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河北:非遗进校园如何“生根发芽”(图)

2017年04月11日 15:56   来源:河北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石家庄市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上,戏曲演员教学生学习戏曲动作。(彭尧 摄)
    石家庄市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上,戏曲演员教学生学习戏曲动作。(彭尧 摄)
中国侨网衡水内画艺术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王自勇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内画创作。(徐霞 摄)
    衡水内画艺术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王自勇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内画创作。(徐霞 摄)

  3月30日,全省“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式在河北师大举办。次日,主办方宣布将在全省实施戏曲文化“生根”计划,同时,“知声腔国粹 爱家乡文华”石家庄市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石家庄市第二中学举行。一场深度推进“戏曲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渐次展开。

  随着河北省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大中小学校园。不少非遗课程成为必修课、辅修课,非遗传承的种子已然在校园落地生根。如何让扎下根的种子茁壮成长?与教育资源结合,对非遗传承有何影响?高校非遗专业开创的课堂授课培养模式效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唤醒沉睡的种子:莘莘学子加入非遗传承队伍

  “小时候我在家乡看过戏曲表演,没想到在大学里又圆了自己的戏曲梦。”在全省“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式暨首演现场,观看完河北梆子经典剧目《宝莲灯》后,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二学生史新玉兴奋地对记者说。

  多年来,我省促进非遗项目进校园常态化建设,已让非遗传承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并激励他们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非遗’二字并不能带来人们发自内心的惊艳和叹服,但当这些摸得着、看得见的非遗项目进入学生们的生活时,它们便能真正活起来。一旦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年人群中生根成长,一定能开出艳丽的花朵。”石家庄市教育局思政体卫处处长熊萍如是说。

  我省较早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的井陉县,如今已在校园内点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井陉拉花的传承火种。“早在2009年,井陉县政府就将井陉拉花纳入全县中小学校本课程,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拉花队,解决了人才队伍的接续和民俗文化氛围的营造问题。”井陉县文化馆馆长王雪梅说。

  据悉,为建立非遗进校园长效机制,2013年,我省开展了河北省非遗研究基地创建活动,命名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学院等16个单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我省不少学校梳理了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扩大了非遗保护在各院校的影响,激发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潜能,树立了他们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体意识。”省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赵丽苹说。

  培植成长的土壤:菁菁校园成为非遗传承地

  近年来,为解决非遗土壤日益贫瘠的难题,我省多所高校开始推动非遗项目走进大学课堂,培植校园非遗传承土壤,设置非遗相关课程,选拔和培养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较高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非遗传承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所以必须以人为本。我们通过开办非遗项目传承人校园讲座、社团课等多种形式,让衡水内画文化在学生中的知晓度逐渐提高。”谈到培植校园非遗传承新土壤,衡水习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衡水内画艺术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王自勇说,“大多数非遗项目传承人是老艺人,年纪大,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现代思维和创新意识跟不上。而让内画等非遗项目走进课堂,选拔和培养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较高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可以把传统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让非遗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近日,石家庄市艺术学校将井陉拉花正式纳入专业课程。与教育资源结合,让非遗传承在校园落地成长,让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传承人接过老一辈传承人的接力棒,从而实现对河北特色民族文化传承的代际更迭。“让独具魅力的井陉拉花这种艺术形式走进校园,让年轻人了解并热爱它,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井陉拉花传承人李淑荣说。

  探索创新的路径:“现代学徒制”打破传统师徒壁垒

  如今,在非遗传承道路的探索上,越来越多的人在创新、突破。我省推出了“非遗传承人现代学徒制推广计划”,遴选有条件的艺术院校与非遗项目合作,将传统学徒制融入学校教育,帮助传承人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和养成职业态度。

  在探索非遗项目传承之路方面,衡水内画探索出了一条产、学、教相结合的新路。2014年,衡水习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与衡水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双方通过建立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制度,形成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师傅、在校学生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校企联合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为学生本身拥有系统专业的美术基础,在接受手把手传授内画技法时,上手非常快。”王自勇颇有感触地说。

  如今,邢台梅花拳、盐山武术扇等非遗项目传承内容已经编成教材,在当地中小学体育课上进行集中教授。河北科技大学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艺术门类列为选修课,计入学分。河北体育学院将优秀的民间武术项目列入正式教学课程。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二贵摔跤、蹴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教学计划。

  “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纳入教学体系,形成教学制度,使年轻一代能够近距离体味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了他们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也探索出了全新的非遗传承之路。”赵丽苹说。(曹铮)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