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嫁给中国男人的日本太太们:中日混血子女教育轶事

2017年07月25日 13:17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人民网7月25日电 从恋爱到结婚、从养育子女到处理家庭关系,中日跨国婚姻的亲历者们是最能切身感受到中日关系冷暖变化的群体。身处国际家庭中的女性,兼具妻子、母亲、儿媳多重身份,在日常生活中她们既是调合家庭气氛的关键性人物,同时对于中日两国之间的“同”与“异”也颇具发言权 。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人民网采访了多名同中国丈夫一起生活在北京的日本妻子,她们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还有身边的那些"趣闻轶事"。

  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将聚焦育儿话题。在中日混血子女的养育过程中,妈妈们都是如何规划的,遇到过什么烦心事,对孩子的成长又作何期待呢?

  ◆是妈妈也是"日语老师"

  在采访"和华会"(嫁给中国老公的日本太太联盟)时,人民网记者了解到,那些住在中国的中日混血孩子们,只有少数人就读的是国际学校或者日本人学校,绝大多数都在中国本土学校里读书。孩子们的日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人只能“蹦出”只言片语,也有人的熟练程度堪比母语,大部分孩子都处于略高于日常对话水准的状态。

  中国学校教育要求之严、课业负担之重,众所周知。那么如何让孩子在应付每日学校课业之外还能做到保有日语基本能力不衰退,日本妈妈们也是大费脑筋。很多人都选择自己充当日语老师,在家里给孩子教授、指导。当然也有少数是通过日语培训班和在线课程来学习的。

(左图:中日两国小学教材 右图:参加日语亲子活动“Nippon塾”的孩子们正在听妈妈讲的日语故事)

  依托日本妈妈们自发组织的日语亲子活动“Nippon塾”、日本大使馆发放的日本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以及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妈妈们通过坚持在家说日语,讲读绘本、让孩子观看日本动漫等有限的手段在不懈努力着。

  ◆日本传统文化不能忘

  “虽然我们目前住在中国,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坚持将有关日本的元旦、女儿节、七夕节、儿童节等传统文化或风俗习惯都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我不仅希望孩子们能借此有所了解,也希望得到丈夫和身边亲戚朋友的理解认同”,谈起日本传统文化,已在中国生活了19年,家里的两个儿子分别在上高中和初中的I女士如是说。她认为,正是因为生活在中国,母亲成为孩子走近日本的唯一窗口,要在这方面多花心思。

  ◆不是“中国VS日本”而是“中国&日本”

  作为“母亲”,同时作为“日本妻子”,妈妈们坚持向孩子传授日语和日本文化的目的,并不是想让他们将中国和日本对立起来进行比较,而是希望他们能认同“中国和日本同为祖国”,对中国和日本都有归属感。

  当孩子问到“我到底是哪里人?”时,我一时语塞无法作答。作为母亲,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带给他“两个都是自己祖国”的认同感,唯独不想看到他陷入丧失归属感的孤独境地。

  从一位妈妈在调查问卷上的留言可以看出,妈妈们对于孩子的期望是“无需拘泥于自己的国别属性,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自己”。

  谈到中日关系波动导致的切身影响时,日本妻子们纷纷表示担心和忧虑。在她们看来,如果是家庭内部抑或是成年人之间,都能够基于相互信任而努力化解,而孩子们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如若身处学校等家长们目所不能及的场所,很有可能因某些不理性的言语和行为而受到直接伤害。

  当我们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为主题向日本妻子们征集寄语时发现,“为了下一代,一定要推动日中友好”的呼声最为强烈。

  在这里悉数整理出来,并以此来作为这一系列报道的结束语。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