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古人舌尖上的热带水果都是什么味道?

2017年04月28日 14:05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荔枝、龙眼、椰子、香蕉、槟榔……如今,这些热带水果在各大超市屡见不鲜。在没有飞机、高铁的古代,在北方是怎么吃上这些南方水果的?从史料来看,古代是使用了一种叫“驿站”的快递。比如进贡荔枝,《后汉书·和帝纪》记载:“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这种快递是人畜接力,一路狂奔,风雨无阻,古人称 “飞驰”。唐人李肇在《唐国史补》“杨妃好荔枝”条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晚唐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说的就是这事。除了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古人还会采用冰镇等低温手段以“保鲜”,古人称之为“冰鲜”。那么,在古人嘴里的这些热带水果都是什么味道?

  龙眼之味

  《岭表异录》:“肉白带浆,其甘如蜜。”

  荔枝古人多写作“离支”、“荔支”,是史书上记载的最早贡品水果之一。《后汉书·和帝纪》记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支”,意思是,旧例,南海郡(今广东一带)要贡献龙眼、荔枝等水果。

  在古代,能与荔枝相提并论的热带水果,惟有龙眼,这两种热带水果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树形、肉色和时序来说,龙眼和荔枝均较接近。唐人刘恂《岭表异录》书中称:“龙眼之树如荔枝,叶小,壳青黄色,形圆如弹丸大,核如木槵子而不坚,肉白带浆,其甘如蜜。一朵恒三、二十颗。荔枝方过,龙眼即熟,南人谓之‘荔枝奴’,以其常随于后也。”

  进贡龙眼最积极的,当是三国时的士燮。《三国志·吴书·士燮传》记载:时任交阯(今越南北部,当时属吴国)太守的士燮,每年龙眼上市时节,都会派人专程进贡到建业(今江苏南京),让孙权以及吴国贵族尝鲜。从《三国志》记载来看,士燮进贡的土特产很多:“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玳瑁、犀、象之珍,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

  龙眼核圆黑光泽,似龙睛,故名,别名叫“骊珠”。龙眼在中国南方分布很广,果实比较大的并不在交趾,而是邕州(今广西南宁)龙眼。据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龙眼,南州悉有之。极大者出邕州,围如当二钱,但肉薄不能远过常品为可恨。”

  龙眼与荔枝一样,保鲜保质期都很短,但龙眼的营养价值远优于荔枝。产地农人常将龙眼脱水,制成干果,运到北方销售,此即现在仍常见的“桂圆”,系滋补佳品,还可入药。

  香蕉之味

  《南方草木状》:“味似蒲萄,甜而脆。”

  相比起来,香蕉是北方所售南方热带果品中最为常见的,但在古代想吃到香蕉一样不容易。香蕉,古称“蕉”、“甘蕉”或“芭蕉”、“巴苴”,《三国志·吴书》中所记士燮进贡的果品中,即有“蕉”。汉朝人对香蕉特别好奇,据佚名古籍《三辅黄图》,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占领南越国后,获得不少热带地区才有的奇花异草,于是专门在长安建了一个植物园来栽植。其中的“扶荔宫”里,便栽植有香蕉树。

  最早描述香蕉口味的是东汉杨孚所撰的《异物志》一书,书中称香蕉“薄其皮,食其肉,如蜜甚美,食之四五枚可饱,而余滋味在齿牙间。”

  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一书对香蕉性状记述颇为详细:“甘蕉望之如树,株大者一围余。叶长一丈,或七八尺,广尺余二尺许。花大如酒杯,形色如芙蓉,着茎末百余子大,名为房,相连累,甜美,亦可蜜藏……剥其子上皮,色黄白,味似蒲萄,甜而脆,亦疗饥。”这本书中还提到了香蕉中的三个出名品种:一叫羊角蕉:“子大如拇指,长而锐,有类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叫牛乳蕉:“种子大如鸡卵,有类牛乳,名牛乳蕉,微减羊角。”一叫蕉葛:“大如藕,子长六七寸,形正方,少甘,最下也。其茎解散如丝,以灰练之,可纺绩为絺綌,谓之蕉葛。虽脆而好,黄白不如葛赤色也。”

  香蕉“性凉去客热”,是供小孩、老人、病人食用的最佳水果之一。《桂海虞衡志》称:香蕉,“去皮取肉,软烂如绿柿,极甘冷,四季实,土人或以饲小儿。”

  椰子之味

  《桂海虞衡志》:“瓤白如玉,味美如牛乳。”

  在古代热带水果中,以汁多出名的椰子也是南方进贡北方的重要特产,《三国志》所记士燮进贡果品中的“邪”就是椰子,又称“胥邪”,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即谓:“留落胥邪,仁频(槟榔)并闾。”

  嵇含《南方草木状》“椰树”条称,椰子“叶如栟榈,高六七丈,无枝条。其实大如寒瓜,外有粗皮,次有壳,圆而且坚。剖之有白肤,厚半寸,味似胡桃,而极肥美。有浆,饮之得醉。”

  椰子过去还有一个俗名叫“越王头”,这里面有一个典故。东汉时,象林邑(位于越南中部)功曹之子区连自立为王,史称“林邑王”,他派人杀了有宿怨的越王,将其头颅挂到树上,化成了椰子。更玄的是,因为越王是喝醉酒时被杀,所以椰子“浆犹如酒”,“饮之得醉”。“越王头”的传说当然是不可信的。据《岭表异录》:椰子,“大如瓯盂,外有麄[cū]皮如大腹,次有硬壳。圆而且坚,厚二、三分。”并且提到椰子汁:“壳中有液数合如乳,亦可饮之。”

  不过,从《岭表异录》所记来看,古人对椰子最有兴趣的地方好像不在其汁,而更青睐椰壳。北方人喜欢用椰壳做成工艺品,放于家中,以显不俗。“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砂石摩之。去其皴皮,其烂斑锦文,以白金装之,以为水罐子,珍奇可爱。”

  古人用椰壳来做饮器也是一种传统。据《齐民要术》“椰”条,古人常用椰壳来做碗或杯:“横破之,可做碗,或微长如栝[guā]蒌子;纵破之,可为爵。”《桂海虞衡志》中也提到:“(椰子)皮中子壳可为器,子中瓤白如玉,味美如牛乳。瓤中酒,新者极清芳,久则浑浊不堪饮。”

  如何挑选椰子?古人也有经验之谈,海南人称“不买椰衣只买心”。清范端昂《粤中见闻·物部九》“椰”条所记更具体:“凡拣椰子,以平摇之,听其中水声清亮,则其心大而甜,其肉厚;水声浊则否。”

  槟榔之味

  《粤中见闻》:“以槟榔肉兼食,味厚而芳。”

  槟榔产于中国的海南、台湾和越南,从《三辅黄图》所记来看,汉武帝的“扶荔宫”同样植有从南越国移来的槟榔。

  唐朝时,安南(交趾郡,今越南)中都护府曾向中原王朝进贡槟榔。《新唐书·地理志七上》记载:安南中都护府,“土贡:蕉、槟榔、鲛革、蚺蛇胆、翠羽。”

  在古代,海南州县皆以槟榔为业。据《粤中见闻·物部九》“槟榔”条,槟榔以白心花为贵。未熟者叫“槟榔青”,青皮壳,“以槟榔肉兼食,味厚而芳”,海南人最喜欢这一口;熟者叫“槟榔肉”,亦称“玉子”, 粤西及交趾人最爱吃;熟而干焦连壳者叫“枣子槟榔”,用盐渍者叫“槟榔咸”,日曝晒干,心小如香附者叫“干槟榔”。

  《桂海虞衡志》记载的槟榔吃法很特别:“南人既喜食槟榔。其法:用石灰或蚬灰并扶留藤同咀,则不涩。”《粤中见闻》亦称,与蚌灰同咀,“甘浆洋溢,香气熏蒸。醉能使醒,醒能使醉,饱能使饥,饥能使饱。”当地人常用一种“槟榔合”,用银锡制成,如银铤样,“中为三室,一贮灰,一贮藤,一贮槟榔”,以方便咀嚼。

  在如上这些热带水果中,槟榔文化最为丰富。被台湾女歌星邓丽君唱红的《采槟榔》,反映的就是这种文化,“高高的树上结槟榔……少年郎采槟榔姐姐提篮抬头望……”过去广州还有一种风俗,款待来客,必先端出槟榔。而在产地男女婚姻中,槟榔也是重要的媒介。《粤中见闻》记载:“聘妇则染绛色以充筐篚[fěi]。女子既受槟榔,则终身弗贰。而琼俗嫁娶,尤以槟榔之多寡为辞。”(倪方六)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