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乡愁”唤醒文化中国 让新旧乡愁找到共同精神家园

2018年02月08日 10:5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资料图,台湾师范大学举办余光中特展暨签书会,文学大师余光中致辞。他受访时说,故乡变了,文化的乡愁是永远解不了了。图为余光中为“粉丝”签名。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乡愁”唤醒文化中国

  诗人余光中的离去,没有带走他的“乡愁”。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乡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她切中了那个时代的怀乡之愁与家国之思。

  20世纪50年代,中国最大的“乡愁”在两岸三地。由于港台地区与内地长期处于隔离状态,怀乡之愁和家国之思成为迁徙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置身喧嚣的多元文化空间中,流寓港台的传统派知识分子一方面因为肉身迁移涌现“家国飘零之感”,另一方面因为文化传承危机升起“文化怀乡”郁结。彼时,香港的报章杂志中写满了无尽乡愁,武侠小说响应时代心音尽情呈现想象中的故国山河、梦萦中的文化神州,铺叙家国意识。台湾则在对反共文学的厌倦中兴起了乡愁文学。

  在《五十自述》中,牟宗三引丘长春“走遍天下,不如小小栖霞”之语,深情怀忆故乡“春情”。唐君毅在《怀乡记》中万般思念金沙江畔自家门口的东去江声和南来山色。徐复观则称返归故里一直是他的“旧梦”。钱穆“八十忆双亲”,立下“死后要归葬故里”的誓言。

  然而,怀乡之愁仅仅是地域的乡愁吗?显然不是。天下兴亡、国家命运、个人际遇的交汇激荡,产生的是核聚变似的爆发,更深层次唤醒的是“历史的乡愁”和“文化的乡愁”。当年流寓港台的传统派知识分子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崇高和永恒的价值。无论何时,去到何处,一个超越于地理空间和意识形态之上的永恒的“文化中国”,成为他们的情感所寄、使命所托,成为他们怀历史文化乡愁的所在。

  于是,他们创办刊物、书院及科研机构,并借此凝成“文化共同体”,以“人能弘道”的精神,播撒国家文化翻身的种子,延续中国文化命脉,推展文化中国的理想。在港的钱穆于“乱离中,流浪里”创办新亚书院,承担起“为文化招魂”的责任;徐复观在基督教东海大学宣讲中国文化价值,与台湾知识分子“斯文相惜”实现反日和反西化的“精神结盟”。他们以坚毅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自觉,坚守民族文化根魂,唤醒文化中国意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乡愁。今日中国,因政治隔离的乡愁仍在绵延,更多游子的新乡愁正在萌生,对文化中国的乡愁,比以往任何时候还要广还要深。如何凝聚价值与认同,让旧乡愁与新乡愁找到共同的精神家园,依旧是时代不变的命题,等待回答。(王志勇)

【责任编辑:周兆军】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