,更是难上加难。”

  那时,王明文婉拒一切订单,将自己关在家中,废寝忘食地研究尝试,终于发明了“互嵌式双接口”的制作工艺。这一创新有效地解决了竹编鸟笼长期存在的接口易开裂问题,不仅使鸟笼寿命和价值有了大幅度提升,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川派竹编鸟笼的市场。由他改良制作的鸟笼先后销往北京、山东等地,有时还会接到来自东南亚地区的订单。

  融会贯通做出特色

  受此启发,王明文尝试着将更多艺术门类融入鸟笼制作当中。

  王明文举起手中正在做的一个鸟笼,说:“这只私人定制的鸟笼,难度相当大,全竹嵌金丝,伴象牙雕工,结合了多种传统手工技艺。目前我刚做完底端,就花了10多天时间。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我在细节上进行了改良,从而使竹编鸟笼更加实用、美观,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因为只有确保这门手艺有市场,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不会再被人们所遗忘。”

  王明文坦言,当下人们对收藏的兴趣越来越大,但人们只会花钱去买那些有思想的作品,而不是被老套路所束缚的产品。所以对于一名现代古城鸟笼制作人来说,不做“笼中鸟”,将眼界放宽,在传统技艺上进行适当升华提炼、做出自己的特色才是古城鸟笼未来的发展方向。

  据悉,郫县古城镇政府正以打造“中国鸟笼第一镇”为目标,准备成立古城鸟笼专业合作社、鸟笼工匠协会和鸟笼文化展示销售中心,王明文会以带头人的身份长期为社区居民作免费的竹编鸟笼技艺讲座,希望以此来保护和传承这门难得的手艺。(李彦)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